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ppt课件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51MB
约17页
文档ID:588502488
布依族历史文化研究ppt课件_第1页
1/17

布依族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布依族历史￿￿￿￿￿￿￿￿布依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上古时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代,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但比中原地区落后随着秦汉封建势力的深入,促进了布依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唐宋以后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一直统治着布依族地区清王朝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策,加速了领主经济的崩溃,土司制度也随之消亡￿￿￿￿￿￿￿￿鸦片战争以后,布依族人民更加陷入苦难的深渊新中国成立前,布依族人民政治上根本没有地位,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布依族族称族源￿￿￿￿￿￿￿￿￿￿￿￿￿￿￿￿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这可能是古代“僚”、“蛮”、“仲家”、“蛮僚”、“俚僚”、“夷僚”称谓的来源从民族语言、古称、自称及地理分布考察,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布依族、壮族都称为“俚僚”、“蛮僚”或“夷僚”,五代以后,布依族称“仲家”、宋代壮族称为“僮”。

仲”与“僮”仍然是同音异写后来长期分居,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产生了差异,便逐步形成了布依与壮两个民族￿￿￿￿￿￿￿￿￿￿￿￿￿￿￿￿布依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文字,一直用汉文,建国以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统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称“布依”为族名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男女服装多喜用蓝、青、黑、白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各异的特点￿￿￿￿￿￿￿￿如在八达河聚居区,仍保留有传统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攘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鲜艳美观,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

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正因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妇女灵巧的双手,因而筹集和缝制这一身服饰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布依妇女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志 布依族刺绣￿￿￿￿￿￿￿￿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一个布依族女孩在母亲的指点下,从种棉(麻)、纺线、织布到染布、缝衣,几乎很快就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背带等)作为珍贵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在这些刺绣品中,妇女们对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带布)极为珍视,因为这种衣背花的刺绣,特别讲究针法和花纹图案的对称和工整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练刺绣能手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谈恋爱时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纯挚的感情,绣织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上面此外,有些能干的外婆,每当在第一个外孙满月时,习惯上也要送去这样一幅刺绣的背带,作为庆贺小外孙健壮成长之喜礼 布依族蜡染￿￿￿￿￿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龙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

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轻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古朴典雅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布依戏——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族树皮号￿￿￿￿￿￿￿树皮号是贵州省望谟县布依族群众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它用新鲜用柳树皮或刺桐树皮卷裹而成这种神奇的乐器声音悠扬动听大的树皮号号身长,声音传的远,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吹奏 布依族傩戏￿￿￿￿￿布依族傩戏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贵州布依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贵州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傩戏”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等形象傩面具均用木质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装更是瑰丽多彩,其舞姿粗犷,娱人娱神,独具特色￿￿￿￿￿布依傩戏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傩戏唱本,即布依傩书,被文化部定名为“布依文古籍”,其中清代10册唱本,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布依族食俗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布依族查白歌节￿￿￿￿￿查白歌节贵州省西南兴义一带布依族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兴义市顶效镇的查白场举行该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男女老少汇集查白场,同吃狗肉汤锅、五色糯米饭和冤枉坨,到查白井取水净心,到查白庙敬香,这一天查姓村民要请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动,中老年人在查白树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郎、白妹,以此传承查白故事。

布依青年男女则穿着节日盛装,到查白桥、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风物景点去吹木叶、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农户家坐满亲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三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布依族跳花会￿￿￿“跳花会”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规模盛大,参加人数过千,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跳花会又是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的搭桥会,他们在草坝上播种了爱情,到了节日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一日(叫“结合”),宣布一年一度的跳花会结束了二十二日是“牵羊”日,意思是订婚约,青年人把“羊”牵回家去(把姑娘带回去相亲),看看男方的家境,以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 布依族传统佳节”六月六“”￿￿“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

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祭老人房:布依族隆重的祭祀活动￿￿￿￿￿布依族过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节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为隆重,于农历2月选兔日或虎日开祭,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物品,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在祭献时,有一条禁忌必须遵守,那就是不许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放屁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袭击￿￿￿￿￿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 布依族节日——四月八￿￿￿“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在罗甸等地叫“牛王节”,镇宁扁担山一带称为“牧童节”,安龙、兴义地区则称“开秧节”。

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糯米饭,并用糯米饭或糯米粑喂斗在贵州外镇宁地区,还要给小孩一只蒸熟的公鸡,由大人带小孩去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每到这天,各地的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黄平的飞云崖或其他一些地方,吹着芦笙、洞箫、短笛等,唱着情歌寻找伴侣中年人则聚集谈心,说古谈今,各地除了做黑糯米饭喂耕牛外,还开展不同的活动,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天明,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布依族男女恋爱￿“浪哨”择偶,花包传情“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浪哨过程中,还有甩糠包的习俗,女方拿着五颜六色的糠包(有的又叫花包),向站在对面的后生们甩去哪个后生接到姑娘甩来的糠包,就和她结成一对浪哨伴侣有些早就有心的男女,女方甩糠包时,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爱的那个男子￿￿￿￿￿￿￿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既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他们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