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1-3)

tia****nd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79MB
约118页
文档ID:66974971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1-3)_第1页
1/118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姚 建 手 机:13653263956 Email:yaojian1998@,主 要 内 容,Ⅰ煤与瓦斯突出概况 概述 国内外概况 分类 强度划分 一般规律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特点 突出危险程度划分 采掘工作面瓦斯动力现象的特点 Ⅱ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主 要 内 容,突出危险性预测 区域预测 物探法 工作面预测 AE(声发射)法 瓦斯涌出动态法,Ⅲ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技术,Ⅳ 矿井瓦斯抽采技术,1 煤与瓦斯突出概况,概述 煤与瓦斯突出的分类 突出强度划分 一般规律 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特点 突出危险程度划分 采掘工作面瓦斯动力现象的特点,1.1 概述,一、概况 1、瓦斯突出危害 摧毁井巷设施(支架、矿车) 煤流埋人 破坏通风系统 瓦斯逆流,人员窒息 整个矿井正常生产系统瘫痪 火灾及爆炸,1879年4月17日,比利时阿拉波二号井发生一次强度420t、瓦斯50万m3的突出: 瓦斯逆流从提升井冲至地面,距井口23m的绞车房附近的火炉引燃了瓦斯,火焰高达50m,井口建筑烧成一片废墟; 2h后,火焰快要熄灭时,井下又连续发生7次瓦斯爆炸; 井下209人,死亡121人,地面3人烧死,11人烧伤。

2004年10月20日22时09分,郑煤集团大平煤矿21轨道下山岩石掘进工作面(距地表垂深612m)发生特大型延期性煤与瓦斯突出,瓦斯逆流数千米,导致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48人,32人受伤,其中重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3935.7万元2、国外情况 1834年3月22日,法国鲁阿雷煤田伊萨克矿平巷掘进时发生世界上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 世界第一大突出—1969年7月13日前苏联顿巴斯加加林矿石门揭煤(1.03m)突出煤(岩)14000t,瓦斯25万m3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比利时已停止开采突出煤层 日本、美国、英国等,也先后停止或关闭了突出矿井 到目前为止,世界20多个主要产煤国家发生突出次数在4万余次3、国内情况 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1950年11月20日,辽源矿务局富国西二矿,在垂深280米煤巷掘进时发生的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已累计发生突出18000余次,占世界各国总突出次数的40%以上,已成为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最大的一次突出(世界第二)—1975年8月8日,天府矿务局三汇一矿+280m水平,平峒揭开K1煤层时,突出煤岩12780t,瓦斯140万m3 炮响3~4s后发生突出,峒口一阵狂风,将小碎石卷起,吹到50m以外。

大量瓦斯携带煤粉涌出,呈黑浓烟状,持续40min才逐渐下降 距突出点700多m远的三道风门被毁 风门外装有钎子和矸石的矿车冲出30多m远 1t多重的一块巨石被冲走120多m 另一块重达3t的巨石冲出60余m,拐两个90°的急弯进入变电所1999年12月26日,沈阳矿务局红菱矿石门揭煤时发生特大型煤与瓦斯突出,突出煤量2000吨,瓦斯逆流2000多米,死亡28人二、煤与瓦斯突出的分类 按成因和力学特征,将煤与瓦斯突出分为三类: 煤(岩)与瓦斯突出(简称为突出) 煤(岩)与瓦斯压出(简称为压出) 煤(岩)与瓦斯倾出(简称为倾出),分类的基本原则,1)动力现象造成的空洞位置及形状; 2)喷出煤(或岩石)的粒度及其分选情况; 3)煤(或岩石)的抛出距离及堆积坡度; 4)强度(喷出的煤量及岩石量); 5)喷出的瓦斯量及瓦斯流运行方向; 6)动力效应; 7)现象发生前的预兆1、突出的基本特征 突出的煤抛出距离较远,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抛出的煤堆积角小于煤的自然安息角; 抛出的煤破碎程度较高,含有大量的煤块和手捻无粒感的煤粉; 有明显的动力效应,破坏支架、推倒矿车、损坏安装在巷道内的设施; 瓦斯涌出量远远大于突出煤的瓦斯含量,有时会使风流逆转; 突出孔洞呈口小腔大的梨形、舌形、倒瓶形以及其它分岔形等。

2、压出的基本特征 压出有两种形式,即煤的整体位移和煤有一定距离的抛出,但位移和抛出的距离都较小; 压出后,在煤层与顶板之间的裂隙中,常留有细煤粉,整体位移的煤体上有大量的裂隙; 压出的煤呈块状,无分选显现; 巷道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增大; 压出可能无孔洞或呈口大小腔小的楔形孔洞; 压出时常伴随巷道底鼓3、倾出的基本特征 倾出的煤就地按自然安息角堆积,并无分选现象; 倾出的孔洞呈孔大腔小,孔洞轴线压风自沿煤层倾斜或铅垂方向(厚煤层)发展; 无明显动力效应; 倾出常发生在煤质松软的急倾斜厚煤层中; 巷道瓦斯涌出量明显增大三、突出强度划分 突出强度——每次突出中抛出的煤(岩)量和涌出的瓦斯量 由于瓦斯量计量困难,所以通常以煤(岩)量作为划分依据 小型突出:<100t 中型突出:100t ~500t 大型突出:500t~1000t 特大型突出:≥1000t,小型突出:50t (突出后,几十min,瓦斯浓度恢复正常) 中型突出:50~99t(突出后,几小时,瓦斯浓度恢复正常) 次大型突出:100~499t(突出后,一天,瓦斯浓度恢复正常) 大型突出:500~999t(突出后,几天,瓦斯浓度恢复正常) 特大型突出:≥1000t(突出后,很长时间,瓦斯浓度恢复正常),四、煤与瓦斯突出的一般规律 1、煤层突出危险性随采深增加而增大 在浅部开采为高瓦斯甚至为低瓦斯的矿井,开采到深部后,由于煤层赋存条件的变化,煤层瓦斯压力增大,可能转变为突出矿井; 一些在浅部开采突出危害较轻的突出矿井,开采到深部后,可能转变为严重突出矿井; 矿井或煤层一般有一个始突深度,当大于该深度时,就有发生突出的危险。

2、绝大多数突出发生在煤巷掘进工作面 在统计的9845次突出中,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7482次,占76%;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567次,占5.76%;回采工作面突出1556次,占15.8%3、突出危险性随煤厚(软分层厚度 )增加而加大 以南桐矿务局三号井为例: 5号煤厚0.7~0.8m,平均突出强度38t/次,最大突出强度138t/次; 6号煤厚1~1.5m,平均突出强度43t/次,最大突出强度450t/次; 4号层,煤厚2.5~3.2m,平均突出强度88t/次,最大突出强度5000t/次,该局所有特大型突出都发生在该煤层4、突出大多数发生在地质构造带 在3082次有地质构造情况详细记录的突出中,2525次突出地点有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煤层厚度变化等地质构造,占81.9%;557次突出无地质构造,仅占18.1%1)封闭向斜轴附近 轴部地带:上部压应力,下部张应力,受深部地层的阻力,岩层进一步挤压,小型层面滑动并出现压性逆断层 南桐矿区80%的突出发生在八面山向斜、王家坝向斜、鸦雀岩向斜、甘家坪向斜,2)帚状构造收敛端 收敛端常常是地应力集中的地点 天府三汇一矿处在华蓥山帚状构造的收敛端,突出频繁发生,3)煤层扭转区 南桐矿务局原东林矿的79次突出中,有93%集中在南翼黑漆岩扭转带,在突出事例中可清楚看到构造应力的水平挤压作用 鱼田堡煤矿东翼的9次突出均分布在压扭性的扭转轴轴部附近,4)煤层产状变化区 煤层走向、倾斜发生变化 南桐一井5号煤层80%的突出(73次)发生在该区域 洪山殿蛇形山井4采区,煤层走向倾角变化,是严重突出区,该区突出70次(占总数44%),该区1442机巷平均1次/11米。

5)煤包及煤厚变化带 煤层厚度急剧变化带是构造应力集中的地带 红卫煤矿的190次突出(占总数85%)发生在煤包地带,全部特大型突出集中在煤包最厚区段 红卫煤矿的126采区在走向不到70m的薄煤带掘进时,发生7次突出,6)分岔煤处 红卫煤矿揭开分岔煤时经常发生突出(最大2000t),7)压性、压扭性小断层带 受水平方向强烈挤压而形成,保持了高的应力集中,同时对瓦斯存储也有利 六枝煤矿东二采区,14次突出(占7号层总数的61%)均与压性、压扭性小断层有关,8)岩浆岩浸入带 岩浆岩浸入→煤层局部变质→力学性质变化→应力分布不均 白票矿区,25%以上的突出(265次)发生在岩浆岩浸入带,5、大多数突出前有作业方式诱导 8480次突出事故统计表明,有8253次有放炮、支护、落煤、带钻等作业方式诱导了突出,占97.3%,其中放炮作业突出5481次,占64.6%;风镐落煤突出676次,占8%;手镐落煤突出1102次,占13%6、突出前大多有预兆 在我国统计的5029次有明确突出预兆记载的突出事故中,有4493次突出发生前有突出预兆,占89.3%,无突出预兆仅有536次,占10.7%有声预兆 煤炮声、闷雷声、劈裂声、支柱折断声及喷孔等 无声预兆 煤层结构变化,层理紊乱,煤变软、光泽变暗,煤层由薄变厚,倾角由小变大 工作面煤体和支架压力增大,煤壁外鼓、掉渣等 夹钻、顶钻 瓦斯增大或忽大忽小 煤壁温度降低,7、煤体破坏程度越高,突出危险性越大 突出煤层多发生在Ⅲ、Ⅳ、Ⅴ类煤中,其共同特点是坚固性系数f值小、煤层瓦斯放散初速度ΔP大、煤层透气性系数小、层理紊乱、多为遭受到地质构造揉皱的构造煤。

8、石门突出危险性最大 在统计的9845次突出中,尽管石门突出次数少,但突出强度大,平均突出强度为316.5t/次,是平巷平均突出强度(50t/次)的6倍以上9、煤层突出危险区常呈条带状分布 前苏联统计资料表明,在突出煤层中,突出危险区仅占突出煤层区域总面积的10% 我国统计资料表明,突出煤层中,突出危险区仅占突出煤层区域总面积的10~15% 地质构造呈带状 采动形成集中应力带,五、我国煤与瓦斯突出特点 1、突出矿井分布广,部分地区较严重 20多个省(区)的一些矿井 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重庆、四川、贵州、湖南、江西、辽宁、河南等省较严重 湖南的突出矿井数和突出总次数,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特大型突出次数占一半以上,2、突出分布在不同类型的煤层 单一突出煤层的矿井占突出矿井总数的1/3 相当一部分矿井的所有可采煤层均属突出煤层,无保护煤层可采 全国有近一半的突出矿井,需采用本煤层防突措施,3、始突深度不一 50~60m——500~640m 最小,50m,(郴州罗卜安矿) 最大,640m,(抚顺老虎台矿) 始突深度浅,特大型突出的深度浅,在南方煤田中是一明显特点,,煤层瓦斯赋存的垂直分带性(带状分布) 煤层瓦斯主要成分:CH4、CO2、N2 形成原因:当煤层直达地表或直接为透气性较好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时,由于煤层中瓦斯向上运移和地面空气向煤层中渗透,使煤层内的瓦斯呈现出垂直分带特征。

CO2-N2,,N2,,N2-CH4,CH4,四带: CO2- N2带 N2带 N2—CH4带 CH4带 现场实际过程中,将前三带总称为瓦斯风化带表5-5 煤层垂向各带气体组分表,瓦斯风化带确定指标,目前,确定瓦斯风化带下部界限的指标有: 1)瓦斯中的甲烷及重烃成分之和大于80%(体积); 2)煤层瓦斯压力为1~1.5kg/cm2(0.1~0.15MPa); 3)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3m3/t; 4)煤层的瓦斯含量 1~1.5 m3/t (长焰煤) 1.5~2 m3/t (气煤) 2~2.5 m3/t (肥煤和焦煤) 2.5~3 m3/t (瘦煤) 3~4 m3/t (贫煤) 5~7 m3/t (无烟煤),4、中小型突出占绝大多数,大强度突出次数也不少 50t以下的小型突出占73.77% 50~100t的中型突出占13.45% 100~500t的次大型突出占11.15% 500~1000t的大型突出占0.91% >1000t的特大型突出占0.7% 大型和特大型突出比例虽小,但次数仍有100多次,多数发生在石门揭煤时,5、有少数矿井发生过岩石与二氧化碳突出及岩石与甲烷突出,前苏联、波兰、捷克、原民主德国和日本等国都曾发生过岩石与CO2突出。

如波兰从1974年起发生砂岩与CO2突出,最大强度突出砂岩4300t,CO230.25万m3 1975年5月13日,在吉林省营城煤矿五井发生了我国第一次砂岩与CO2突出,距地表垂深430m。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