文档详情

语文:第7课《清贫》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in****u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0.38KB
约6页
文档ID:173862007
语文:第7课《清贫》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_第1页
1/6

七 清 贫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在狱中他坚持斗争,写下了著名的《清贫》一文这篇总共一千余字的简洁文章,以其诚挚的革命情怀与高尚的志士节操,成为影响深远的文本之一;也与《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方志敏的其他文字一起,共同汇成了流芳久远的方志敏精神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清贫》一文,述说了自己被俘时的经过两个国民党兵无意中在柴窝中发现了他,并猜到了他正是那位共产党的省主席他们从方志敏身上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一个自称是“老出门的”国民党兵马上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另一个兵则挥动手榴弹叫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结果,这两个家伙直到搜累也无收获,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得的钱均分方志敏从事革命斗争十余年来,经手的钱财数以百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

通过学习方志敏的《清贫》,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受着种种考验,却始终矢志不移,固守清贫,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教育学生更要牢记清贫的本色,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所在 然而教学本文又要有别于政治课教学,应以品读语言文字为主,尤其要加强学生绘声绘色朗读文章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揣度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整体感知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立场坚定,骨力非凡的文章语言风貌二、问题探究1.“清贫”一语的来历 汉语中的“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语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死清贫这里,清贫即是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2.方志敏的“清贫观” 方志敏的“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之意,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之意方志敏谈清贫,丝毫没有赞成贫困、固守贫穷的内涵社会学意义上,贫穷,是指没有钱,缺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从物质方面说的,一般不带有人文精神的含义[来源:Z_xx_k.Com]3.《清贫》的语言特色及其影响 方志敏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是生命的绝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气歌,广为世人传诵,雅俗共赏,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散文的优秀杰作之一,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弘扬清贫的优良传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一、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一文,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祖国和人民始终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清贫”之子、骄傲之子清贫”就是清苦、贫寒的意思,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方志敏的“清贫”还有价值吗?为什么?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贫”之可贵,真正领会烈士精神,最终明确:我们现今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拒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引导学生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发展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二、本文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体会对比手法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设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使用,进而能够实现以读带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党士兵认为方志敏是个大官理应有许多钱财可以抢掠,他们的这种心理与贪婪的个性和方志敏同志形成鲜明对比借助两个国民党士兵的行动及语言侧面烘托方志敏的廉洁;二是将方志敏的“清贫”与国民党大官对比,以突出表现主题。

教学建议 一、本文文面内容浅显,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没有障碍但真正领会烈士精神,并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发展性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先是要对当时的写作背景作好铺垫,让学生能够切身理解当时的处境,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在课文的学习讨论中要设计几个小问题,既了解了文章的情节,更把思考的方向直指主题,围绕着“清贫”而谈 三、引导学生体会“清贫”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也应该是循序渐进首先可以与学生回忆历史上的“安贫乐道”;然后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贫”的认识,与学生共议其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贫”之可贵;最终明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弃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小预习提示:如,找一找方志敏的生平资料,了解烈士事迹;在你的周围展开一次对“贫”的调查,了解你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贫”的,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我想这一堂课更能驾驭自如,学生也能够更轻松地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县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8岁上私塾,1919年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因领导学生闹学潮,被迫离校后在上海结识了张太雷、恽代英、向警予、瞿秋白等,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1927年,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1928年起,历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中共江西省执行委员、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闽浙赣省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等创建了包括闽浙赣皖四省的几十个县、人口100万、红军3万多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月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失利在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作短暂休整的途中,遭到7倍于抗日先遣队的国民党军包围,七次突围都未获成功1月29日上午,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迫使敌人的审讯、诱降均告失败他秘密给狱中同志传递条子,要他们“要准备坐牢,在监狱里要学习列宁同志的榜样,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也是光荣的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窝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在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也表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对此,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31年11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专门致信方志敏,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1934年1月22日,中华苏维埃第三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方志敏等领导制定的闽浙赣苏区的财政经济政策还在大会报告结论中赞扬说“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方志敏入狱后,上海地下党组织曾密派人员潜来南昌营救,未果 方志敏生前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1983年3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方志敏文集》文集共收入方志敏44篇著作其中,他仅在狱中所著文稿就达16篇之多他在狱中撰写的一篇自传性质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手稿,在传送中被散失达5年之久,后于1940年由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用重金买回当时,叶剑英同志读了手稿,曾作《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七言绝句一首:“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此外,他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都是在狱中所作。

1984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了书名二、写作背景 方志敏同志被俘入狱后,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他坚定地表示:“我能丢弃一切,惟革命事业,却耿耿在怀,不能丢却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这情真意切、正气浩然的朴素语言,表明了他誓以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诺言的决心,充分显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方志敏同志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在狱中,他同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当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官僚政客、军阀党棍以及方志敏同志的同学、同乡和亲朋故旧充当说客,以高官厚禄为诱饵,以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规劝”,甚至抬出蒋介石委以要职,妄图使方志敏同志“归降”时,方志敏同志郑重宣告:“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我们共产党员都是深刻信仰共产主义的”这充分体现了方志敏同志乐于清贫、视死如归的伟大革命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在狱中,方志敏同志不仅同敌人的威胁引诱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以顽强的革命毅力,以笔作枪他在半年的时间内,抱病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狱中记实》等16篇文稿,共20余万字。

这部分文稿,曾影响了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也为我们党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三、方志敏的信稿飞出牢笼的经过 杭州姑娘程全昭与邻居青年(绸缎店伙计)高家骏相恋,由于门第不合,程父不允这门婚事,高家骏一气之下,外出谋生1935年夏,程全昭忽然收到高家骏让她火速前往南昌晤面的信,程全昭至南昌,高家骏告诉她:“我认识了一位好人——共产党的大官方志敏现被关在狱中,正好由我看守高家骏要求程全昭将方志敏的一些密件送到上海第三天晚上,高家骏拿来一个纸包(内含《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十几篇方志敏狱中著述)和三封信郑重地交给程全昭,并说:“方志敏替你起了个化名叫李贞,他自己化名为李祥松,这样,你们便是一家人了次日清晨,程全昭装扮成时髦小姐,拎着装有信稿的小皮箱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在上海,她将两封信送到了宋庆龄、李公朴手中,将另一封信与纸包转到了鲁迅先生手里,同时还告知了显影阅信的方法程全昭赴上海送信稿之事不知怎地被敌人知道了,宋庆龄派人通知她迅即离开了上海解放后,缪敏得知了程全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稿之事,特地赶到杭州,看望了程全昭。

嗣后,缪敏自己又更名为李祥贞如此更名,使我想到方志敏自己在狱中化名李祥松,为程全昭化名李贞,这样“便是一家人了”为永远纪念方志敏,也永远不忘西子湖畔那一对在险恶环境中为革命传递火种的情侣,缪敏才更名为李祥贞的也可以说,李祥松和李贞的结合体李祥贞这个名字,正是缪敏对方志敏及他的狱中书稿最好的纪念!四、方志敏和《清贫》(徐焰) 方志敏,原名远镇,1900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他8岁入私塾,17岁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在校内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源:学|科|网] 1919年,方志敏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甲种工业学校机械专业,后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开除,1921年又考入了九江南伟烈学校在此期间,他读到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积极宣传,被同学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绰号翌年,他因病吐血,又不满教会的控制,愤然退学去了上海,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方志敏加入共产党,并在南昌市郊创办农民协会翌年,他又到广东向毛泽东、彭湃学习农运经验1926年秋,北伐军进入江西时,他发动当地农民奋起支援1927年夏,国民党后,方志敏潜回家乡弋阳县,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数万农民于1928年初举行暴动,又于1929年建立红军并逐步扩大。

这种在本乡本土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 1930年春夏,蒋阎冯军阀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