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的开启与奠基长期战乱留下的废墟之上,新政权的筹建工作伴随全国解放进程逐步推进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大片领土获得解放,建立统一的人民政权成为各界共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凝聚了广泛力量,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等不同阶层、党派的代表共同参与国家制度设计,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国家性质与基本政策,从政权组织、经济建设到文化教育均作出原则性规定,为新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根本遵循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正式成立,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呼声与礼炮声交织,终结了近代以来的分裂动荡,开启了民族独立与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新政权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国内政治格局,更在国际舞台上宣告了一个主权国家的重新崛起,彻底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外交历史,让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为新国家搭建起基本政治框架文件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明确民众通过普遍选举参与国家管理,基层政权由群众直接选举产生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实现了权力的集中统一,下设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构分管军事、政务、经济等事务,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地方政权建设同步推进,在东北、华北等解放较早的地区率先建立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旧政权、改造基层组织,逐步实现对全国行政区域的有效管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探索实施,在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试点建立自治政权,保障各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这些制度设计既借鉴了先进治理经验,又立足本土实际,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发展奠定了基础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新政策推动下逐步复苏政府优先恢复农业生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土地与生产资料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亿万农民获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国家同时逐年增加农业投入,1950 年投入 2.74 亿元,1952 年增至 9.04 亿元,还发放农业贷款支持生产水利建设成为重点,三年间投入经费约 7 亿元,2000 多万人参与工程建设,完成土方量 17 亿立方米以上,治理淮河、荆江分洪等工程初步遏制了水患,扩大了灌溉面积1952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3278.4 亿斤,较 1949 年增长 44.8%,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工业领域重点修复原有工厂设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导权,东北各省率先恢复生产并支援其他地区。
国家还新建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骨干企业,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快速恢复,1952 年钢产量达 134.9 万吨,较 1949 年增长 7.54 倍统一财经政策结束了货币混乱,稳定了物价,1952 年工农业总产值较 1949 年增长 77.6%,为后续工业化积累了物质基础旧时代遗留的社会沉疴在制度革新中逐步消解《婚姻法》的颁布废除了包办婚姻、童养媳等封建礼教束缚,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原则,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各地设立婚姻登记处,处理旧式婚姻纠纷,仅 1953 年第一季度就办理离婚登记近百万件大量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纺织、制衣等行业的女工数量显著增加,上海某纺织厂女工占比从解放前的 30% 升至 58%,部分女性还进入机关、学校等单位工作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城乡普遍设立扫盲班,采用简化汉字与通俗教材,编写《工农速成识字法》等读本,工厂、农村利用夜间与农闲时间授课仅 1950 年至 1953 年间,全国扫除文盲超过两千万人,不少农民学会读写后能记账、看报,民众文化水平得到初步提升社会风气发生转变,政府开展大规模禁毒运动,查封烟馆、强制吸毒者戒毒,收缴鸦片数千万两;同时打击赌博、卖淫等恶习,通过宣传画、黑板报倡导助人为乐、劳动光荣的新风尚,逐步净化了社会环境。
新国家的外交足迹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逐步延伸新中国成立后立即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至 1951 年 5 月已有 19 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1949 年 10 月 2 日即宣布建交并断绝与旧政权的关系,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交,苏联还派遣专家协助中国开展工业建设对于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区别对待方针,按照《共同纲领》原则实行先谈判后建交,明确要求对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断绝与旧政权联系通过谈判,先后与印度、缅甸等四个亚洲国家及瑞典、瑞士等四个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谈判中就通商、侨民等问题达成共识1949 年底至 1950 年初,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亚洲妇女代表会议相继在北京召开,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代表参会,讨论工人权益、妇女解放等议题,扩大了新国家的国际影响这些外交行动打破了外部势力的孤立企图,为国家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边疆的稳定与国防的巩固伴随军队建设同步推进解放军继续向未解放地区进军,在西南地区翻越雪山草地追击残敌,解放西藏时采取和平谈判方式,在东南沿海攻克多个岛屿,实现了除少数地区外的全国统一军队建设转向现代化、正规化,组建海军、空军等军种,海军接收改装旧舰并购置新型舰艇,空军组建航空兵部队并配备战机。
军工企业开始仿制先进武器,通过拆解研究缴获装备,仿制出苏联 SVD 狙击步枪、美国 M16 步枪等型号,工厂用放大镜测绘图纸,反复试验弹簧、螺丝钉等部件,逐步改变武器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1950 年,为应对外部威胁,军队入朝参战,在装备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依托坑道工事抵御进攻,涌现出大量战斗英雄,捍卫了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国防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在东北、西北等地布局军工企业,生产枪炮、弹药等装备,同时赶修甘青、川康等公路支援边疆防务,特别是在海拔近 5000 米的雪山间修筑的康藏公路,保障了边疆物资运输这些举措构建起基本的国防屏障,保障了国内建设的顺利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体系的重建同步展开教育部门对旧有学校进行改造,废除 “四书五经” 等封建教育内容,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科学等课程,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为工农服务学制改革统一了全国教育体系,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初等教育设语文、算术、常识等科目,高等教育保留文理工医等学科并增设新兴专业,保障了教育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各地新建大量中小学,仅 1952 年就新增小学四万多所,农村地区利用祠堂、庙宇改建校舍,配备简易教具,入学儿童数量较建国初期增长一倍以上。
文化领域整理传统戏曲、民间艺术,组织艺人参与培训,剔除戏曲中封建迷信内容,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注入进步思想,使其适应大众需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采用快板、民歌等形式反映劳动生活、革命历史,报刊上发表大量短篇小说与诗歌,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传统学术得到重视,考古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历史学者整理古籍文献,发掘整理了一批文化遗产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在时代变迁中发生实质改变就业机会大幅增加,国营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公开招聘,上海、天津等工业城市的纺织厂、机械厂每年招工数万人,许多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工作城市职工逐步享受到福利保障,大型工厂设立医务室提供免费诊疗,部分单位分配宿舍解决住房问题,退休职工可领取养老金农村地区建立互助组,农民通过换工协作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1952 年农民净货币收入较 1949 年增加 86.7%,不少家庭添置了农具与衣物服饰风格趋向简洁实用,中山装、列宁装成为主流,布料多为结实的棉布,颜色以蓝、灰、黑为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交通通讯条件缓慢改善,成渝铁路、天兰铁路相继通车,北京至广州的直达火车缩短了南北行程,邮政网络覆盖到乡镇,民众可通过书信联系远方亲友。
物资供应逐步充足,通过统购统销政策保障粮食、棉布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稳定供应,发放购粮证、布票规范分配,民众不再受物价暴涨暴跌的困扰这些变化让普通民众切实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生活改善,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