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习董进宇博士《造就卓越的教师》有感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2KB
约15页
文档ID:395084914
学习董进宇博士《造就卓越的教师》有感_第1页
1/15

学习董进宇博士《造就卓越的教师》有感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违背规律、不按规律实行、随意而行无异于毁坏孩子的生命董博士提倡成年人要走进孩子,否定"西人把孩子当成成年人的预备队、中人把孩子当成小大人"(鲁迅语)的两种观点他认为: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待开发的宝藏成年人在自己多年积聚的背景知识前提下,去解读孩子;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推断孩子的思维,自以为很为孩子着想,其实父母、孩子说着同样的语言,同样的话却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家长解读孩子就要做两种转变:首先从人类的习惯教育转变为科学教育,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性、规律性,掌握、遵循科学的育子方法;其次从原有的主观态度转变为客观态度  董博士剖析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提倡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的天赋差异有限,多种潜能等待开发,博士以实例证明任何的潜能开发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被激活,然后是环境支持,再就是科学的系统训练具备这三条,挖出了宝藏,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成为特质董家兄弟的成功就是例子:董博士是长春理工大学的化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却曾经化学不及格,董三博士就职于黑龙江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三次参加高考,第三次考上的是两年制的大专。

揭开耀眼的光环,他们的成功经历的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移情"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理解、理解万岁,在爱心的支配下作为教师通晓人性,走入孩子心灵,了解孩子的喜好、欢乐,更要了解孩子的恐惧、迷茫、孤独、无助,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情感基础上引领孩子成长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教育无小事,时刻以敬畏的心态对待教育,对待我们所从事的特殊职业因为我们的言行可能造就孩子一生,也可能毁掉孩子一生教师拥有神圣的职责  董博士提到教育要追求人性化,遵循转变的天条,他的描述是:"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扇由内开启的门,钥匙在自己手里,不经我们同意,任何人无法改变我们"是啊,作为教育者只能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这些都是外在的,受教育者要发生改变,更多的取决于学生的内在的品质: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取决于学生具有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取决于学生是否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是否快乐的学习成功更多依赖于受教育者那种"我想要"的内在需求和主动追求,这种需求如同草原上的狮子捕食猎物那样强烈渴望,渴求知识、渴求赏识、渴求发现、渴求创造、渴求成功,把人类生命的积极的原动力调动起来,使探索、学习从苦差事变成愉悦、快乐。

使学生转变,使孩子成功的过程中,教师、家长以爱为本,以鼓励、表扬、肯定、理解、关注、批评和规则做教育工具、教育手段,坚持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使孩子增强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领孩子寻找学习的快乐,领略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是先行者的身份,来做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来做知识的播种者,来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做人类爱的使者  董博士还提到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确定你的幸福,事情总有两方面,凡事多想积极的一面,这样有利于自己的心态积极向上有时自己因为自己的付出与学生的回报不成正比,自己会埋怨学生不争气,心态很长时间消极,通过读书,我心情开朗了,我要通过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学生不领情?与学生沟通较少,作业有时落实不好等,这样找到问题的症结,何谈不上进状态决定成败,学会看到光明,学会阳光思考,一切幸福皆源于心工作是幸,奉献是福  是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少会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工作中,我们会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去关注学生心理上教育,但我们没有坐下来认真思考过,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应先将人育好,教书才会事半功倍的总之,追求卓越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境界,追求卓越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奋斗、不懈创新的过程。

  篇2  《造就卓越教师》是董进宇博士撰写的这本书使我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豁然开朗起来觉得董博士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手法,语言非常朴实,阐述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如:学习真正的秘密不是刻苦,是快乐  中国有句老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要想学好,他就必须刻苦学习,必须有毅力才能办得到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觉:学习是件很苦的事儿其实,学习的真正秘密不是刻苦,而是快乐  当然,学习的快乐不是那种简单的、浮躁的、浮浅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是进入一种高度的宁静、愉悦的状态是克服困难后的愉悦  真正的快乐学习的大秘诀是:第一,寻找到快乐,即辅助学习兴趣;第二,产生学习目标和理想,把今天的学习跟目标和理想联到一块,被激励起来;第三,进入了乐此不疲的状态  这是董博士的原话,仔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现在是素质教育,我们教师不能让学生老是死学,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做错了之后,老师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批评,你上课为什么不认真听讲,或者说出一些伤害学生的话学生听后非常沮丧,所以说: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应从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感,获得成功入手,特别是后进生,如果让后进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然后产生学习的动力那么后进生的成绩就会很快提高上去,学生就不会厌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即找到了快乐,接着就是让学生如何产生学习目标  这是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不断的进行鼓励,帮助,使其克服困难,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产生动力,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只要学生能进入这种状态,他就会喜欢上这门学科,就会主动钻研,因此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就像董博士说的那样,进入一种乐此不疲的状态  本学期 我在教六年级数学的时候,回想我刚接手这个班时的课堂教学,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解决问题我们要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新知识后的喜悦 为此,我彻底改变以前的做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数学课上先让小组同学讨论新知识,组长汇报讨论的结果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让学生代表到讲台讲解自己已经摸索出的内容,深入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就由老师点拨,把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小组根据这个问题再讨论,再汇报,这样一轮一轮反复下来,同学们就对所学的内容都能透彻了解了,而不是老师教会了他们知识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所以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钻研,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同时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转变自己的观念,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打击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认真的把握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从而降低难度,使学生觉得有趣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篇3  我观看了《造就卓越教师》的光盘,董进宇博士的精彩演讲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语言非常生动、幽默风趣,他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型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做为现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对象,了解知识的真相孩子是个神秘的世界,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是素质教育,教育无小事,做为教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董进宇博士告诉我们,新时代人类应该具备的人格特点:具有主动精神、进取精神、自我负责精神、自我奋斗精神、冒险精神、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要具有主体人格。

做为教师更应该是具备这些人格特点的,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两大任务:教书和育人  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领悟三个概念: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建立学生的安全感、产生学生的自我价值教育学生的的关键是:背后批评学生,当众表扬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培养学生的“生命之根’’: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学习兴趣等  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  1、调整好师生关系;  2、认识到自我价值是学生成长的源点;  3、教师态度有无穷的魔力;  4、育人是环境刺激;  5、教育是根雕的艺术;  6、相信爱可以创造奇迹;  7、培植人的优点;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9、学习是脑力劳动;  10、理解知识的真相;  11、信念决定人的潜能释放程度;  12、状态决定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3、教师语言的魔力;  14、学生学习好的前提条件:具有自我价值、具有自信心、具有好奇心;  15、学习的模型:大楼模型;  16、创造巅峰的学习状态  我被这些教育新观点新理念深深地吸引着,我以后要努力把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  篇4  看完董进宇博士关于《造就卓越教师》的讲座后,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觉得董博士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手法,语言非常朴实,阐述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想一想董博士的所言所讲,对照现实中的小学教育状况,我思绪万千,不能不将自己的感想诉诸于文字,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懂得了要了解教育的真相,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清楚转变的天条老师和学生之间隔一条自由意志之门,如果老是想把自己的思想、他的知识装进这个学生的大脑,那么学生必须自己打开那扇自由意志之门,如果他打不开,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学生不准备接收你的观点,他不打开那扇自由之门,你根本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更没有办法完成你的教书任务  比如说让一个学生从网吧里回到书桌上来学习,让一个后进的学生、好吃懒惰的学生能够发奋学习,让一个这样消极怠工的人,变得勤奋起来,完成这个转变,有一个转变的天条,叫做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开启的转变之门,钥匙在我们的手里,不经过我们同意,任何人都无法使我们改变我们老师所有的工作是外在的因素,是外在环境,而不是你直接的去指挥,这叫转变的天条作为教师的我们把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由他自己打开那扇自由意志之门,由他自己完成转变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牢记教育者的天条——你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通过讲座我懂得了要改变不爱学习的学生爱上学习应该做到: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能影响关于学习的动机,你给他讲学习的意义,讲学习的好处,讲学习的快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你的感受传达给他,如果你感受传达的准确,那么最后他选择由原来的不学习变我要学习了,那么这个转变完成了如果他没选择,你已经说了你该做的,说了你该说的,他还没有转变,你只能耐心的等待机会下次继续影响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越线,你要知道在他的心灵世界里,那那个被教育者是他自己做主的地方,你越线会适得其反,会造成他心灵的伤害,还不会达到你要的效果  那么作为教育者的你要明白,你不是上帝,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那也就是说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间接的影响他对事物的判断,最后你给它输入信息,你谈你的感受,谈你的经验,扩大他的背景知识,扩大他对事物的认识,然后他自己做出了决定,最后他转变了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每个教育者就放松了  所有有责任心的老师都会认为自己有义务来转变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变好这种想法并不是错的,但是如果不按照科学规律,在爱的名义下,在责任的名义下,我们毁了太多太多的天才,第二我们毁了人的主体性作为教师的我们绝对不能变成一个暴虐的人,一个专制的人,你要对你的教育者只能影响他们做事的动机,也就是说间接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让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