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33MB
约3页
文档ID:70347912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_第1页
1/3

理论视野 青年记者·2014年3月中 32 ● 王亚娜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粉丝与粉丝社群 “粉丝”一词, 源自英语单词“fans”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指 出粉丝是“狂热的介入球类、商业或娱 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 运动明星的人” ①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 授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 认为 : “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对 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 参与式的 ”②从英语单词“fans”来看, 粉丝是趋向于有共同喜爱的明星的一个 群体,而不仅是单个个体这个群体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出现, 当时被称做“追星族 ” 粉丝社群(fan club)便是众多粉丝围绕某一明星形成的 一种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规范的组织, 尤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粉丝社群最具 代表性通常情况下,网络社群外的粉 丝呈分散状态,他们孤立无援地搜索偶 像的信息而粉丝社群不同,它有信息 整合功能,往往与偶像有直接的联系, 能让加入的粉丝随时得到有关偶像的一 切信息,于是就吸引了更多分散的粉丝 个体加入到社群中来 作为社群的一种,粉丝社群具备以 下特征 : 1. 群体特征多样化。

曾经青春期 的少男少女是追星族队伍的主力军,而 如今粉丝打破了年龄的界限,不再仅限 于某个年龄段而且粉丝覆盖了社会的 不同职业层次,从学生、白领到学术精 英,包含了零收入到高收入的各个阶层 人群 2. 社交途径科技化以互联网和通 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为粉丝提供了技 术条件,使其深度参与成为可能粉丝 除了在外观、行为上模仿明星以示对其 的崇拜之外,还利用新媒体,影响媒体 报道和大众对其偶像的态度,甚至对抗 媒体制造的负面新闻,对偶像的星途产 生重大影响 3. 内部组织规范化粉丝社群摆脱 了追星族时代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的困 境,严密的组织规范不仅加深了组织内 部的相互理解,保持社群的相对稳定, 还保护社群不受外界的影响,有效地维 系整个社群的凝聚力 过度消费及类宗教行为 过度消费行为是粉丝区别于普通消 费者的关键特征这种消费行为本质上 是一种对明星偶像的内在兴趣激发的深 度沉迷,其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多一次 消费就多一次享受因此,粉丝会为了 满足自己的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时 间、精力和情感,对偶像的文化商品进 行“生产性使用” ,制造出不同的符号 系统,来作为区分“圈内人”与“圈外 人”的身份标识。

他们实践着一种类似 博物馆的“馆藏式消费” ,购买、收藏 与偶像相关的所有物品,比如团购专辑 唱片、演唱会门票、写真集、应援制服 和海报、代言的产品及佩戴的首饰和随 身用品等,摆放在特别的地方以示其粉 丝身份,来衡量作为粉丝的资深程度 生了吃的问题” ,镜头中展现的凄凉画 面在第一时间冲击观众的视觉,而这里 选用限制视角的目的无疑就是让观众最 大限度地相信这段历史悲剧的真实性 当然,该处的限制叙事人不同于《泰坦 尼克号》 ,不是故事的参与者,仅仅是 故事的目睹者和旁观者,因此更近似于 非限制叙事的效果显然,这种叙事 视角的美学效果赶不上《泰坦尼克号》 这也正是中国电影跟好莱坞电影在叙事 技术上的一个明显差距 三 总的来说,无论是《泰坦尼克号》 的充分限制视角,还是《1942》的不 充分限制视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 征——符合艺术真实这一美学尺度当 然, 艺术真实具有“直观真实、 客观真实、 主观真实和超现实真实”③等多种美学 形态本文所探讨的这种基于叙事视角 的艺术真实则隶属于直观真实范畴,因 为根据低碳美学原理,包括叙事视角在 内的一切叙事技巧本质上属于一种艺术 形式,而艺术形式逻辑所对应的恰恰是 直观真实。

④从美学效果上看, 《泰坦尼 克号》和《1942》采用限制视角叙事, 更容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与“我”同样 沉浸到故事氛围中,观众跟随“我”的 叙事视角一同入戏,被故事感染,这就 是高质量的限制性视角的特殊魅力—— 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唤起观众强烈 的自由情感,使观众达到物我两忘的境 界为了将这种限制视角跟上述高碳限 制视角相区别,本文依据低碳美学原理 特将其称为低碳限制叙事视角低碳视 角的本质就是艺术真实 【本文为 201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批准号 : 13YJAZH063) 、2013 年度国家 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艺术伦理学 研究” (批准号 : 13BA010)阶段性成果】 注释 : ①②马立新 : 《数字艺术哲学》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版 ③马立新 :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 ④马立新 : 《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 要》 , 《理论学刊》 ,2014 年第 1 期 (作者单位 :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理论视野 33 青年记者·2014年3月中 他们聚集在百度贴吧、粉丝网等网站, 向他人推荐并集体讨论与偶像相关的一 切事情,来吸引其他粉丝的参与,为偶 像制造“人气” 。

在当今流行文化和商业化背景下, 粉丝社群已显示出某种类宗教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并不是所有粉丝社群都具备 的,只有当其发展到高级阶段才会呈现 比如,粉丝会在重要纪念日组织集会活 动, 筹集资金去心中的“圣地”进行“朝 圣” ;以偶像名义组织募捐或成立同名 的慈善基金会,来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 体由于他们对偶像表现出超常的热情 和行为,如同宗教故事中“被迫害”的 教派,易被“圈外人”视为异类而参 与到粉丝社群能消除和释放“不合群” 带来的心理压力,这些自发的、持续的 “宗教式”行为强化了他们对偶像的热 情和迷恋,并逐渐将其视为自己的信仰 和精神家园 粉丝的心理特征 在读图时代,大众媒体直接呈现明 星完美的形象,对身体的崇拜使明星成 为个人欲望的对象体由于对偶像的认 同、依恋及相关行为的激烈程度不同, 粉丝大致分为潜在粉丝、忠实粉丝和狂 热粉丝三种 潜在粉丝出于观赏和休闲娱乐的动 机,只受偶像明星外在形象的影响,他 们对偶像文本及周边的投入、参与程度 低,产生的消费行为也较少随着对其 认同和依恋程度的加深,偶像的行为举 动会不断使粉丝产生唤起感、兴奋感、 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始影响其态度、价 值观和生活方式,并产生依恋和忠贞的 内在情感,潜在粉丝便成为忠实粉丝。

他们将偶像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对偶像文本及周 边进行高参与度的 “生产性使用” 其中, 少数的忠实粉丝由于存在一定的病态心 理,可能实施过于情绪化的、不理智的, 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违反社会规范的 行为,他们则被称为狂热粉丝然而, 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粉丝具有某些鲜明 个性特征,如外向、随和的性格,有明 显的唤起和刺激需求,有较强的物质收 集和占有欲等,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更容 易成为粉丝这些特征越明显,粉丝对 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渴望就越强烈 另外,粉丝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狂热 行为,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热情来 实现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同和自信粉 丝的应援与捧场成为偶像成名与成功道 路上的砝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 了造物主式的快感在这个梦中,他们 形成了一套个人化的信念和价值观,通 过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或加入组织来获 得群体归属感,其自我价值也得到了替 代性的实现在“圈内人”看来,他们 的行为是情感的正常流露,无所谓超常、 过度或极端 粉丝文化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 “当 代消费主要呈现为一种符号性的活动, 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通过消费所蕴 含的文化意义来表示自己的社会身份” 。

对粉丝们来说,偶像及相关文本有着更 多的符号意义,为偶像进行的消费代表 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位,而并不在意 物品本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粉丝 们收获的是自身的满足感、群体归属感, 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粉丝的这种消费 行为催生了“粉丝产业” ,也使“粉丝 文化”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典型 自诞生之日起,粉丝文化就以一种 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区别的亚文化身份存 在大众文化为普通受众的文本解读提 供了土壤,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受众独 特的文化趣味和情感需求, “在文化工 业的文本遇到其粉丝时,粉丝的参与就 会使其重组和再造,因此文本接受的时 刻就变成了粉丝文化的生产时刻” ③作 为大众文化“过度的读者” ,粉丝不再 是简单地崇拜和追星,而是“生产的消 费者,写作的阅读者,参与的观看者” , 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通过消费来建构 自己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所以亨利·詹 金斯说 : “粉丝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 粉丝的文本阐释是通过与社群中的其他 成员协商讨论而形成的粉丝不仅能保 留他们利用大众文化材料生产出来的产 品,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持久的社群 文化,构建出一个媒介生产者掌控之外 的艺术世界 ”粉丝“征用”和“重塑” 了“官方文化中的某些价值和特征” , 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相关联的生活片段, 创造出“自己的生产及流通体系” ,在 协作的过程对官方文化试图收编他们的 企图作出抵抗。

粉丝文化与官方文化工 业形成的这种既合作又对立的关系,在 某种程度上彰显了这一亚文化的活力和 潜能 曾经,追星族盲目无度的行为被人 认为是疯狂的、不理智的如今,粉丝 则会权衡自身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 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和内容, 其大部分消费行为是有一定节制的,比 如学生群体更多地选择搜集网络上的免 费资源,白领阶层由于具备一定的经济 基础会参加偶像的付费活动随着社会 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粉丝群体开 始倡导自己的权利,追求更有意义、更 加文明的消费方式,并试图改变大众传 统印象中的负面形象 注释 : ①【美】亨利·詹金斯 : 《大众文化 : 粉 丝、盗猎者、游牧民》[J], 《湖北大学学报》 , 2008 年 7 月 ②【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 宋伟 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年 9 月版 ③【美】约翰 · 费斯克著,陆道夫译:《粉 丝的文化经济》[C], 《粉丝文化读本》 ,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作者单位 :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作者:王亚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刊名: 青年记者 英文刊名:Youth Journalist 年,卷(期):2014(8)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 1.亨利·詹金斯 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 2008 2.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 理解大众文化 2001 3.约翰·费斯克;陆道夫 粉丝的文化经济 2009 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 1.黄欣 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期刊论文]-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5(01) 引用本文格式:王亚娜 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期刊论文]-青年记者 2014(8)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