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KB
约18页
文档ID:55319179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_第1页
1/18

第一章第一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危害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危害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根据 我国《贷款通则》的规定,银行的不良贷款包括三项,即逾期贷款、呆滞 贷款和呆帐贷款1998 年我国开始按国际惯例,实行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 五级分类制度试点工作,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 类,但无论如何划分,现在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比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其比例居高不下目前,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估计值基本 上在 24%(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和 29%(危机之后)之间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远远高于人民银行规定 17%的 最高界限,同时也都大大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不超过 8%、呆滞贷 款不超过 5%和呆帐贷款不超过 2%的比例界限另据了解,若考虑帐外贷 款和绕规模贷款(贷款科目之外的其他资产科目中隐藏着实际属于贷款的 资产)因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的比例还要比帐面高出 10 个 以上的百分点如果再把实际的呆帐全部冲销,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已资 不抵债据统计,1990 年末,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有不良贷款为 2000 亿元, 占信贷资产总量的 12.2 %,1995 年末不良贷款增至 9000 多亿元,所占比 重至 25%强,1996 年末不良贷款达 1 万亿以上,而到 1999 年四家资产管 理公司完成不良资产收购竟达 1.4 万亿元。

其金额近 3 倍于银行自有资产, 随后几年亦只增不减,大有上升趋势,对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形成严 重隐患巨额不良资产的危害极其严重: 1.可直接导致金融危机,威胁国家安全金融业监管不严、呆账严重 是引发东亚国家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如果说泰国银行的不良债权还不足 以说明泰铢贬值的全部原因的话,那么韩国 1997 年下半年国内工业巨头 破产,导致银行背负巨额坏账,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对我国来说则 是非常值得警惕和借鉴的据 1997 年 7 月统计,韩国银行的呆账总额约 合 520 亿美元,占这些银行资产总额的 17%即使在危机缓解之后,一些 国家的金融体系也仍然受巨额呆账和资本不足的影响,比较脆弱目前菲 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韩国的银行呆账率都高达 15%至 60%,不 少金融机构难以达到央行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这些不良资产在经济起飞 阶段和国际金融相对稳定时期,并不构成金融动荡的诱导因素,而当经济 发展到不能承受银行不良资产的阶段, “马太效应”会使这部分不良资产 的影响放大到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进而引发全面的金融危机目前我国 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 一,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所在,不良资产的存在是威胁金融体系安全 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

2.影响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目 前国有企业高负债与银行贷款回收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制约着国有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规范债权债务关系的硬约束机制的建立,不利于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国 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的重大障碍 3.严重制约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可以 轻易地消耗掉国有银行的总资本,严重威胁到国有银行的生存据有关资 料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资本总额(包括各项准备金)远远不足以 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些巨额不良资产大大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 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长此以往,清偿国内外债务将会变得越来 越困难近几年来,穆迪氏和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相继降低我国国有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也随之下降这非常不 利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 筹资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我国的利税大户,其经营效益的滑坡,将影 响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进行 总之,清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刻不容缓,必须积极开拓、大胆创 新,从根本上消除金融隐患,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最终使国有银行和国有 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战略性转移,维护国 家经济金融安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章 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分析我国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低,从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一 个突出的表现是:银行经营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经营活动往往是高风险、 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益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目前,我国所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均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 定的最高界限 17%据统计,1994 年底,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占其全部贷款总额的约 20%,达 5300 亿元,到 1996 年底, 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已超过 1 万亿元而如果按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对我 国银行呆坏帐率 25%的估计,那么到 1998 年底,全国银行系统不良资产总 额将超过 2 万亿元 2.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贷款呆坏帐准备率偏低 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 8%,其中 呆坏帐准备金率应达到 1.25%而事实上,我国银行除交通银行以外,其 余银行远未达到这一规定的要求,据统计,到 1996 年底,国有商业银行 的资本总额共有近 2000 亿元,资本充足率平均仅有 4.37%,呆坏帐准备金率仅有 0.05%。

虽然 98 年财政部发行了 2700 亿元特 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由于原来的 2000 亿元损失贻 尽,仍无异于杯水车薪,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来说早已破产今年财政 部又发行了 4000 亿国债,但其真正能发挥多大作用,还需实践来检验 3.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制,造成银行资产 形式单一,资产负债比例结构失衡,资产业务中,贷款比重过高,约占银 行资产总额的 75%,并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80%集中于国有企业 而存贷款比例除交行、中行外,其余均在 100%以上,即是说,银行资产负 债比例无论是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十分不合理 造成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一)外部因素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确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在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央行的货币政 策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很多情况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以促 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为最终目标的,因此在实践中自然偏重于银行信贷, 靠信贷资金的大量投放来支撑企业的投资扩大和规模增长。

然而,短缺经 济条件下的需求拉动掩盖了经济结构失调的深层次矛盾,企业的投资冲动 使本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更加恶化,紧接着是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得不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于是信贷资产陷入了危机1988 年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 1989 年至 1991 年的市场疲软就是明显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 靠银行信贷支撑的经济增长一旦停止,银行的信贷资产不可避免地会面临 几乎是灭顶之灾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为遏制 1992 年新一轮的经济过热现 象而采取的宏观紧缩政策之后,过热势头被遏制了,但过热时期银行投放 出的大量信贷资金却难以收回因此,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本身的波动 及经济周期性的恶性循环给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 条件,这是银行自身难以抗拒的 2.行政干预 长期以来,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一方面政府职能转换缓 慢、政企不分,一些地方政府非理性地干预国有银行贷款决策权,迫使国 有商业银行不得不发放有违于经营原则的无效或低效贷款;另一方面,国 有银行也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真正商业银行,而是国家推行产业政策和社 会政策的工具,银行没有经营自主权,其不仅要向国家的重点产业投入资 金、贷款,而且还要向国家认为重要的企业发放贷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和维持较高的就业率。

因此,可以说,行政干预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 不良资产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3.国有企业体制不健全、效益不高 由于历史等原因,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体 制不健全、效益不高的通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有企业产权边界模糊, 利益——约束机制不对称,促使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片面追求产值和速 度,忽视市场内在需求和产品质量,致使产品大量积压、滞销,造成国有 企业大面积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据统 计,1980 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 18.7%,到 1996 年则上升为 90%,在 企业的负债中 大约有 70%来自银行贷款,这之中又有 30%属于不良债务 此外,一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所有这些, 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无力还贷,最终使国有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沉 淀,不良贷款数额剧增这也是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4.财政与银行关系未能理顺 从原理上来看,财政与银行都是我国积聚和分配资金的重要部门财 政的基本职能是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其资金运动形式具有无偿 性和强制性;而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吸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暂时闲置的 货币资金,并将其转化为生产资金,其资金运动具有偿还性和盈利性的特 点。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 的比重不断下降,导致一些本该由财政负担的支出被迫挤到了银行,使得 银行变成了国家的第二财政,财政与银行的职能含混不清,造成了银行信 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可以说,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使用,是形成不良资产 的一个重要原因 5.复杂不良的政、企、银关系 我国自 80 年代进行流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由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的流动资金,但同时企业自己补充流动资金的制度并没能落实由于 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分配被大量地用于职工福利、更新改造和基本 建设,其结果是很多企业流动资金缺乏,缺口留给了银行,贷款被用于补 充企业自有资金而且,企业的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也加大了对银行的信 贷需求,银行承担着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信贷额度逐年增 加,信贷风险逐步提高同时,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力和改革的不到位, 地方政府出于政绩意识,为增加地方的财政投入,必然有加快地方经济发 展速度的欲望这样,银行便成了地方政府获得政绩,发展当地经济的工 具,银行明知贷款项目没有把握也只能顺从政府压力,投入信贷资金应 当承认,企业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创造经济效益,其初衷 并无不妥,问题是多数国营企业“从小依偎在政府的怀抱里长大” ,抵御 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市场风云变 幻,国内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为了防范信贷风险,银行的 信贷决策机制作了调整,贷款的审批权逐级回收企业争取银行信贷的机 会减少,难度加大,导致资金转移,另开户头,逃避银行的监督,银企关 系趋向紧张,信用行为不规范程度加剧,不良资产亦随之增加 6.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 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后,在扩大企业直接融资、促进 经济结构调整、减轻银行信贷资金压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债券市场规 模过小债券的一级发行市场相对比较活跃,但二级流通市场处于萎缩状 态;(2)股票市场结构失衡我国的股市主要是以中小股东为主,没有足 够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近两年成立了十几家投资基金,但相对于流通市值 已超过数万亿的股市而言,仍相去甚远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导致银行无 法通过资产组合管理及风险管理手段来分散、转移、化解不良资产,也无 法运用流动性操作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只有被动地接 受风险 7.法律体系不完备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金融立法有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