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奥陶系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7.50KB
约24页
文档ID:62451850
奥陶系_第1页
1/24

地层简述奥陶系(O)华北区奥陶纪是继寒武纪之后又一次大海浸时期,此时北侧在寒武纪存在的内蒙古陆被海水淹没下奥陶统(O1)冶里组(O1Y)由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岩和黄绿色页岩组成,与下覆(凤山组:寒武纪)整合接触,产树形笔石及三叶虫,腕足类化石,组厚约160米亮甲山组(O1I),含隧石油结核或条带状灰岩、白云岩,与下伏冶里组整合接触,厚42~252米,产头足类,腹跳类和海绵等化石马家沟组(O1m)可划分上、下二部分,下部分称下马家沟组,岩性为薄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岩,厚109~357m,上部称上马家沟组,岩性为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砂岩和角砾岩,厚100~376m,马家沟组与下伏亮甲山组呈假整接触中奥陶统(O2)峰峰组(O2f)主要分布于北纬38度30分以南华北广大地区与下伏马家沟组整合接触,局部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以灰岩为主,夹砾状灰岩,由于在早古生代末发生了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台区地壳普遍上升,海水退出所以在华北区缺失奥陶系中上统至下石炭统的地层李雅庄井田地层特征由下而上分述如下:1、奥陶系上马家沟组、中奥陶统(O2)、:井田内没有出露,钻孔一般只揭露其顶部5~10米,最深揭露201.73米。

从上到下叙述如下:从顶面向下平均41.65米,以深灰色石灰岩为主,厚层,致密,坚硬块状,质纯,性脆,夹薄层泥岩,具溶蚀现象裂隙较发育,局部被方解石脉充填再向下平均57.51米,以石膏泥岩为主,灰色、灰白色,块状再向下平均厚约45.13米,以角砾状石灰岩为主,夹角砾状泥灰岩,呈灰色,灰白色,胶结良好,局部夹纤维状石膏,局部夹泥岩碎块,破碎再向下平均33.53米,以白云质灰岩为主,灰色,灰白色,隐晶质,块状、有小溶洞,并有钙质晶簇,夹石灰岩、泥灰岩薄层2、中石炭统本溪组(C2)以浅灰色的鲕状铝土质岩、铝硅质泥岩为主浅部或近露头处底部赋存有窝状褐铁矿层(山西式铁矿),钻孔中所见多为结核状或星散状的黄铁矿,全组厚度变化较大,由3.06米到19.82米,平均13.42米平行不整合覆于马家沟组石灰岩之上3、上石炭统太原组(C3):从K1砂岩到K7砂岩底厚度为71.31米~98.53米,平均81.29米,与本溪组为整合接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白色、深灰色砂岩、粉砂岩、灰黑色、黑色泥岩、煤层和石灰岩组成含煤9~12层,下部10号和11号煤为稳定的可采煤层;上部6号煤为稳定的可采煤层;底部有三层石灰岩(K2、K3、K4),顶部有一层稳定的钙质泥岩(或称“海相页岩”)。

全组岩性特征明显下段(C31)本组底部K1砂岩,到K2石灰岩底止平均26.70米,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灰黑色、黑色泥岩和煤层为主,含煤3~6层,10号和11号为主要可采煤层中段(C23)K2石灰岩底至K5砂岩底,平均厚度为33.07米以三层(K2、K3、K4)石灰岩为主,含有2~4层薄煤,K2石灰岩,厚度3.95米至14.25米,一般厚度为10米左右K3石灰岩厚度0至6.05米,平均4.34米深灰色厚层块状,K4灰岩位于上部,厚0至7.87米,平3.54米为深灰色厚层块状,富含动物化石碎屑上段(C33)由K5砂岩底,至K7砂岩底,厚度17.67~34.53米,以灰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煤层和钙质泥岩为主含有2至4层煤,其中6号煤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底部为K5砂岩,厚0~17.08米,平均2.67米岩性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斜层理、斜交层理,棱角状,分选差,底部变为细砂岩与下伏岩层成冲刷接触K5之上为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岩、质均、层理不清,很少见较完整的植物化石,含菱铁矿结核,上部及下部局部夹二层薄煤层其上即为6号和5号煤层5号煤厚度小,变化大,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顶板为钙质泥岩,厚度一般为2.00米左右,富含动物化石碎片。

4、二迭系下统山西组(P11)K7砂岩底到K8灰岩底,厚20.48米至37.00米,平均27.40米,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由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和煤层组成中上部夹稳定的可采煤层2号煤层和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及1~2层薄煤层底部K7砂岩为灰白色、石英、长石中粗粒钙质砂岩,韵律分选,底部为粗粒,棱角状,含泥质斑块厚度变化较大,厚0~21.90米,平均4.82米西南部一般均在15米左右2号煤与1号煤位于本组中部从李雅庄村西起向北东经朱家庄村到上靳安一线为分叉合并线,此线以东1号煤与2号煤合并,煤层厚度一般为3.30米,此线以西2号与1号煤间距逐渐加大,直到西北边缘,间距达14.40米,在分叉范围内2号煤平均厚度为2.10米,1号煤平均厚度为0.63,局部可采5、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2)以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灰色砂岩为主,下部夹1~2层,最多达8层薄煤,上部出现紫色、暗紫色泥岩,灰绿色、黄绿色砂岩以K9砂岩将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P12-1):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不稳定的薄煤层,平均厚度54.06米底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K8)厚度0~13.29米,平均3.68米,无论厚度还是岩性变化均较大,东南为中粗粒砂岩,灰色、灰白色,以石英为主,钙质胶结,分选性较差,上部为细砂岩,向下变粗、底部为粗砂岩,富含煤屑 ,具黑色煤纹,与下伏岩层有冲刷现象,个别钻孔为2号煤的直接顶板,煤层受冲刷变薄。

向西北由中粗粒砂岩逐渐变为中细粒砂岩,细砂岩,与2号煤间距逐渐加大K8砂岩之上以深灰色泥岩、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局部互层成条带状、薄层状水平层理,夹2-4层薄煤层上部以灰色、绿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具斜层理,斜波状层理,夹3~4层薄煤层上段(P12-2):由灰白色、灰色中细粒砂岩和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及薄煤层紫色泥岩组成,局部夹煤线平均厚度63.84米底部为灰色、灰白色中粒砂岩((K9)以石英为主,钙质胶结,富含煤屑,含灰色黑色泥质包裹体,局部变为粗砂岩,含黑色煤纹厚度变化较大,由1.11~28.28米,平均8.29米其上10米左右,具紫色斑块的灰色、深灰色粉砂岩6、二迭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1)由灰色、灰绿色、紫色、紫红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及灰色、灰绿色砂岩组成,井田内保存较全,露头较好1)上石盒子组第一段(P21-1):由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紫色、灰色、泥岩组成,平均厚度为74.28米底部为灰色、灰白色中粒砂岩(K10),下粗,上细,韵律分选,底部常含岩屑 ,厚6.75~15.76米,平均6.88米,其上为灰色、紫色泥岩、灰绿色、紫色互层斑块状的粉砂岩,及灰色中细粒砂岩,夹数层铝质泥岩,风化后灰绿色多变为黄绿色,紫红色变为暗紫色。

2)上石盒子组第二段(P21-2)由灰色中细砂岩,灰绿色、灰紫色粉砂岩、紫色泥岩组成,厚度平均为69.12米底部为灰色、灰绿色中粗粒砂岩(K11),斜层理,厚度变化较大,厚0.64~14.954米平均5.11米,风化后显褐色铁质硬性壳3)上石盒子组第三段(P21-3)由灰绿色、暗紫色粉砂岩、紫色泥岩互层薄层状组成,夹灰色、绿色中细粒砂岩,平均厚度为90.77米,井田西南部广泛出露出底部为灰色、灰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砂(K12)富含绿色矿物,底部常含砾石,砾径最大达13mm,厚度变化较大,0.66~22.46米,平均5.62米,其上为紫红色、暗紫色、黄绿色粉砂岩和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细砂岩变化较大,多呈透镜状上部为灰色细砂岩,灰色中细砂岩,灰色中细砂岩互层的砂岩带、风化后呈黄绿色,地形上常呈陡壁4)上石盒子组段(P21—4)由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灰紫色、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一般厚度200米,井田中部及北部广泛出露底部为灰色、灰绿色中粗粒砂岩(K13)泥质及钙质胶结,斜层理,斜交层理厚度变化大,4.62~22.81米,平均7.81米地面出露出常构成黄绿色、灰绿色的陡壁与下伏地层构成砂岩带。

其上为灰紫色紫红色泥岩和粉砂岩,夹数层灰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风化面为灰紫色、紫色及蓝灰色泥岩、粉砂岩7、二迭系上统石千峰组(P22)井田内保存较少,只有东南部陈家山头一带有零星露头,厚110米左右底部K14砂岩为灰黄色中粗粒砂岩,以石英为主,钙质胶结,厚层状,上细下粗,底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常含砾石,一般在25米左右其上为暗紫色细砂岩、紫红色、鲜红色泥岩8、上第三系上新统(N21)主要分布于什林挠褶断裂带以南,井田内保存不好,只有零星露头,在师庄村附近保存有22米底部为砾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9.0米,砾石成份以石灰岩砾、石英砂岩为主,并夹有片麻岩砾砾径相差悬殊,泥钙质胶结其上为乳白色泥灰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棕红色砂质粘土9、第四系(Q):什林挠褶断裂带南部及郝家腰村东南比较发育,厚度变化很大,不整合覆于上第三系之上位于什林挠褶断裂带下降盘的第三、四系总厚190米,位于冯南垣村中的第三、四系总厚123米,下部为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Q3只分布于河谷两旁低洼处,Q4现代冲积层分布于各大沟谷中,一般厚度7米左右, 该区地层特征及接触关系详见表1-1李雅庄井田地层层序表 表 1-1地层单位岩性柱状厚 度地层特征接触关系最小~最大(m)平 均系统组段代号第四系Q0~29米砂砾层及黄土不整合第三系上新统N21一般22米棕红色砂质粘土泥灰岩、砾岩不整合二迭系石千峰组P22保存只110米紫红色泥岩及紫色碎屑 岩整合上统上石盒子组第四段P21-4一般200米蓝灰色紫色泥岩灰绿紫红碎屑 岩第三段P21-362.78~105.16灰绿暗紫色粉砂岩泥岩磷光绿色碎屑岩90.77第二段P21-252.53~97.74灰色灰绿色碎屑 岩灰紫色粉砂岩紫色泥岩69.12第一段P21-152.19~99.90灰色灰绿碎屑 岩紫色灰色泥岩74.28下统下石盒子组上段P12-253.68~80.20灰色灰绿色碎屑 岩夹紫色泥岩整合63.84下段P12-133.13~72.90灰色深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碎屑岩及泥岩54.06山西组P11-120.48~37.00灰色灰黑色碎屑岩泥岩及煤层整合27.40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上段C3317.67~34.53灰白色碎屑岩黑色泥岩及煤层整合25.57中段C3223.86~39.47石灰岩泥岩及煤层整合33.07下段C3117.65~44.09灰白色碎屑岩灰黑色泥岩煤层整合26.70中统本溪组C23.06~19.82铝质岩铁矿层不整合13.42陶奥系中统马家沟 组O2揭露201.73石灰岩泥灰岩角砾状灰岩石膏不整合第二节 含煤地层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该为陆表海沉积,岩性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和生物碎小灰岩组成。

本组含K5、K4、K3、K2、K1标志层和13层煤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5层,即5、6、9、10、11号煤层厚度59m~117m,均84m,厚度变化分布不明显K5中粒砂岩:位于6#煤层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