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议论文论证方法教案总 课 题议论文论证方法总课时 2课时课 题对比法、类比法、引申法主备人王企红课型讲读教学目标学习对比、类比、引申的论证法教学重点合理使用对比、类比、引申的论证法教学难点合理使用对比、类比、引申的论证法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备课札记【写作指导】一、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正反对比可以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即列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 先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
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再从全文来审视,《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作者托古言事,增加了立论的力度又从"长少""贵贱"的对比中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第一、二段正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而第三段紧紧呼应着前面两段的论述从正面论证了作者观点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作者这段充满唯物主义思想的精辟阐述,已使士大夫据守的"耻师"世俗悖论陷于瓦解,再将从师与贵贱、尊卑强拉硬扯在一起。
总之,《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二、类比论证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例如:《韩诗外传》中子贡与齐景公的一次论辩: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答道:"鲁国的仲尼""仲尼是圣人吗?""是圣人!岂止是贤人呢?""他是怎么样的圣人呢?""不知道"景公怒气冲冲地问:"开始你说仲尼是圣人,现在又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子贡答辩道:"我终身戴天,并不知道天有多高;我终身践地,并不知道地有多厚;我求学于仲尼,就如同拿着勺子到江海中饮水,满腹而去,又哪里知道江海有多深呢?" --------戴天而不知天之高、践地而不知地之厚、饮于江海而不知江海之深三、引申论证法引申论证又叫归谬论证,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断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不能成立 注意点: A 引用的事理与论点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存联系B 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C 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作者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例如: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游,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鲁迅先生在这段话中形象地运用了"引申法",使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行为显得那么无聊、愚蠢,使文学青年们听了"笑不可抑",引起"沉思"引申论证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命题及提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星星 雷诗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所取。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渍,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从这首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注意:只要吃透上面一段话,大家就会明白这个话题还是很容易写的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距离产生美但仅仅想到这一层面还是不够的我们再进一步阅读材料,便会发现:是不是一种想法得以实现,便会发现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片空白?至少是遗憾本题目重在吃透材料当然,能够理解到"距离产生美"这一层,并加入发挥,也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