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5 藤野先生【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
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1.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把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文章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情感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寿镜吾,大家还记得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吗?(明确:是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一位拿着戒尺,看似严厉,实则慈祥的老先生。
)除了寿镜吾老先生,令鲁迅一生深情怀念的还有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谁?鲁迅为什么会怀念一位日本老师呢?鲁迅对他到底有怎样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写作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二:梳理事件,把握文章内容1.请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写了“我”在日本留学时的相关经历以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教学提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为回忆性散文,从而对回忆性散文类文章形成初步认识2.请同学们说说文章记录了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请做简要概括,并尝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明确: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3.说说本文是根据什么来组织文章结构的,并分析上述事件的内在联系明确:是围绕“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来组织全文结构的首先写对东京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认识的前因;接下来写认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等,这都是记录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最后写告别藤野先生目标导学三:研读重点事件,把握人物形象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在此处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明确:耳闻藤野先生是位“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2.朗读第11-23段,说说这部分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3.“我”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件中,哪个最令你深受感触?示例明确:添改讲义事件最令“我”受触动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检查学生的讲义已属不易,而能发现血管的细小挪位,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观察仔细,也体现出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纯善之心就教学而言是对学问以及学生负责,就医道而言更是对生命的负责4.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眼里和心里,他是伟大的三、板书设计藤野先生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藤野先生,也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在如此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的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够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去治病救人,济世救国可是鲁迅最终却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鲁迅弃医从文之原因,深度把握文章线索1.在梳理事件时,我们发现每一个事件里,都有“我”的存在,请你认真分析各个事件,说说在各个事件中,“我”的状态是怎样的教学提示】“我”的存在,是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对此类散文的文体特征进行关注明确:在“离开东京之缘由”这一事件中,“我”眼见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丑态百出,表现极度令“我”失望,这成了“我”离开东京去仙台的主要原因;在“仙台求学受优待”的过程中简单提到“明的遗民朱舜水”,有意无意地表现着“我”的忧国之心;在与藤野先生来往的过程中,“我”尚未体会到藤野先生的良苦用心,而在他人侮辱“我”受到特殊照顾时,“我”极力维护“我”的尊严,在一次观看枪杀中国人电影的过程中,“我”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爱国之情愈发浓郁2.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的笔墨又如何能救人呢?作者若老实学医,也可济国救世,这不是显得更实在吗?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转变的?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明确: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而中华民族当时正病在人心,病在思想的愚昧与精神的消颓,因此,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3.由上述分析可见,作者爱国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全文始末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作者的爱国情感是本文的线索呢?这是否与上一课时“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看法相悖呢?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教学提示】本文的双线线索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宜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抒己见,总结出最终答案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叙事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情感的变化,两条线索都对文章起着支撑作用,各不相悖目标导学二:品析语言,感受文本独特风格鲁迅先生的文章自成一格他的文章不仅能表现某种文体的一般性特征,也掺杂着他独特的个人魅力本文表现了他怎样的写作风格呢?请同学们做简要分析善用反语】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明确:“标致”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的极端厌恶之情小结:反语修辞是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这既是因为当时受时代影响不敢直书其志,又是鲁迅先生对语言高度锤炼的结果语言表达精确,意蕴深刻】品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明确: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小结:鲁迅先生十分注重对文字的修改及锤炼,常常以一二词即可高度表达其思想感情,字里行间饱含深刻意蕴善用白描手法】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说说鲁迅先生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写文章的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明确:鲁迅先生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写人记事,往往抓住人物或场景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便极为传神,如上段话中,作者便抓住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挟着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等显著特征来刻画他。
可取之处文本教学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我”的情感态度为主,条理分明,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文本教学不仅注重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强调学生对文体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对回忆性散文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不足之处本文篇幅较长,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比较多,而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主题又极为深刻,因此很多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