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各民族的屋顶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9.50KB
约7页
文档ID:90858790
各民族的屋顶_第1页
1/7

各类建筑的屋顶一.金碧辉煌——宫廷建筑的屋顶辉煌夺目的藏族金瓦屋顶民族攻略——藏族:屋顶上的经幡藏族的经幡,人们了解的很多但此次介绍的经幡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藏族人民是全民信教,因此每家每户的屋顶都插有经幡插在藏族人家屋顶上的经幡分为白、黄、红三种颜色白色经幡是一般平民百姓家插的,它插在正中的位置假如左边还插有一面黄色的经幡,说明这家人中有一人在寺庙里出家了,会受到其它人家的尊重的假如在白色经幡的右边插有一面红色的经幡,说明这一家人中出了一位活佛,这一户人家在当地一定位高权重,受人崇拜所以,从屋顶上经幡的颜色,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户人家在当地的地位怎样金瓦屋顶俗称金顶,是加盖在寺院主殿、佛殿、王宫屋顶和佛塔顶部上的特制金属屋顶瓦它是用铜铸造外镀纯金的一种豪华建筑装饰这种建筑装饰和建筑风格唯藏民族所独有    金顶,它不仅起到房屋顶瓦的作用,更主要是一种建筑装饰金顶与一般屋顶瓦相似,顶面为铜质镀金桶型长瓦,翘角飞檐,四角飞檐一般为四只张口鳌头,屋脊上装有宝幢、宝瓶、卧鹿、吉祥鸟等;屋檐上雕饰有、宝盘、云纹、六字真言、莲珠、花草、法铃、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

    金顶是藏族宫殿、寺院、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筑装饰它是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之中唯独藏民族建筑才有的一大奇观在宫殿、寺院、佛塔等建筑上加盖金瓦屋顶,其目的是让主体建筑突出群殿和城镇建筑群之上,使宫殿、寺院和佛塔建筑更加富丽堂皇,辉煌夺目,巍峨壮观,气势宏伟    金顶面积有大有小,大的金顶面积有2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左右小的约20平方米,高约2米左右宫殿、寺院等建筑有无金顶和金顶面积大小是宫殿、寺院主人贫富贵贱的重要标志,也是主人所拥有政教权势大小的重要象征,因为建造金顶有明确的资历规定和鲜明的等级制度,以佛教格鲁派为例,享有建造金瓦屋顶资格的有:一是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诞生地和他亲传弟子所建寺庙;二是历代达赖、班禅喇嘛和藏王的居住地;三是出过甘丹赤巴(佛教格鲁派主寺拉萨甘丹寺座主)的寺院;四是历代达赖喇嘛诞生地所属寺庙;五是对藏族政教大业作出过特殊贡献,并经西藏地方政府、达赖喇嘛授予特权可建金顶的寺庙、宫殿或佛塔,其余寺庙、宫殿和佛塔无权或无资格建造金顶  藏族金顶历史悠久,它的渊源有人说是藏族自己创造发明的,有人说是来源于古印度从拉萨布达拉宫所藏唐卡和桑耶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处壁画来看,始建于公元前800多年前的雍布拉岗,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建于公元736年的桑耶寺等建筑均加盖有金顶。

据《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青史》、《红史》、《巴协》等史书中记载,藏王松赞干布(617—697年)于公元638年修建拉萨大昭寺时,神殿屋顶饰有纯金瓦和其它装饰公元736年藏王赤松德赞(742—797年)在今西藏扎囊县境内创建藏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耶吉祥自成寺时,上述史书中提到该寺主殿和四周四大殿、八小殿,以及赤松德赞的三个王妃兴建的三座神殿屋顶均加盖有金瓦创建于公元940年左右的阿里古格托林寺,据史料记载该寺建筑屋顶及柱梁全系金子所筑,俗称古格托林金质神殿,说明该寺金顶面积很大    随着藏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艺的提高,自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近一千多年间,在藏区先后共建有佛教和苯教大小寺院5千余座,其中主殿和重要殿堂加盖有金顶的寺院约有一百余座,著名宫殿、佛塔上加盖金顶的也不少,但可惜的是,留存现今的为数不多1980年以后随着各地寺庙的重建,有经济实力的寺庙建造有一些金顶,但其规模、铸造工艺、黄金含量等方面远不如过去,因为许多特殊工艺技能已经失传    公元10—19世纪间藏区所建的一百余座金顶中,面积最大,工艺最好,造型最豪华,并具有代表性的金顶有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萨迦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罗布林卡金色颇章、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康区理塘寺、甘孜寺、甘孜大吉寺、吉塘甘丹松赞林寺(即云南中甸归化寺)。

佛塔金顶中最有名的为西藏昂仁县日乌齐金塔和江孜白居塔等满族宫殿、陵墓的屋顶建筑特色清代建筑屋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反宇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一)屋顶的结构及等级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一个博客,内容很好,辞藻优美,刚好有关于建筑的,于是就多看了一些里面简单介绍了屋顶的结构及等级: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第三位:单檐庑殿顶重要的建筑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第六位:硬山顶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亭台楼阁庑殿顶:所谓的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歇山顶:外形可以说是庑殿顶的下半部和悬山顶的上部的组合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共九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博缝板上部是排山勾滴,用于使雨水滴下而不打湿山墙垂脊的结构顺序和悬山顶一样悬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硬山顶:硬山顶是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大致与悬山顶相雷同区别在于悬山顶屋檐挑出山墙外,而硬山顶的屋檐与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卷棚顶:卷棚顶的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是两坡面结构,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前面介绍的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攒尖顶:攒尖顶类似锥形,由各戗脊的木构架向中心上方逐渐收缩聚集于屋顶雷公柱上,形状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这是我们在沈阳故宫拍的一个亭台楼阁二)屋顶的装饰及其寓意这一回该来更深入一步地认识屋顶的装饰以及其寓意了1. 吻兽首先来说说吻兽吧吻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脊兽,通常指正吻,又称大吻、吞脊兽,位于房屋正脊两端,也可用于墙脊上正吻通常为龙型,兽头朝内张口衔脊,背部有钉子和屋脊相连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合角吻的作用在于保护角柱外皮,并起装饰作用此外,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级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顶才有合角吻,如果屋顶等级较低使用望兽,则转角处用合角兽,不使用合角吻正吻位于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渗漏。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记载,正脊两头还垂有五尺长的铁索,即“吻索”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清朝龙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程序化,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都显得没有生气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2. 脊兽再来看看脊兽,传说脊兽可以避火灾,驱魑魅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脊兽大小各异,分工明确在庑殿顶的垂脊或歇山顶的戗脊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称为蹲兽,领头的是一个“骑凤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它们的大小和数量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比如太和殿上十样俱全,天安门上是九个小兽,而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关于骑凤仙人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齐国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仓皇而逃时来到一条大河边,河面无楫无舟,后面追兵已近在咫尺,走头无路时,一只大鸟飞来,驮着齐王渡过大河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图为太和殿上的脊兽,十兽俱全)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除主要作用是装饰,反映等级,避邪之外,吻兽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为了使吻兽固定,它必须用很长的钉子与屋脊相连,这样做就加固了屋脊,从而也加固了殿顶我在沈阳故宫和东陵、清永陵里,拍摄到脊兽的图案,可惜没有长焦啊,看不太清楚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把那些形态各异的吻兽及脊兽一一捕捉下来当人们看到、感慨古老的建筑和精美壁画之余,往往被屋顶形态各异、样式众多的吻兽所吸引,这些出自宫廷匠师和地方工匠之手,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瓦顶龙形饰件,以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惊叹不已。

这些龙的同族子孙们,个个生气勃勃,姿态万千愚顽中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灵气,似乎它们不是人工意造,原本就是大自然中某种动物脱模而出这些吻兽如同守护神一样,忠实地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沉默而威严二、超然非凡——宗教建筑的屋顶回族清真寺大殿的屋顶组合亦是一项有成就的艺术创造由于一般礼拜殿的空间纵深很大,同时又要解决采光与防雨的问题,故回族礼拜殿多为组合式坡屋顶,多者达五座屋顶勾联相接这种形制实例很多,如北京牛街清真寺、宁夏同心韦州大寺、宁夏石嘴山清真大寺、山东济宁西大寺等皆是另外,清真寺为进一步强调屋顶的华美性,在组合屋顶之上再加上高峻的亭阁如天津大夥巷清真寺的后殿部分并排设计了五座重檐方亭和六角亭,亭阁比例瘦长,冲天挺拔之势异常显著,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中尖塔式邦克楼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回族清真寺的内檐应用了大量传统的汉族建筑的装修装饰手法,但又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开创出具有清新情调的民族新艺术如北京牛街清真寺礼拜殿的隔断采用中亚形式的尖拱券及阿拉伯文字图案的券边,但券身上又布满红地沥粉贴金的缠枝西番莲图案,产生一种融合的艺术风貌此外,中国传统的砖雕、木刻,也在清真寺中大量应用,有些雕刻品几乎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三、清秀飘逸——园林建筑的屋顶傣族屋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人聚居的村寨,举目常见许多干栏式的方形双层建筑,凌空挺立在十几根高高的柱子上,屋顶陡斜,高高耸起,像只翅膀微张、欲飞欲立的大凤凰,更像座支撑在高柱上的大帐篷这种造型别致的建筑,就是被称为“竹楼”的傣族人民世代居住的民居,傣家人诙谐地将其自诩为“诸葛亮的帽子”四、顺应自然——民居建筑的屋顶中国六类传统民居:中国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200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三、“一颗印”式住宅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