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导论,一、历史和历史学 1、“歷”、“史”释义 2、历史和历史学 3、历史:客观的真实与呈现的真实 4、历史学: 二、学历史有什么用 1、新石器文化的区系分类 三、怎么学好历史,1、“歷”、“史”释义,历,过也,传也许慎说文解字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歷”下部字形是一只脚,表示空间的移动,上部两个“禾”字,庄稼一熟至又熟,表示时间的流动,总和一起是空间、时间的流动历程,又引伸为多种语意 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歷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歷同曆,由动词含义衍生出名词含义,即历法历”两体:“歷”、“曆”金文有“歷”无“曆”,小篆有“曆”有“歷”1、“歷”、“史”释义,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记事王国维释史:“中”字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簿书史”字形即手持簿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漢書藝文志 史掌官书以赞治周礼天官冢宰 “史”最初是指掌握简册的文官,后来具有掌存文告及记载史事的职能 周礼春官中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官职。
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离娄下 战国时起,“史”有了另一种含义,即记载事实的文献、书册1、“歷”、“史”释义,“历”和“史”原本属于两个系统的,职掌不同,但是最初历官与史官往往是同一个人古代史官除记事外,还兼有观测天象、解释灾异、制定历法的职责 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夫历史合传、独传之文具在 章学诚文史通义 此处“历史”一指对过去史实的记载,一指历代的各种史书希腊用“Historia”称历史,含义有“探究”、“查询”之意,意指一门记叙往事的学问和科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 1631年明末西人傅泛际与明人李之藻合译名理探,history一词被译为“伊斯多利亚”,近代则译为“史”、“史略”、“史志”、“志”等词 今天“历史”一词借鉴自日本(),日本得自欧洲是日本学者福泽谕吉1860年创造的1860年,德川幕府派使团赴美交换日美通商条约,福泽谕吉为使团成员之一他带回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这是日本引进的第一本英文字典。
后来他写西航记,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 黄遵宪1889年出版日本国志,介绍日本兴办西学说:“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此后,这个词就在中国渐渐流行起来2、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的定义纷繁复杂,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a、历史:独立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b、第二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二是指历史是一门学问,即历史学乃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的学科 同一名词可指研究之对象,亦可指研究之本体,此种混乱实为不幸吾人已知社会学所研究者为社会,生物学所研究者为生命,独历史所研究者仍曰历史,几近舞文弄墨矣 (美)绍特维尔在西洋史学史 如果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客观的存在,那么历史学则是一门学科,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与历史是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概念即历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历史与历史学,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历史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成为真实的东西,使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 李大钊,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梁启超,二、学习历史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益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是所有学习过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和明确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意识,即历史中包含着人类文明成果和取之不尽的经验教训,从它那里可以扩展视野,增添认识问题的厚度,使思维从单线条进化为复合式、思辨式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不仅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更关键的是,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增长智慧,逐渐练就一双明辨世事的慧眼。
历史意识的另一个方面,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 历史素养培养的还是一种心理品质,只不过是借助对历史的认知和阐释即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这种心理品质表现为: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即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加以调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特性等连续的思维品质,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表面,以比较宽广的历 史视野,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和规律,并利用已掌握的史实和的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 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科的能力培养是历 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对历史学科能力有很多种描述和分法,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应该是: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史实的能力和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
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追求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言之有据,论从史出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活动:滚雪球 1、全班分为3组,小组内推选组长并选择专题:政治、经济、文化(2分钟) 2、组长组织组内讨论,每人提出1个疑难问题写在即时贴上大家轮流发言,介绍自己问题(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10分钟) 3、各组遴选、归纳3-5条主要问题写在大白纸上,并把大白纸张贴到墙上5分钟) 4、各组顺时针走动,为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点赞,有不同问题直接写在大白纸上(每组前停留5分钟) 5、各组顺时针再走一圈,重复步骤4(每组前停留4分钟) 6、回到本组,交流、研讨,找出最迫切解决的4个问题(每组4分钟),唯物史观,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版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两个规律: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四个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标志着科技革命已经成为实现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和根本途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经过社会学等中等学科的折射,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唯物史观,1、史前时期 删减:元谋人等早期人类的知识尧、舜、禹的传说 增加:原始农业的产生对考古的认识对化石的认识 变化:“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改为“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删减: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增加: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老子 变化:突出“老子”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突出“百家争鸣”的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增加:秦的暴政 秦朝的灭亡 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删减:评价汉武帝 变化: “丝绸之路”的表述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增加:赤壁之战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删减:九章算术 变化:“民族融合”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唯物史观,5、隋唐时期 增加:隋朝的统一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删减:武则天 变化: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系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 突出对盛唐社会的综合把握和宏观认识 6、宋元时期 新增: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删减:资治通鉴 变化:辽、西夏、北宋,金、南宋等政权先后对峙并立局面演变的相关知识点细化 7、明清时期 新增: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农政全书 删减:水经注 变化:突出郑和下西洋 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权的弊端突出红楼梦和京剧中古史推荐书目,星号代表难度,表示特别推荐 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 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王震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