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学家齐世荣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已于2016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其中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按照既定顺序,于2017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本文试从教科书编写者和编辑者的角度,从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和特点入手,对该册教科书作一简要介绍 一、立足时序,紧扣课标 现行课标,即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方式,课程内容在时序上有所交叉这样编排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主题但这样的编排方式,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太容易讲明白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如此,具体的史实无论在记忆上和理解上都会发生困难,难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可以说,这种学习主题式的编排模式,对于基本历史线索还未建立起来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为时过早 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很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一版课标弱化了每个板块的学习主题,而是依据历史时序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在呈现方式上,新课标采取的是点线结合的方式所谓的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所谓的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把整个纵向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理清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把握,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 在中国近代史板块,新课标对课程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有的七大主题单元重新排列,对课程内容做了大幅度的增删调整增加的新知识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根据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为了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形成完整的历史线索而增加的知识点,比如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军阀割据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讲的比较少,有的甚至是完全缺失的,但同时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历史线索和中国近代史的体系又非常重要第二类,是增补了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比如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同时,为了在不影响历史发展主线的情况下,减轻学生负担,新课标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删减,如收复新疆、边疆危机等这些内容过去在“侵略与反抗”这样的大专题下,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要点但在以时序为线索的编排体系下,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把大的历史线索串联起来就可以了对于边疆危机等知识点,课标没有作出明确要求。
经过这样的调整,新课标中中国近代史板块知识点的绝对数量是最多的所以新编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在所有六册教科书中,篇幅也是最重的按照新课标立足时序、点线结合的编写思路,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紧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安排了课标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力图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时序概念,方便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知道历史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让历史史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识 二、单元简析 按照新课标立足时序、点线结合的编排方式,围绕中国近现代史板块提到的27项内容要点,《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设置了27课,包括26节正课和1节活动课26节正课分布在8个单元中前7个单元,是按时序从鸦片战争一直讲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一个单元,介绍了中国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总体介绍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三课,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是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传统内容新教科书在这两课中,除了对战争过程及列强侵略史实的介绍,还特别补充强化了两方面的知识其一,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科书在正文中点出了清朝统治者的决策失误,社会经济和军事技术的落后等几个方面,另外还设置了一道思考题,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二,是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教科书对《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乃至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都做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和介绍为了考查学生对于不平等条约的认识程度,教科书还专门设置了一些问题思考和课后题通过对条约内容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单元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设的一课现行教科书中,讲到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样的具体事件,但没有对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做宏观的叙述和介绍与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列强侵略的加剧和西方宗教的影响同时,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在这一课中,教科书介绍了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发展过程、基本纲领等内容,同时也说明了这场运动的发生背景和后续影响通过这样的一课,将“列强的侵略”与“近代化的探索”这两大主题勾连了起来,补全了历史线索。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包括四课,即“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0年间的历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课,属于“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两课,则属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从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入手,引进了西方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表明这样的近代化探索之路是走不通的戊戌变法属于政治方面的革新,事实证明变法改良的近代化之路依然无法成功在中国人不断探索近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义和团运动就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教科书在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中用比较多的篇幅对义和团运动本身做了介绍最后《辛丑条约》作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最终完全确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第二单元围绕这两个方面、四项内容,基本理清了19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括四课,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前三课讲述的是宏观意义上的“辛亥革命”,教科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分解第8课是根据课标要求,围绕孙中山这个人物展开的,通过对孙中山早年经历和早期革命活动的介绍,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缘起交代清楚第9课详细介绍了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过程,重点突出革命党人英勇无畏的精神第10课叙述了中华民国创建的经过,其中既有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也有权力更替的过程这一课提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传递出一种法治的观念 第三单元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介绍的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局变动过去教科书对于这一段历史讲的不多但如果完全规避这段历史,就会造成历史线索的断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就是北洋政府的统治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讲到北伐战争时期打倒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这些北洋军阀,这些北洋军阀的由来,也需要交代第11课具体叙述了袁世凯的专权和复辟,以及之后护国战争的过程对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知识水平,教科书没有做细节上的展开,只进行了大格局上的宏观描述。
这样一来,既讲明白了北洋时期的时代特征,也补全了历史线索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一共六课,基本都是传统内容,线索也很清楚,但新教科书在这部分同样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阐述如第四单元第14课介绍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第15课介绍了与北伐战争同时进行的各地工农运动,第16课则重点反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工农运动转向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本册书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单元课标在这一部分设置了五条内容,教科书最终呈现的也是五课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讲的是日本开始侵华和中国开始局部抗战,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的是全国抗战爆发到1937年底南京大屠杀这段时间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第20课和第21课分别介绍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讲的是全民族、各阶层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这样的编排,在时间线上略有交叉,但每一课各有侧重,结构和逻辑比较清楚 这一单元要突出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要把14年的抗战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前6年的局部抗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第二个关键,是要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第三个关键,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个关键,是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 为了突出这四个关键,新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和编写角度上都做了很多设计如第18课介绍了许多局部抗战的史实,包括一二八事变、东北抗战、长城抗战、华北危机等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教科书对一二九运动、皖南事变、百团大战、根据地建设等内容做了详细介绍对于正面战场的抗战,除了第19课讲述的淞沪会战,第20课整整一课都在讲正面战场的抗战其中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内容,都是第一次写进初中历史教科书教科书也注意把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比如评价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第20课的《知识拓展》栏目介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事迹。
总的来说,第六单元内容多,头绪多,篇幅重,是八年级上册教科书的一个难点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共两课,即“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战争过程新教科书根据课标的要求,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翻身农民踊跃参战,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土地改革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教科书补充了这部分内容,就更能使学生明白,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共两课这个单元是在之前用七个单元按时序把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勾勒清楚之后,设置的一个专题性的单元它的内容包括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变化由于篇幅限制,教科书采取的是以点带面、归纳总结的写法,没有做太多细节上的阐述具体教学时,可以把一个个孤立的案例与具体的政治经济情况联系起来分析和讲述 三、特色与风格 新编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具体表现在栏目设置、文字表述、图片选取和活动设计等几个方面。
(一)栏目设置 教科书通过不同类别的功能性栏目,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成体系的教和学的平台这些栏目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搭建历史线索比如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则“相关史事”提到了总理衙门的设立第7课讲《辛丑条约》时,正文中提到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提前在相关栏目中对总理衙门进行介绍,知识点就能够前后呼应又如第18课的一则“相关史事”介绍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一开始教科书中并未设置这则栏目,后来在审查过程中,有专家提出,如果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