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调研序言111苏州园林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却将江江南所特有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森林丘壑等景观包揽其中,园林空间处理巧妙精湛,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游人在有限的空间里可以深刻体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本报告从苏州园林的庭园理水的类型和作用,看与被看的造景手法,相互渗透又有层次的空间处理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从中体会苏州园林理水的特色、造景的灵活性以及空间处理的精妙之处,体会中国古典江南私家园林的艺术特色1 庭园理水之类型与作用1.1园林理水概述图1 园林一景苏州园林基本上都是私家园林,它擅于将山和水、草和木以及亭台楼阁融合于小小空间,把江南所特有的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森林丘壑巧妙安排在一起(如图1)水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水也是最活泼的元素苏州园林的理水艺术堪称园林艺术中的经典它将自然界的湖、池、潭、湾、溪、瀑布、涧等汇于其中,以柔美、平静、剔透、迂回、深远、活泼、动感的万千姿态深深地使人沉醉水的流动和通透与周围的山以及建筑的稳重和坚实形成鲜明对比水又能增加园林的层次,使其格局灵活可以说,水是园林的灵魂有了水,园林便有了灵气,有了生命。
因此,园林理水往往被认为是园林构景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1.2理水的类型1.2.1 水池图2 拙政园水池苏州园林中传统的理水方法是以水池为中心,辅之以溪涧、水谷、瀑布等江南私家园林的水面以聚为主,水面辽阔,往往被作为常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池中植有荷花、睡莲、荇、藻等观赏植物或放养观赏鱼类以点缀水体池水体态柔美,静中有动园林四周的所有景致倒映其中,游人既可以欣赏池中悠游的鱼和温婉的红莲碧叶,又可以在水中观赏处于山间水边的亭台楼阁,妙趣横生(如图2)1.2.2 瀑布图3 狮子林叠石瀑布苏州园林的地势比较平缓,为增加其空间的错落感,园林理水中少不了瀑布苏州狮子林的瀑布置于递落叠石间,如帘的瀑布以分流跌落的形式一泻而下叠石壁上有绿草碧藤,使这个人造瀑布更111加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如图3)1.2.3 溪涧 苏州园林的溪涧多蜿蜒曲折,显示出源远流长,绵延不尽多用自然石岸,溪水不深,水中有鱼留园西部的小溪在树木的掩映之下,给人以幽深之感(如图4)留园中部的水涧,用自然叠石驳岸,涧口设置的小岛作为障景,使水涧显得更为含蓄,增加其层次与深度。
图4 留园溪涧1.3 园林理水的作用1.3.1引导园林中一个景区内各个景点沿水而设,或以水面、水系相连接,游人可顺着水的方向欣赏美丽的景色图5 引导作用拙政园中的水占据面积较大,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园中的水体上有许多岛屿、廊桥,自成一体的环境空间在水体的连接下形成整体感全园可分为三个部分,建筑环水而建,水一直是建筑空间的中心所在园中三部分的水系贯通,游人可以沿着园林中的水体游览观赏园中的景致1.3.2 分隔水体的分隔常常能打破游览空间的格局,丰富观赏层次和内容,增加游人的游览兴致留园的庭园中经常有水体的穿插与点缀,使整个园林的格局没有因为建筑物的围合而有沉闷之感1.3.3 倒影图6 分隔作用水面可以产生倒影,由于水的深浅不同,水底及壁岸的颜色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倒影当水面波动时,会出现扭曲的倒影,水面静止时则出现宁静的倒影,水面产生的倒影作用,增加了园景的层次感和景物构图完美性1.4 总结江南私家园林的理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艺术特色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理水离不开周围环境,离不开对自然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理水应注意水体形态与周围空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做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图7 倒影作用1112 造景手法之看与被看2.1 人文景观苏州园林中有两种性质的景观,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园林中的人文景观以建筑景观的形式为主,它们风格独特,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苏州园林运用传统的造园手法,将具有浓厚江南古典风格的各类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如图8、9)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独具匠心这些人文景观有很强的观赏价值人文景观的设置使园林有了人的气息,而人便是观赏景物的主体图8—图9 人文景观2.2 人与景观 2.2.1 景观定位园林中建筑的位置不是随性而设的园林建筑的建设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包括地势、位置等有些建筑虽小,但它能处在园中核心的位置,使得游人能从各方位看到它,这就大大提高了它的观赏性如留园中的小蓬莱,虽然只是一个处于水中的小亭,它绝佳的视线位置使它成为园中的主要景点如图10)图10 小蓬莱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留园中部园区东岸和南岸都以建筑与山石为主,形成建筑与山石相对环抱水池的构园格局,池中有一岛,是中部园景中心,小蓬莱的定位与中部园区的楼阁建筑密切相关,中部园区四个楼阁的交汇点即是小蓬莱的所在位置(如图11)。
2.2.2 观景分析 图11 小蓬莱定位图 12 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很多都是顺势沿水而建,如留园内的楼阁建筑由于是靠边界布置,因此,在这些楼阁上观景就带有方向性而并非是全方位观景明瑟楼主要朝东北开放,在此方向的视野恰好以曲溪楼、远萃阁为限,近取中部园区东边诸景,远收东部园区全部主要建筑景观(如图12)明瑟楼由于其建筑体量高大、轮廓线丰富,其景观价值更加凸出(如图13)图12 明瑟楼观景分析图 13 明瑟楼1112.2.3 看与被看由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见,看与被看是园林中的建筑物或景一般应同时满足的两个方面这种视觉关系的表现以拙政园的扇面亭为甚图14 扇面亭图 12 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亭可以很自然地跟园林中的各种元素配合成为独特和别致的景色苏东坡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可见,一座亭子的修建,不但要有清闲淡雅的造型,还要看建造的位置,周边的景色,以及游人观赏的角度扇面亭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门、窗洞、石桌、石凳及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如图14)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如图15、16)。
此外,该亭因造型小巧精雅,别具一格,从各角度欣赏都能呈现其别致优雅的一面,是拙政园重要景点之一2.3 总结 如卞之琳在《断章》里写到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因此,一个好的景观,既是观景的绝佳位置,图15—图16 扇面亭观景分析图 12 又必然是构成景观的必要组成部分3 空间处理之渗透与层次3.1空间设计3.1.1 分隔苏州园林一般空间比较小,因此用分隔的手法将整个园林划分成不同的游览景区,在园林总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造园手法称为空间分隔分隔能使各游览空间有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园林的分隔可以打破它原有的平淡与空旷,使各景区间有独立性,进而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深度与层次3.1.2 联系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分隔产生对比和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就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景区之间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就是园林空间的联系。
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是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1113.2 处理方法3.2.1 廊苏州园林中廊的布置通常按照地势山形而建,曲折蜿蜒地分布在园林各处,连接着园林中的建筑与景观(如图17)廊有导向性,可作为游人的观景游览线,人们可以在游廊中观赏四周美景同时它又划分园林空间,组织景区画面,增加园林景观的深度与层次3.2.2 桥 图17 拙政园游廊图 12 园林中建桥,既有分割水面与造景的作用,又有连接、导游的功能所以,桥是园林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平静清幽的水面上,用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给人有一种碧波荡漾的感觉,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如狮子林中的湖心亭,用平桥与岸相连,使水景与岸景相互连接,增加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如图18)3.2.3 门窗洞口图18 狮子林平桥图 12 园林中常用门洞花窗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漏窗图案变化多端,千姿百态,漏窗本身和由它构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体图画,小中见大,引人入胜(如图19—22)通过漏窗的运用,苏州园林的空间变化多端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还现,光影迷离斑驳,可望而不可即,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平直的墙面有了它,便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
园林中的院墙和走廊、亭榭等建筑物的墙上往往设有洞门和空窗这些洞门和空窗不但是游人的出入口与采光通风之用,更是作为游人游览中取景的画框门洞和空窗后面设有假山叠石、花卉植物等小品景观如留园鹤所,墙上设置了一个个门洞与空窗,它们使空间相互穿插渗透,人们通过门洞就可看到院中美景,透过一重一重的空窗看到一连串的空间,增加了风景深度,丰富了空间层次,充分展现了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相连,给人优美深邃之感(如图23、24)图19—图22 各种门洞花窗图 12 图23—图24 留园鹤所的空间艺术图 12 3.3 总结园林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关系处理所形成的苏州园林设计中给人的空间之感是人对景的探索,心与景的交流这种造园境界在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体现地淋漓精致 结束语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经典的古典园林,在布局、构景、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通过这次游览调查,我对园林设计建造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苏州园林的造园意境值得揣摩与鉴赏,其的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值得今后我在设计景观中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