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系统论,张哲远 120720084,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理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之首,是通向哲学的桥梁,它的任务是从哲学高度论系统,即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科学的全部成果进行哲学概括,为系统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哲学指导系统论的概念,2.1 系统存在论,主要问题,,经验论证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许许多多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事物,例如都江堰是一个古代的水利系统,三峡工程是一项现代水利、发电、旅游综合开发系统,我们用的电脑中包含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我们住的宿舍是一个建筑系统,管理学是一种科学知识系统,等等事实表明系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系统?,①哲学逻辑论证以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理为假设:假设1: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假设2: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内涵、方式和联系的紧密程度千差万别(辩证法的矛盾特殊性原理)从这两个假设出发,可以逻辑地断言: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②经验论证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中,人们凭经验可以指出各种各样的系统,却无法找出完全不能看成系统的事物在有些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中的许多非系统的典型实例,其实都是作者的误解。
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吗?,谬误一:沙堆不是系统论据:区分堆与系统,认为一切堆都不是系统纠正:沙子堆在一起彼此之间发生力学的相互作用,符合定义1.1的两个条件,因此构成一个系统 谬误二:垃圾不是系统论据:垃圾虽然组分很多,但杂乱无章,没有结构,不算是系统纠正:垃圾之间相互挤压,有机物会腐烂,有些成分之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构成一个系统 谬误三:失盗的居室不是系统论据:按照主人生活需要和审美布置好的居室,被小偷破坏之后乱七八糟,构不成系统纠正: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屋子是结构有序性遭到破坏的系统,重新整理就可以恢复系统原貌 谬误四:混沌不是系统论据:来源于对混沌的误解,认为混沌就是完全的混乱,构不成系统纠正:混沌不等于混乱,而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有序运动,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通有行为 谬误五:夸克不是系统论据:夸克不可再分,根据定义1.2是非系统纠正:夸克不可分并非已经证实的命题,有些科学家认为可分 谬误六:宇宙不是系统论据:宇宙就是一切,没有外部环境,因而不是系统纠正:某事物是否为系统主要不是看其有无外部环境,根据定义1.1宇宙构成系统结论与启示,世界上存在系统,系统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看待事物要看到它所处于的一个或多个系统中,而不能把事物单独拿出来。
2.2 系统生成论,主要问题1: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系统从何而来?,主要问题1: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系统从何而来?(1)实在论:有生于有系统A生成之前的世界虽然没有A,但有种种非A的存在,即显存的有;一旦A生存后,总可以发现现存的非A为A生成提供资源、条件、根据,乃至前体或母体实在论哲学只承认“有”是事物的存在状态,不承认无也是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把有和无的对立绝对化了,这是一种机械的观点,相当肤浅2)辨证论:有生于无世界原本没有A,后来某个时候有了A,故A由无生成就世界的整体看,A产生之前的世界是无A世界,A产生之后变成有A世界,A的出现意味着世界由无A得状况转变为有A的状况,故曰有生于无有生于无与有生于有是一对矛盾,二者均为相对真理,对于解决系统生成问题是必要的不足:有生于无思辨性太强,无法给出可以实证把握的系统生成起点,难以作为实证研究的指导原则有生于有有可操作性,但思辨性不够,无法解决生命、意识起源这类重大的系统生成问题有和无作为一对表述事物存在与否的哲学范畴,代表系统的两种相反的存在状态,二者构成一堆矛盾;有和无既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就必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老子说“有无相生”。
有与无,“有生于微”,微:沟通有和无的中介,是介于有和无之间的一种存在状态,是种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存在状态从数学上讲,就是介于0和1之间的正无穷小Ɛ,虽然很小,但其本质上不同于无而接近于有,事物的生成来自于此从信息观点看,“微”包含着生成某个未来系统的核心信息概括来说,“微”就是用极少量物质载荷和极少的能量传送的未来系统的信息核现实的系统都是以这个“微”包含的信息核为起点而生成的主要问题2:系统如何生成,结论与启示,有生于无与有生于有的回答都过于极端,在它们中间寻找一个中介“微”可以帮助把握生成的起点,系统生成的过程是整合差异的过程,由微不断分化与整合,包括系统自身组分的分化与整合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分化与整合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的角度要多变换,有时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法2.3 系统构成论,主要问题:系统能否解构?为什么能解构?不同系统结构性有何区别?如何正确有效地解构系统?如何由组分构成系统?当一个系统摆在面前,人们就会问:它由什么构成?如何构成?在什么样的外部条件下构成?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或者对系统进行设计、组建、制造、改造、操作、使用等都必须了解它的组分、结构和环境这就要求从思想上或实际上对系统解构。
在一定意义上讲,系统构成论也就是系统解构论系统构成论与系统生成论,不了解系统如何构成,就无法了解系统如何生成、存续和演化人无法离开构成来谈生成,只有先对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可能考察其组分的生成、结构的生成、系统与环境之关系的生成反过来,只有了解系统的生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它的构成系统构成论的前提,系统构成论的前提是这样一个约定:在考察系统的构成时,不考虑组分的生灭和延边问题,把系统看成是给定不变的从这种条件出发,就可以在对系统的总体把握下对它进行分析、分解、还原,考察其构成,进而通过了解组分、解构、环境去了解系统的属性、状态、行为和功能从这种条件下出发,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构成论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构成论虽然承认上述约定的必要性,但也仅仅只是看做一种约定,并同时承认和强调系统的组分原则上不断生成着和消灭着结论与启示,有构成就有结构,只有了解怎样生成,才能更深入了解构成,解构才能更加有效更加透彻把构成论与生成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给系统以更有效的描述2.4 系统维生论,主要内容,(1)系统维生能力: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系统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也会随之而有所变化,但依靠着一种自我保持能力,系统的基本结构、特性和行为模式仍能保持不变,使人足以辨认时该系统自己,这种保持能力就是系统维生能力。
(2)系统维生能力的实质系统是通过差异整合形成某种稳定的整合方式和整合力,整合力稳定地大于分解力就标志着系统生成过程的完成但整合运动并不会结束,而是贯穿与系统整个生命过程,系统维生过程也就是继续整合的过程当差异整合停止,或整合方式严重不当时,分离力就会过大,当分离力大于整合力,系统就要灭亡3)系统的生存期系统从生成时刻起到不再能够保持自己为止(或者接替,或者随着主要特性转变而转化为别的系统),就是系统的生存期,其时间尺度成为系统的寿命 (4)增强系统维生能力的途径提高组分的素质,寻觅、使用、保护关键组分;保护和改进系统的结构;选择适当环境,提高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善环境,或创造更适宜的环境5)系统维生能力强弱和大小的影响因素系统这种延续能力的强弱和大小取决于系统的组分、结构和环境三个方面组分的属性和素质不同,系统的维生能力就不同,关键组分或成员的获得或流失对此影响尤其重大环境的优劣,即来自环境的资源和压力的品位和数量的不同,系统的维生能力也不同更为关键的决定因素是结构,系统可以更换组分来维持整体的延续,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依靠结构产生的整合作用,所以结构的优劣高下的重要性显著启示,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养生要懂得从系统维生论的角度进行。
2.5 系统演化论,主要内容,一切现实的系统都既是存在的,又是演化的,广义的演化包括系统的孕育、发生、成长、完善、转化、衰老、小王等,即系统的任何可能变化狭义的演化,就系统内部看,指系统的结构方式的根本变化,从一种结构变为另一种性质不同的结构;从系统的外部整体地看,指系统整体形态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变化,从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性质不同的形态,或从一种行为模式变为另一种性质不同的模式演化的动因,演化的动因: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在于相互作用元素之间、分系统之间、层次之间难以穷尽的相互作用,构成系统演化的内因,导致组分和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即资源供应或承受压力的变化,系统与环境互动方式的变化,构成系统演化的外因演化的方向,从系统演化的起点到终点的走向,代表系统演化的方向总体上看,系统及既有向上的前进的演化,又有向下的后退的演化,但前进的演化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度有序到高度有序,从简单到复杂,是向上的演化;否则,为向下的演化系统演化类型,成型演化:一个系统,或他的某种形态或模式,从孕育、生长、成长到成熟的演化过程保型演化:成熟顶峰过后,从开始衰落到最终消亡的演化。
转型演化:系统的一种原有形态或模式在越过它的顶峰时就历史地而且内在地开始孕育取代它的新形态或新模式,从而启动了新形态新模式的成型演化,这意味着系统进入转型演化系统转型演化的序列,自组织理论以物理学和化学为主要背景给出描述系统转型演化迄今为止最好的理论框架它们以无序列的热平衡态为起点,着重讨论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后如何形成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以及如何从一种耗散结构向另一种有序性更高的耗散结构的演化转型演化与革命,二者指的都是系统出现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变革革命强调的是变革的爆裂性、剧烈性,有明确的起点和重点转型演化强调的是变革的过程性、长期性、渐进性,没有明确的起点和重点,而且存在一个不短的转型期结论与启示,一切系统都是存在又在不断演化的,今天的我们是过去的我们演化而来的,未来的我们是由今天的我们演化而成的2.6 系统矛盾论,主要内容,驳一种错误的观点,国内学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矛盾学说是简单性科学的产物,现在有了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矛盾学说已成为过时的东西,应当废弃简单性科学,简单性是指在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设或者公理最少爱因斯坦说:“一切科学的伟大目标,要以尽可能少的假设或者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牛顿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所以他试图以牛顿三大定律出发试图演绎出世界的一切运动规律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世界的本源是火将简单性作为人类认识的最高目标只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阶段,其已经不符合当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这种观点是对系统科学和矛盾学说的双重误解不可把一分为二和一分为多对立起来作为二中选一的取舍二者是不同的方法,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一分为多是科学的分析方式,一分为二是哲学的分析方式,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两种分析是互补的,只有把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分析方法的优势矛盾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两对矛盾,(1)系统与非系统系统是从环境中相对划分出来的,有系统就有非系统,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第一,构成系统的元素本身是不被构成的,相对于系统而言,元素就是非系统,即第一类非系统,可见系统是由非系统规定的第二,任何系统中都存在反体制的趋势或力量,即存在该系统的否定因素或非系统因素,它们的存在价值就是压迫系统去完善自身。
第三,外部环境总有这样那样的非系统性,环境的非系统性使它们得以在强势系统的挤压下生存发展总之,不论就系统内部看,还是就系统外部环境看,系统与非系统都互为存在条件,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矛盾、 相互制约2)内因与外因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矛盾论》已有基本论述:指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系统矛盾论要补充的是以下几点:第一、内因和外因,根据和条件,也是矛盾,都可以相互转化第二、系统的内外之分是从无到有、不断变化的 第三、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的说法在一般情形下是正确的,但不可绝对化,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外因居第一位、内因居第二位有时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