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两集全(共4页)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69KB
约4页
文档ID:462585777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两集全(共4页)_第1页
1/4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一)二十七始发愤·2012年11月11日苏洵名气大,还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有两个儿子,非常杰出;二是上了《三字经》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变成反面教材了如果这样,不长进的父亲,怎么就培养出优秀的儿子呢?此事颇值得琢磨苏家是大姓,是旺族他有哥俩苏澹苏涣,前者英年早逝,后者当地影响非常大,中进士时,热闹,被围观对考科举有极大的影响,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苏洵读书时考过进士,没考中他从此不考了,不读书了最奇怪的是父亲苏序也不急对儿子纵而不问非忧其不学也”,不为此担心苏序对两个儿子却要求很严原因何在?第一,苏洵读什么书?得考诗赋,写骈体文,这是苏洵不擅长的还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他也不擅长这些人他读不了父亲知道这一点是考试体制限制了所以天天游荡不回将来读,一定会不同凡响还有第二,个性有关,苏序个性不寻常,乐善好施曾巩写的墓志铭说,“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读书不做死学问这种性格特点在苏洵身上反映出来苏序是性格放达的,心大儿子考中进士,对形式的东西不在乎这也是原因之一苏洵的夫人程氏有名,教育儿子方面超有一套。

程家有钱,嫁到苏家,不埋怨,照料家里不错绝不麻烦娘家,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苏洵不读书却也不说二十七岁时,苏洵问老婆读书也太浪费时间,你怎么想呢?说明他装着这事,也说明他有这能力程氏说,我早想说你了,如果因为我的原因读书,没劲你不想读书,我不张嘴张了嘴,我告诉你,你安心读书吧苏洵从此专心读书之前拖了将近十年,觉得家里差不多了,觉得可以出手了过了两年,准备考试又读了八年,到了三十七岁时,制科考试,难度更大考中,做官就大的唐代宋代科举难考这点挫折不算什么苏洵决定不考了因此他是八大家中唯一没中进士的人他不屑于再考用了二十年来考试他要自由读书整个人生发生重大转折把精力放在培养儿子上了第一个目标是做独立的思想家,把之前数年的文章全烧了,看这些肤浅可笑因为要应付考试,不能自由写作,闭门读书,看孔孟等圣贤的书,入其中,觉得惶恐不安,跳出来时,觉得惊骇无比最终豁然开朗这是自由的阅读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同时想自己,也挺有才的,应该能写出自己的文章,这是真正自由的学习过程欧阳修写墓志铭的时候写到,他研究百家学说,探究历代成败的原因,从个中撷取精华,积累在心中,丰厚时,开始写作了下笔千言,纵横捭阖,深入到了最深层才能停得下来。

令人信服到了京城后,天下少年纷纷仿效一介布衣,靠着苦读,自由的思想与写作成了文章的宗师苏洵教育两个儿子,比较有特色先从儿子的名字入手一叫轼,一叫辙他专门写文章,《名二子说》轼是车前的,有车盖有车轴车轮,都有具体用处,就这轼冲着最前面,可有可无,去掉,就不完整了他告诉儿子做人要小心,要低调,一定要慎重要把抱负才华内敛心中辙更没用,车翻了与你无关,快与你无关将来命运像辙一样知子莫若父还要引导孩子读书,有切身体会在这里面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知识分子就是要读书的,要做官,就把学的道理来治国安民,不做官,就退而修书,把思想流传于世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这里有自己的体会他常与儿子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次读到当朝富弼的文章,提醒辽国,鼓励你打仗的人是想立志,对国家却有害苏洵问苏轼,古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苏轼说,严安,汉武帝时,告诉过汉武帝,打击匈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但没有富弼说得透这时苏轼不过十来岁,讨论的却是大举措父子间讨论的问题如此苏辙后来回忆说,“惟我与兄,出版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

跟着父亲读书,醒着与睡着都在读书,万卷书都在腹中二人后来成为大家,不是浪得虚名是父亲给的让他们很快进入成熟的写作苏轼十来岁时,竟然写出这样的句子:“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峰虿十多岁能写出来苏轼一生记忆犹新要不是千百遍的历炼,写不出来的这是成熟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而且苏洵教导儿子,写《春秋论》《孟子解》《论语略解》苏洵读书十年之久,教育两个儿子,肯定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治国平天下,光立德立言还得立功呀仕途之事,不能忘怀得给他们提供机会,机会在朝廷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后来走上政治舞台这是好消息,贵人张方平出现了这是天才,过目不忘他到四川就想寻访贤人张方平看到苏洵觉得此人沉静,交谈时发现博闻强记文章更不得了专门设专座给苏洵,专门讨论还到当时雅州雅州拜访雷简夫雷简夫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是人才称赞是王佐之才雷简夫太热心了直接给欧阳修写信,说苏洵出身贫贱,我办不到让他摆脱但我能发现他是人才,不告诉你,是我有问题您是翰林学士,一代文宗,如果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没责任,我发现了,我没责任了,你不推荐,全是你责任了这也说明苏洵的苦读,真的不错后来张方平接到雷简夫的信,也震动。

最后跟苏洵说,远地不足成名,得去找欧阳修正好这一年,开科考试,苏洵决定进京,顺便遍访群贤儿子们双双考中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二)五十一,方九品·2012年11月12日(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因为散文出众而位列唐宋八大家,更因为他培养了苏轼和苏辙两位著名的儿子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科举失败,此后他放弃功名、幽居山里;闭门读书、教育儿子十余年间学问精进,创作了《六国论》等一大批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他虽身处江湖之远,却一直心忧庙堂在他年近半百之时,机会终于来临,他得到了益州知州张方平的推荐,得以带领苏轼兄弟远赴京城、求取功名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进京开封,兄弟二人是参加科举考试,考得顺利苏洵却不是参加考试的他去寻另外的门路,见到欧阳修,欧阳修看过文章,觉得非常高兴,告诉苏洵说,像荀子的文章苏洵认为,四个人的文章是万中不得其一,孔子孟子扬雄韩愈,苏洵听后,非常高兴因为欧阳修是文坛宗主,代表朝廷的水平可见他的文章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同可是,光高兴没用君子还应该得其位,否则道怎么实行?欧阳修把他介绍给韩琦与富弼,说他品德文章都好希望宰相能够接见并重视他欧阳修卖力,苏洵也写信,介绍自己,仰慕对方,谈谈对政治的看法。

特别是富弼,参加过庆历新政,可是到神宗执政时,不再积极进取了苏洵写信认为您不能这样,恢复当年那种血性,鼓励他,做称职的宰相写好了,韩琦是器重的,招待他,甚至陪客人吃饭一时间,苏洵的名气一下大起来京城因为三苏掀起了狂潮,家家流传他们的文章天下少年纷纷仿效苏洵不过是布衣,名气却起来了问题是,名气是大了,热度够了,却不下雨韩琦器重,重其言礼其人却不用其人其言苏洵有点着急,但官场的事,哪那么容易?没中进士呀刚进开封时,是他求着见王公大人,现在是人家求着见他可是,夫人这时去世了,父子三人赶紧立刻就回去了三苏”父子首次赴京非常顺利,苏轼、苏辙兄弟科场顺利,而苏洵得到了一代文宗欧阳修的称赞和当朝宰相韩琦等人的亲眼,这说明苏洵获得了当时政坛主流的认同,但认同和名气不等于就能获得官职,苏洵只能等待而夫人的突然离世却让“三苏”父子只能匆忙回家在回到了眉山老家后,苏洵接到了朝廷的诏令,命他赴京参加选拔考试,本应该欣喜赴京的苏洵却做出了拒绝的选择回到老家,正苦闷时,朝中来信了,让他考试要做官,得有制度让他在舍人院就试十月份时四川打了招呼十一月正式接到诏令,十二月初,写信给朝廷,给朋友雷简夫写信,再过了半年,催促他去。

再次申明不愿意参加考试的原因理由如下:有病,长期在乡下这不足以阻止考试说别的是真的不满意科举制度是真他不善于应试不擅长写诗文给朋友的信中说,主要是现在衰朽之体,在乡下吃饭还能吃饱,犯不着去为了饭碗奔波看着考官的脸色,考试现在不可能再像年轻人一样,给考官们蹂躏了原本吃苦算了,难道现在还能忍得了这些?这样的名气如果考砸了,怎么办?这表现的正是考生在科举制度下的微妙心理还有朝中的拖沓作风当初推荐是在1056年,现在两年过去了,才想起我来,太拖沓了这是给欧阳修发的牢骚说明他不积极于功名了,也是考怕了,考烦了,不愿意因为考试受侮辱如果真的信任我,就不用考了,如果不信任,考一天就信任了?都在理最后说,为什么做官?不是因为穷,做官是你们的荣幸这是制度给他的伤是什么让苏洵求仁得仁却又起了他念苏洵的仕途之路究竟如何呢?)苏洵呢?等着呢没参加考试给一官,秘书省的校书郎,九品五十一了,九品两儿子都是高级干部了后来苏辙做到副宰相了心里能高兴吗?苏洵自己都意识到,原是一介名士,与官员间无上下级,以宾客之礼相待在体制内就不能保持知识分子的气节了作为有独立文章写作与思想能力的人,与欧阳修等有共同文章影响的人,苏洵的痛苦可想而知。

还算好,一年后,朝廷要修礼书,抽他为编纂者,他升为八品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宋英宗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在仕途中挣扎半生又屡屡受挫的苏洵,在八品官位上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欧阳修专门为苏洵撰写了墓志铭,以表他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作为苏轼与苏辙父亲的苏洵,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称职家长,作为北宋官员的苏洵,是一位终身不得志的小官但作为唐宋八大家的苏洵,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苏洵的文章和苏洵的成就呢?)苏洵名列唐宋八大家,当然因为散文在北宋时很受推崇他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反对写时文,当时流行的注重形式的内容单薄的甚至为求奇求怪而晦涩的文章,他认为应该有真知灼见,不应该简单模仿一定要写不得不为之文,不要单为文而为还有主张,是写文章得有用写出来,对社会要有用评价别人文章时,对文章的态度是百家争鸣,言之有物,都是好文章他本人的文章有许多特色,像纵横捭阖,气势磅礴,曲折多变,质朴,写得巧妙最大特色是汪洋恣肆写过《项籍论》,把他与曹操刘备比,“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

要么有情商要么有智商要么有谋略这段话排比有力,有说服力他的文章特别擅长用比喻不但好,还准确,像《谏论》,说到君王如何鼓励臣下,上谏言,可以有赏有罚,讲了一个小寓言一个胆特大,一人有点勇敢有点胆怯,一人完全胆怯人说从深谷跳过去,过去是勇夫跳不过去就是懦夫不如换个说法,跳过去,赏一千两银子再一种方法,后面放出一只老虎,肯定三人全过去了形势使然这比喻好,君王针对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清邵仁泓里评价说,苏轼苏辙有成就不足为奇,最难得的是苏洵,完全自学成才,没考科举,没有老师,达到的效果是足以与孟子刘向贾谊的文章相抗衡文章水平如此之高,自成了一家,而且与欧阳修分庭抗礼而且开启了大苏与小苏,这些,不简单这是从文学发展的线索上点明的关键位置这就是说古代散文发展到唐宋,苏洵是重要的一环有个人的努力,有达到的水准,有引导出来的更高水准,有文学史上的意义,也有教育史上的意义专心---专注---专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