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2014-11-02《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作者: 杨耕内容提要: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五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由“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了解答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结构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未必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实践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三是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不仅与意识形态批判,而且与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批判四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科学社会主义以历史规律为前提,但它不是仅仅基于历史规律的推导,而是直接建立在资本批判的基础之上,由于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成为一门“科学”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前提,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为内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
五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生根发芽,就必然产生一个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而不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犹如夏夜的群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这个群星闪烁的理论星空中,领域不断扩大,观点不断推出,问题不断发现、层出不穷在这种种问题中,有五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二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三是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资本批判的关系,即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四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所在;五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 一、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用文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犹如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这片思想的园地沐浴在“新唯物主义”明媚的阳光之中。
在我看来,由新唯物主义的创立所导致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这就是,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与此同时,使哲学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哲学主题的这一转换并不是马克思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更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漫步遐想,而是时代的要求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仅仅属于哲学家个人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马克思把这一观点发挥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由哲学家们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或“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离开它们各自的时代是无法理解的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出现,任何一种哲学主题的转换,都和它所处的时代相联系,从根本上说,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理解哲学的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这一转换,就要把握马克思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的特点马克思时代的特征是什么?从政治上看,这一时代的特征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已经得到确立和巩固,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时代转向资本主义时代;从经济上看,这一时代的特征就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市场经济在西欧得以确立,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时代转向工业文明时代,从自然经济时代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从人本身的发展上看,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人本身从“人的依赖性”时代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
问题在于,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性的问题,这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人的劳动、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物的异化与人的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在这种异化状态中,资本具有个性,个人却没有个性,人的个性被消解了,个人成为一种“孤立的人”,国家也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这就是说,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关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时代,哲学应该做什么?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迫切任务”是揭露并消除这种异化,从而“为历史服务”但是,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都无法完成这一“迫切任务”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这种哲学形态在“寻求最高原因”的过程中把本体同人的活动分离开来,同人类面临的种种紧迫的生存问题分离开来,从而使存在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质成为一种“抽象的物质”,本体成为一种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无关的抽象的本体。
从这样一种抽象的本体出发是无法认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的以“形而上学”为存在形态的西方传统哲学,向人们展示的是抽象的真与善,它似乎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希望,实际上是在掩饰现实的苦难,抚慰被压迫的生灵,因而无法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将现实的人带出现实的生存困境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独立化并“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活动范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哲学应该从“天上”来到“人间”,关注人的异化状态的消除,关注人类解放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并断言:“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2]这里我们应当注意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注的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的命运马克思发现,如果不能给工人、劳动者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的人们以真实的利益和自由,人类解放就是空话甚至沦为一种欺骗所以,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彻底革命”、“人类解放”的问题,并认为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担当“解放者”这一历史角色的,只能是无产阶级为什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无产阶级是一个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阶级,在他身上“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因而是一个需要自己解放自己的阶级;同时,无产阶级又是一个“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的阶级,是一个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阶级。
那么,在人类解放过程中,哲学的作用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的职能是什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了两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话:一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二是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3]既然是“头脑”,那么,“头脑”必须清醒;“头脑”不清,就不可能确立人类解放的真实目标,不可能理解人类解放的真正内涵列宁说过,在工人中并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要从一个自发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觉的阶级,需要进行思想教育的确如此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并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赞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不少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奴隶地位,有起来反抗奴隶制的奴隶,有满足于奴隶生活的奴隶,也有赞美奴隶生活的奴才实际上,奴隶主义并不是奴隶主的“主义”,而是没有觉悟的奴隶的“主义”换句话说,要使无产阶级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使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人类解放的主体或“解放者”,那么,无产阶级就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哲学因此,联系经济学的研究和历史学的考察,从哲学上探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目标、内涵和途径,就成为马克思的首要工作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重在解答“世界何以可能”不同,作为现代哲学、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在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们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人通过实践改造着自己的自然属性,人通过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属性,直接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句话,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正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使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具体地说,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了,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属性所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揭示出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发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
如果说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那么,“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命题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现存世界的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人总是生存在现实的世界之中,而现实世界,也就是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所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就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犹如一个转换器,通过实践,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为社会的自然;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转化为社会的一个恒定的因素,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在现存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换句话说,人们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是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世界的实践因此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问题在于,现存世界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制约、决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实世界的状况如何,现实的人的状态就如何要改变现实的人,首先就要改变现实的世界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首先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强调的是“改变世界”,并认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它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其目的,就是力图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对物的占有关系来消除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5]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表明,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实践不仅是人的生存的本体,而且是现存世界的本体,是改变现存世界、消除人的异化的现实途径,是“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这一人的发展的终极状态的现实途径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这是一种双重关怀在我看来,这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