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湛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0KB
约19页
文档ID:530097725
湛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doc_第1页
1/19

湛江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 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④信口吹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②陂bēi:指山坡③漪yī:指细细的水波④腔:曲调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 “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 (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4.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故答案为:(1)C; (2)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答案】 (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2)D 【解析】【分析】(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