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摘 要要《红楼梦》可谓是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价值之大成者,特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者汇聚了古代小说的各方成就,同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大量丰富、细腻、绵长的细节描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至此进入到了成熟阶段本文谨就《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从情节细节和人物细节两方面入手,剖析《红楼梦》如何细节推动情节?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关键词:《红楼梦》 、细节描写、情节、人物目目 录录一、情节细节描写 .3(一)横云断山——起穿插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32(二)以犯求避——起对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4(三)草蛇灰线——起伏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 6二、人物细节描写 .7(一)人物语言细节描写7(二)人物动作细节描写8(三)人物心理细节描写9三、结语.10参考文献.113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小的情节然而,细虽细、小虽小,但是它的作 用却不小在小说创作艺术中,无论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都要 通过细节,尤其是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才能具体、形象、切实有力地表现出来 细节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是由小说的特性确定的小说中的形象需要具 体、感性,才能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真实、生 动而又精致的细节有很多,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顶峰, 《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同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曹雪芹在组织情节、刻 画人物中都使用了大量细节描写,它们如满天的繁星,令《红楼梦》艺术的夜 空无比美妙本文拟通过对《红楼梦》细节描写艺术的浅析,揭示《红楼梦》 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价值一、情节细节描写一、情节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具体感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有脂批云: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1]脂砚斋在上文中提到的“书中之秘法” ,涉及到小说创作理论的诸多概念,其中如“草蛇灰线” 、 “烘云托月” 、 “两山对峙”等手法都离不开情节细节描写的运用 《红楼梦》中的诸多情节细节描写起到了伏笔、穿插、对比等重要的作用,对完善全书的整体结构,推进故事发展等至关重要一)横云断山(一)横云断山————起穿插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起穿插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所谓“横云断山” ,即穿插的手法,指某一情节正在发展中突然插进另一事件,交待过后,原来的情节又继续发展。
如《红楼梦》中第七回写周瑞家的送宫花,路上忽然遇到女儿,她女儿为丈夫冷子兴遭了官司,特来找母亲在贾府求情,路上说了几句话之后,周瑞家的继续送那几支宫花此处有脂批云:又生出一小段来,是荣宁中常事,亦是阿凤正文,若不如此穿插,直用一送花到底,亦太死板,不是石头记笔墨矣[1]4脂砚斋认为,如果没有穿插手法的应用,文章就会显得“太死板” ,不再是“石头记笔墨”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横云断山”的穿插细节,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例如第四回中,门子向贾雨村出示“护官符” ,贾雨村尚未看完, “王老爷来拜” 待会客之后,又“回来细看” 这就是穿插其中的细节第八回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都在宝钗房中,当宝玉听宝钗说不能吃冷酒,感到有道理, “便放下冷的命人热来方饮” 黛玉心有所感, “只抿着嘴笑”这时“可巧”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并说是“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没想到,这送手炉的小小一事,却被黛玉抓住,作了一篇文章,把宝玉宝钗奚落了一番:“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把宝玉宝钗说得无言以对薛姨妈在旁说了一句,又被黛玉巧妙地遮掩道:“姨妈不知道。
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脂批之这里评道: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1]由此可见,正因为插进去了雪雁前来送小手炉一节,才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发展,巧妙地表现出黛玉的性格和当时当地的微妙心理再来看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正向凤姐诉说困难乞讨帮助的时候,突然“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夭娇,轻裘宝带,美服华冠” 贾蓉“穿插”了进来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贾蓉的出现,以及和凤姐的谈话,和刘姥姥乞讨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正是典型的“横云断山” 但是细看凤姐和贾蓉之间的对话,贾蓉是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的,凤姐的故意不借,贾蓉的谄媚乞求,以至最后凤姐又把贾蓉喊回来又放走,这一切都暗示了两人的特殊关系正如脂砚斋在此处的评语:“传神之笔,写阿凤跃跃纸上” 所以,虽然穿插进来的这件小事和刘姥姥的情节线索毫无关联,但是却反映了凤姐的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5(二)以犯求避(二)以犯求避————起对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起对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以犯求避”法,是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中,归纳出《水浒传》在情节处理上的重要方法之一。
他在《第五才子书读法》指出,像《水浒传》这样的长篇小说,由于人物生活空间所限,故事情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类型上的重复——“犯” ,而重复将使读者生厌,故高明的作家应时时保持故事情节的新鲜感——“避” 如何保持新鲜感呢?金圣叹认为高手临文不可以去“避” ,相反地却可以故意地去“犯” ,然后在“犯”中求“避” , “犯”中之“避”才能产生最为充分的新鲜感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更好地运用了这一重要的描写方法,在看似相同的情节中,通过微小的细节描写差异,不仅产生了新鲜感,更创造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请医生看病,这就是一个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在《红楼梦》中,有第十回的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有第四十二回的王太医给贾母看病,有第五十一回的胡庸医给晴雯看病,还有第六十九回胡君荣给尤二姐看病等等请医看病的本身,自然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具体到看病的细节,又大有不同为了突出宁府特别是贾珍对秦可卿之病、之死异乎寻常的重视,暗示“淫丧”的隐情,揭示“家事消亡首罪宁”的寓意, 《红楼梦》对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一节写的非常详细,如下文: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
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1]然后又开了“高明的很”的方子: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6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红枣二枚[1]给秦可卿看病写得如此的郑重其事,作者在其中的隐喻也由此可见再来看给贾母看病,通过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 , “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 , “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和“忙欠身低头退出”等一系列小心谦恭的行为,以及贾母和王太医之间的对话,来表现贾母这位老祖宗德高望重的地位和气派但是写到晴雯看病时,刚开始请来的医生却是个乱用虎狼药的胡庸医,被宝玉强行换掉,请回了王太医给晴雯看病,这一方面表现出晴雯在贾府低下的地位,又写出宝玉对晴雯的爱护。
给尤二姐看病的胡君荣却是个好色之徒,一看见尤二姐的容貌就“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 ,结果乱下了虎狼之剂,生生把尤二姐打了胎,也把尤二姐的命运急剧地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三)草蛇灰线(三)草蛇灰线————起伏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起伏笔作用的情节细节描写“草蛇灰线”最早见于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其《第五才子书读法》中指出: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2]简而言之,草蛇灰线即故事情节发展中埋下的伏笔 《红楼梦》对这一创作手法的使用可谓是炉火纯青,多次在文中通过情节细节的描写,为荣宁二府和主要人物的命运埋下伏笔其中比较明显,也是贯穿回目较多的,当属《红楼梦》中出现的戏目这里举隅一二加以说明《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元春点的四出戏,分别是《豪宴》 、 《乞巧》 、 《仙缘》和《离魂》 ,此处有脂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 “《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 “《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由此可见,前两部戏目,暗7伏着全书的盛衰荣辱的总纲领,后两部戏目则暗示了宝黛二人的结局。
再来看第二十九回,贾母在清虚观拈得戏目的一节如下: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 ”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 ”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 ”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1]《白蛇记》演刘邦醉行泽中,有蛇阻道,拔剑斩之的故事,象征着起自微贱而后臻极贵 《满床笏》则是清代常演的生辰上寿等吉庆节日的戏目,演唐代“老令公”郭子仪,七子八婿,皆为显宦, “富贵寿考”的故事戏名意为郭令公过生日,祝寿者的笏板都摆满了笏床,此戏目寓意极盛 《南柯梦》则演梦中历尽荣华,忽遭祸败,醒来方知是梦的警世的情节贾母听到前两出戏名,皆有自喜之词,但听到第三本《南柯梦》 ,便不言语贾家兴、盛、败的轨迹,在戏名中又一次埋了伏笔所以,从书中戏名中即可看出曹公在《红楼梦》中勾勒出的整部小说的大结构和影像,书中另有通过诗词、画卷等暗示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情节细节描写艺术的高超运用二、人物细节描写二、人物细节描写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塑造典型人物,使之典型化,就要赋予人物以丰满的血肉和鲜活的生命力,人物细节描写则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红楼梦》中,曹雪芹多处运用了人物细节描写,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描写,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小说人物形象一)人物语言细节描写(一)人物语言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通过摹写不同人物的特定语言,是展现人物独特的形象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巧妙运用了多种人物语言细节描写,其中最典型的如刻画宝玉和黛玉的“囫囵语” “囫囵语”其实是脂砚斋提出来的概念,8从脂批来看,所谓“囫囵语” ,即人物语言含混,表述的思想不够清晰明确从深层上看, “囫囵语”实际上是强调写心态,但这不是笨拙旁白或作者出面交代,而是和现实一样,把人物的心态直接表现在语言细节当中,描写出特殊的语言状态,便可使心态不着笔墨而毕现比如《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宝黛发生争吵: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1]”脂砚斋在此处有评曰:此二语不独观者不解,料作者亦未必解;不但作者未必解,想石头亦不解;不过述宝、林二人之语耳。
石头既未必解,宝、林此刻更自己亦不解,皆随口说出耳若观者必欲要解,须揣自身是宝、林之流,则洞然可解;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万不可记此二句不解,错谤宝、林及石头、作者等人[1]由是观之,宝黛二人青梅竹马又兼志同道合,各生恋情而又惺惺相惜,但是碍于周遭环境而不敢明言,每每以假情试探而又生猜嫌二人又都属情绪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