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医之功《黄帝内经》奠定的认知体系至今影响着中医实践这部经典提出的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纳入同一平衡框架,疾病被看作内外因素打破这种平衡的结果外感风寒会削弱体表阳气的防御,饮食无度则容易扰乱脾胃的阴阳调和藏象学说建立起脏腑与体表官窍的联系,肺与鼻相通,鼻塞流涕多和肺经失调有关,风寒犯肺常伴随怕冷无汗,风热犯肺则多出现咽痛发热;肾与耳相连,耳鸣听力下降往往涉及肾气亏虚,肾阳虚者常伴有畏寒肢冷,肾阴虚者则会手足心热气血津液学说解释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推动力量不足会导致血行不畅形成瘀滞,表现为肢体刺痛、舌质紫暗,津液代谢失常则易产生痰湿阻滞经络,让人感觉身体困重、舌苔厚腻这些理论相互交织,构成中医诊疗思维的根基传统诊疗强调的辨证施治,要求结合个体体质、病程阶段、环境因素综合判断,同样是感冒,风寒证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风热证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痰湿体质者感冒还需加用半夏、陈皮化痰,这种思维方式保留了医疗中重视个体差异的特质政策体系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以来,中医药事业获得明确法律支撑,年诊疗量已超 16 亿人次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作为首个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中医药五年规划,提出到 2025 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 0.85 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达到 0.62 人。
规划还明确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布局在中西医协同方面,规划要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 90%,支持建设 50 个左右中西医协同 “旗舰” 医院,形成 100 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政策还覆盖科研与人才领域,设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130 项中医诊疗项目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人才培养衔接起中医的传统与现代全国本科中医药院校已形成多层次培养网络,开设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课程同时涵盖《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与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不少院校的中医学专业本科阶段需完成 300 学时经典课程学习,临床实习时长不少于 48 周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专注高层次人才培养,聚焦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已培养大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肿瘤防治、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师承制度作为重要补充,通过老医师带教传递临床经验,学徒跟随导师参与门诊接诊、病例讨论,在实践中体会脉象辨识的细微差别,掌握方剂加减的尺度,比如治疗胃痛时,寒证加干姜,热证加黄连针对基层需求的定向培养和 “西学中” 培训,侧重针灸、拔罐等适宜技术,近三年部分省份此类培训已覆盖数千人次,为基层输送实用人才。
中药质量管控形成全产业链保障模式工信部主导的中药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数据平台,覆盖种子种苗、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为多个省市的种植基地和企业提供服务,纳入百余种常用中药材实时监测种植户通过上传田间管理记录,企业录入饮片炮制参数,平台每日更新万余条信息,累计数据量已超 2TB,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药材种植基地、采收时间等信息药材采集延续传统时节标准,霜降后采收的桑叶黄酮含量更高,花期采摘的薄荷挥发油含量达峰值,这些经验在现代种植中得到保留炮制环节同样兼顾传统与规范,生地黄经黄酒拌蒸成为熟地黄后,功效从清热凉血转为补血滋阴,炮制过程对蒸制时间与黄酒用量有严格要求部分地区实现中药服务 “八统一” 管理,从定点 GAP 基地采购药材,每年开展多次质量抽检,确保药材品质中医诊疗服务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网络2024 年全国中医类总诊疗人次超 16 亿,背后是 5700 余家中医类医院的支撑,其中三级中医医院超 300 家,二级中医医院近 2000 家各级中医医院设有针灸、推拿等特色科室,开展辨证施治与经典方剂应用,国家正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骨伤科、脾胃病科等已形成区域诊疗中心一些中医医院的骨伤科采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骨折,治愈率较高,愈合时间较单纯西医治疗有所缩短。
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中医科,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等领域提供服务,有的医院为糖尿病患者制定 “中药 + 饮食 + 运动” 综合方案,帮助患者改善指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通过中医馆提供基础服务,全国约 4.2 万个中医馆覆盖超 96% 的这类机构,不少地方开展三伏贴、三九贴服务,年参与群众超万人次中西医协同在临床与科研中发挥实效临床场景中,癌症治疗里中药能减轻放化疗带来的恶心脱发等副作用,一些肿瘤医院对肺癌患者加用健脾益肾中药汤剂,使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骨折恢复时,中医正骨配合西医固定可加速愈合,部分医院采用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同时服用接骨续筋中药,缩短患者愈合时间急性外感病治疗中,中医方剂与西医对症治疗结合能提升疗效,流感高发季,银翘散加减配合西医退热治疗,可缩短患者退热时间科研领域,中西医团队联合解析中药作用机制,有的科研团队通过细胞实验发现黄芪中的成分可调节免疫细胞活性粤澳共建的中医药科技平台配备质谱仪等设备,已完成 20 余种经典方剂的成分分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中西医协同研究,针对多种重大疑难疾病形成十余种协同诊疗方案现代技术为中医诊疗增添新的支撑智慧中药房实现汤剂自动化煎煮与配送,配备的智能煎煮锅可同时处理多剂汤药,煎煮过程中监测温度、时间,保证每剂浓度一致。
审方环节通过线上审核与人工复审把关,药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核,对配伍禁忌、剂量异常的处方及时退回,部分药房处方审核通过率达 98.5%舌诊仪通过高清摄像头采集舌象,分析舌质颜色、舌苔厚度等指标生成体质报告,与医师辨证结果吻合率超 85%脉诊仪通过压力传感器捕捉脉象波动,将浮、沉等脉象转化为数字化图谱,帮助年轻医师掌握脉诊技巧人工智能大模型收录百万份中医病例数据,可辅助医师辨证分型、推荐方剂,在基层试用时对常见病辨证准确率达 90%针灸机器人通过红外定位确定穴位,针刺深度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内,能完成基本针刺手法,弥补基层针灸医师不足的问题基层中医服务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各地通过补贴政策鼓励中医药人才下沉,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医专业毕业生给予安家补贴,工作满一定年限再发岗位津贴,近三年已有数百名中医人才扎根基层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推拿、拔罐、艾灸等适宜技术,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适合感冒、颈肩腰腿痛等常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调理有的乡镇卫生院用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每次费用仅 30 元,有效率达 80%,年服务患者超千人治未病” 理念在基层落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免费开展体质辨识,根据结果推荐调理方案,气虚者建议食用山药莲子粥,痰湿者推荐冬瓜薏米汤,不少老年人调整生活方式后不适症状改善。
部分地区建立基层与上级医院的转诊机制,基层患者能用上上级医院的中药材,通过 “基层首诊、按需转诊” 获得专家诊疗,偏远村落通过 “互联网 + 中医药” 实现线上咨询、代煎配送公众认知的理性化助力中医规范发展越来越多人明白中药并非无副作用,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长期服用黄连等寒性药材可能损伤脾胃阳气,过量食用人参等温热药材易引发口干、失眠,对附子等毒性药材也知道需经炮制降低毒性并控制剂量对中医 “只治慢性病” 的误解逐渐消除,《伤寒杂病论》中麻黄汤治疗急性风寒感冒、白虎汤治疗急性高热的案例被广泛认知,冬春呼吸道疾病防治中中医药的作用也得到认可,流感流行期间服用中药预防汤剂的人群发病率更低中西医对立的观念淡化,人们接受两者在不同病症、阶段的互补价值,急性心梗优先西医介入治疗,术后用中药调理气血;儿童感冒初期用中药解表,出现高热惊厥则需西医处理公众对偏方的迷信减少,80% 的受访者身体不适时会先到医院中医科就诊,而非轻信网络偏方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持续开展,文化节、健康讲座、科普节目等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为中医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