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08.30KB
约21页
文档ID:56804717
安徽大学历年真题答案_第1页
1/21

2011 年新闻传播史论 一、谈谈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斗争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30 分) 二、什么是发展传播学?它研究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对于今天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有何借 鉴?(30 分) 三、什么是微博?论述微博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有什么区别和特点?以及新老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 (30 分) 四、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谈谈“八毛门” (详情自己百度, 主要是从媒体一窝蜂报道医院失职, 结果事实不是这样,其父道歉,媒体受到谴责的角度)事件带来的问题和思考 (30 分) 五、 什么是媒介的政治属性, 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试论三者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这三种属性的问题和困难 (30 分)安大 2010 年新闻传播史论1 举出民国初年三位名记者, 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评述民初名记者群体的出现在近代中国 新闻事业法阵中的意义 (30 分)黄远生、邵飘萍、徐凌霄共同特点:1、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亦不乏西学观念,即多有留学国外的经历2、 一如既往的对时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3、具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即社会资本4、都是作为当时著名刊物的特派记者,有着在各类报刊丰富的从业经验。

意义1、传统文人在 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经历痛苦转变,知识分子身份急剧转变,媒媒体提供 了转型的平台,这也就决定了新闻生产者角色转换,这也实现了报刊社会功能的转变,即由 当初的努力传递团体,学派的声音向关心社会时事的转变2、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一级铁路 的延伸, 使当时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 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 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 确立了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 而这些名记 者的办报经历也契合了这一历史时机,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在民初出现端倪3、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开创了各种文体,丰富了新闻实践形态如黄远生之于通讯文体, 邵飘萍之于新闻采访, 徐凌霄之于报纸副刊 这些样式新颖的新闻文体奠定了此后中国新闻 的基本模式二 , 谈谈“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论争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论争双方的主要理论分 歧1 历史背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传播力量的悬殊过大, 世界信息传播领域存在着明显的 西方强势问题发达国家占用的全球无限的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份额达 90%,西方四 大国际通讯社播发的国际新闻占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的 80%,历史上,美国的电视节目曾 占世界电视节目流量的 75%, 至上世纪 90 年代,其文化产品(主要是影视产品)甚至成 为仅次于飞机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品传播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信息流向和传播内容的不平衡。

一方面,从信息流向来看,基本 上都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后者流向牵着的却微乎甚微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传 播的内容存在着不客观,不公正,不健康的现象西方新闻机构在能公式按照西方的政治观 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播发的新闻报道往往带有严重的主管偏见,他 们着意渲染发展中国家的阴暗面,以较多笔墨报道哪里的危机,暴力,灾荒,动乱,给人以 毫无希望的印象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务说 三道四,指手画脚,新闻传播所带来的文化信息,则含有许多不健康的以为你,这些都会对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不利影响2,发展过程,1948 年 3--4 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通过了“国际新闻自由 公约草案”美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采访及传递公约”,法国提出的“国际新闻错误更正权公 约”,英国提出的“新闻自由公约”1968 年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上,一些专家学 者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的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 会议讨论 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性从 1970 年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届大会和一些国际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新闻和信 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成了引起争论的重要议题。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指责西方四大通 讯社的国际报道忽视了第三世界国际, 对这些国家报有偏见和不负责任 美国等少数西方国 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集,传递和发表新闻的权利,坚持新闻的绝对自由1976 年不结盟国家举行传播问题讨论会,首次提出了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同年,教科 文组织第 19 届大会设立了世界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由爱尔兰人 s.麦克布莱德任主席,该 委员会与 1979 年提出题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认为在传播问题上各国根据不同的传统,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格局以及需要和可能,采取不 同的解决办法,十分重要把预先摄像好的模式拿到所有地方普遍应用是行不通的;应当高度重视消除传播及其他各种机构中,特别在消息情报流通中存在的不均衡和悬殊状 态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需要和传统来法阵自己的传播格局,从而加强统一,独立和 自力更生联合国大会的有关决议 1978 年教科文组织第 20 届大会通过了 《大众传播媒介致力于加强和 平和国际了解,促进任泉和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和战争山东的基本原则宣言》 同年, 第 33 届联合国大会根据上述宣言通过 33/115 号决议,指出需要“在新闻自由流通及更广泛 更均衡的传播新闻的基础上, 为加强和平和国际了解而建立新的更公正和更有效的世界新闻 和传播新秩序”,并决定成立“联合国新闻政策和活动审查委员会”。

1979 年第 34 届联合国 大会通过的 34/182 号决议将该委员会改成为“新闻委员会”,规定其职责为审查联合国的新 闻政策和活动及促进 上述目标的实现三,理论分歧,美国等少数国家则强调新闻媒介有在任何地方自由搜索, 传递和发表新闻的权利, 这是基于 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逻辑而发展中国家基于民族国家框架指责跨越国界的新 闻自由有损主权,且不利于发展中国界的国内安全与稳定对此,发达国家理应做出应有的 贡献,要有积极作为,而最根本分歧在于上方都希望在新的秩序里达到利益最大化三、围绕大众传媒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选择两种传播学理论,概述其内容和特点,并回答, 为何大众传播并非如镜子式的反应现实世界1, 拟态环境:1922 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总提出,人民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 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的加工后提 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管现 实”人们的“主管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 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 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现实2 议程设置,其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 李普曼?1922 年, 李普曼在其著作《公共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相信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 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1963 年,伯纳德科恩 提出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 多数时间, 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 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 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成功”简言之,即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 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 并采用大众媒介 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二 由上述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理论,尤其是前者可知,社会公众几乎生活在完全由 媒介搭建起来的拟态环境中, 既我们形成的“主观现实”是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 的, 而这种刚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搭建的“象征性现实”为中介, 而媒介建构过程, 既收到宏观的政治气候与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微观环节, 又收到每个记者个人本身的知识结 构,编辑部的编辑历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说,经过媒 介中介后形成的“主观世界”,已经不可能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 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四,联系实际进行论述: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过了何种重大变 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事件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 你认为,这些问题再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1. 建国初,媒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媒介变为国有,自上而下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党媒体系, 1952 年新闻出版总署这个只能部门被撤销,媒体不折不扣的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并在 1957 年的反右运动中,其喉舌功能达到了巅峰媒介为少数人垄断,成为灌输意识形态的 工具,成为打压反对意见的工具这一阶段,媒介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1978 年后,历史新时期中的传媒开始了广告经营,新闻出版总署重建, (媒体开始具有双重 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也就是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 业属性自己发挥的 )常表述为“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这是 1978 年末《人民 日报》等首都起家报纸为试行企业化管理给财政部的报告中提出的;90 年代中期,由李良 荣等学者再次明确提出,并被简化为“事业属性和商业属性”新世界开始,随着公民社会进程加速,媒介的第三重,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属性被提出,既 我们常说的“公共属性”,所谓公共属性,一方面在自然形态上,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与信 息一样具有共享性, 这种共享性使新闻这一物品不具备小菲的争夺性。

其次, 这一属性强调, 履行守望和沟通功能的传媒还应为社会提供公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 以形成民意和 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既“公共领域想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 ! ! )这一属性一定 程度上是相对于媒介自 90 年代开始的持续商业化而提出的二, 从喉舌论,到双重属性,再到社会公器,公共属性,这些理念口号背后折射出历史与 媒介实践的进步和积极效应双重属性的提出,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治权利对于新闻实践的干预, 使得传媒具有一定的独 立性,其中,上野属性的确立使得媒介的经济功能得到解放,从而刺激了社会整体经济的发 展,而经济上的独立又为媒体博得了一定的话语权的同时,可以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壮 大我国传媒实力 (补充双重属性的提出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 给新闻媒介带来了 很多积极的变化 1, 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为争取受众, 形成自己的特色, 2 ,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3 新闻媒介更加注意受众的反馈, 新闻媒介 更加注意自身管理,注重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总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 的儿女是给中国新闻事业带来了重大转机和重大变化。

但是 一些新闻媒介为了争取受众, 不惜降低台格,报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 有的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将 整个版面出售给一家企业, 因此追求受众数量,精神产品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在竞 争中, 如何保持新闻媒介一定的品味, 是我国新闻媒介需要解决的问题 ) , 公共属性的提出, 使得新闻的职能定位更为清晰,也带来了新闻观念的更新,既新闻不仅仅要培育受众,更要 培育公众,提高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营造公共领域但问题依然突出,虽然双重书系那个在一定程度上为媒介赢得一定的活动空间,但商业 属性的报复性增长, 使得媒介的职业道德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中遭遇尴尬, 商业利益的过渡膨 胀使得媒介的社会责任备受质疑,此是其一,其二,双重属性使得媒介自身往往处于矛盾之 中,也使得中国传媒常处于事业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产权不明,权责不明,都是双重属性所致,而产权清晰又是现代企业所必须的,这样的传媒结构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要么媒介 收到掣肘,无法独立自由的展开经营活动,要么借助政治权利为么接产业化推波助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