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自治实践

L.****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44KB
约5页
文档ID:615326910
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自治实践_第1页
1/5

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自治实践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自治,是群众依据法律法规,自主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参与公共决策、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治理形式,也是实现基层民主、激发治理活力的核心路径群众自治并非简单的 “自我管理”,而是需要依托多元载体、完善机制,让群众从 “被动接受治理” 转向 “主动参与治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的事自己办” 的治理格局不同地区的群众自治实践,虽形式各异,但都围绕 “凝聚群众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鲜活的群众智慧与内生动力​搭建多元化自治载体,是群众参与自治的基础前提,能为不同需求、不同群体的群众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在城市社区,“居民议事会” 是常见的自治载体,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展开讨论,如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的确定、公共设施的使用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等议事会成员由居民自愿报名或推荐产生,涵盖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居民,确保意见的广泛性与代表性例如,某社区在推进加装电梯工作时,通过居民议事会组织业主反复协商,明确加装费用分摊比例、施工时间安排、后期维护责任等关键问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顺利完成多个单元的电梯加装在农村地区,“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厅” 是主要自治载体,村民可通过这些平台讨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环境整治、惠农政策落实等事务,如某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投票决定村集体闲置土地的用途,最终确定建设农产品加工车间,带动村民增收。

除线下载体外,线上自治平台也逐渐普及,如社区群、村级公众号等,群众可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基层组织及时回应并组织讨论,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了参与便捷性​创新群众参与机制,能有效激发群众自治积极性,避免自治载体 “形同虚设”积分制” 是许多地区采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将群众参与自治活动的行为量化为积分,如参与议事讨论、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服务优惠券或荣誉表彰例如,某社区设立 “自治积分超市”,居民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获得 2 分,参与邻里矛盾调解获得 5 分,积分可兑换米、油、洗衣液等物品,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热情,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率从不足 20% 提升至 60%认领制” 也是常见的参与机制,将社区公共事务或服务项目分解为具体 “任务”,由群众自愿认领负责,如 “楼道长” 认领本楼道的卫生监督与邻里沟通,“文化志愿者” 认领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矛盾调解员” 认领辖区内小纠纷的调解某农村地区推行 “村庄事务认领制”,村民自愿认领村口环境维护、老年食堂运营、留守儿童课后等项目,不仅解决了村级组织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让群众在认领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与归属感。

此外,“评议制” 能让群众参与对基层组织工作的监督与评价,如定期组织群众对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工作成效、服务质量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基层组织考核挂钩,确保自治方向符合群众需求​群众自治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群众自主协商、自我调解,能有效减少矛盾升级,维护基层和谐邻里调解队” 是群众自治调解的重要形式,由社区或村里有威望、善沟通、懂法律的居民组成,针对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小事争执等开展调解调解队成员熟悉当地情况与群众性格,能采用更贴近群众的语言与方式沟通,更容易获得双方信任,达成和解例如,某社区的邻里调解队由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组成,面对居民因装修噪音引发的矛盾,调解队上门倾听双方诉求,提出 “错峰施工 + 噪音补偿” 的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双方和解,避免矛盾激化在农村地区,“乡贤调解” 也是群众自治调解的重要补充,乡贤凭借自身品德、声望与经验,参与村级矛盾调解,尤其是涉及宗族关系、历史遗留问题的纠纷,乡贤的参与能有效化解分歧某村因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纠纷,多方协调无果后,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乡贤介入,乡贤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结合村规民约,最终说服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群众自治调解的优势在于 “接地气”,能将矛盾化解在熟人社会环境中,既解决问题,又不破坏邻里关系,比单纯的行政调解或司法调解更具灵活性与人情味。

​群众自治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群众自主组织、自我服务,能弥补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短板,提升服务精准度社区志愿服务队” 是公共服务自治的主要力量,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与社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如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送餐、健康监测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心理疏导服务,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代购、代办服务某社区的 “银发志愿服务队” 由退休医护人员组成,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上门为失能老人更换导尿管、测量血压,解决了老年人 “看病难、体检难” 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互助养老”“互助农耕” 是常见的自治服务形式,村民之间相互帮助,如年轻村民帮助年老村民耕种、收割,年老村民帮助年轻村民照看孩子,形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互助氛围某农村地区因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留守老人生活不便,村民自发组织 “互助养老点”,老人们集中在村活动室吃饭、娱乐,年轻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既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又缓解了孤独感群众自治服务的特点在于 “精准对接需求”,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生活在同一社区或村庄,能及时发现需求、快速响应,服务内容也更贴合群众实际需要,避免了公共服务 “一刀切” 的问题。

​群众自治在基层环境治理中展现出强大活力,通过群众自主监督、自觉行动,能推动环境改善,形成长效维护机制环境监督小组” 是群众参与环境自治的重要形式,由居民或村民自愿组成,负责监督辖区内环境卫生、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基层组织反馈,或直接劝导整改例如,某社区的环境监督小组每天巡查社区,对乱扔垃圾、乱堆杂物的行为进行劝导,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社区环境满意度从 55% 提升至 85%在农村地区,“村庄环境自治公约” 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村民通过议事会共同制定公约,明确环境卫生标准、责任分工与奖惩措施,如规定 “房前屋后无杂物、垃圾入桶、家禽圈养”,违反公约者需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某村通过制定环境自治公约,组织村民定期开展 “村庄清洁日” 活动,村民自主清理村内沟渠、清扫道路、种植绿植,村庄环境从 “脏乱差” 变为 “整洁美”,且通过公约约束与群众监督,环境整治成果得到长期维护群众自治环境治理的优势在于 “全员参与”,让每个群众都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与监督者,比单纯依靠基层组织强制推动更具可持续性​群众自治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能激发群众创造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文化自治组织” 是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如社区的 “广场舞队”“书法绘画社”“戏曲爱好者协会”,农村的 “民间文艺队”“非遗传承小组” 等,这些组织由群众自发成立、自主管理,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例如,某社区的书法绘画社由居民中的书法爱好者组成,定期举办书画展览、书法培训,春节前为居民免费书写春联,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某农村地区的民间文艺队由村民自发组建,编排反映农村生活的小品、戏曲,在村里节日或农闲时表演,既传承了民间文化,又活跃了乡村氛围文化议事会” 能让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决策,共同确定文化活动主题、形式与资源投入,如某社区通过文化议事会讨论,决定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为 “文化活动室”,配置图书、乐器、健身器材,由群众自主管理使用,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群众自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 “贴近群众需求”,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由群众自主选择,更能反映群众文化喜好,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独特的基层文化风貌​群众自治实践中需注重与基层组织的协同配合,形成 “群众自治 + 基层组织引导” 的良性互动,避免自治走向 “无序” 或 “低效”基层组织的作用在于为群众自治提供指导、支持与保障,如帮助群众搭建自治载体、完善自治机制,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与培训支持,协调解决自治中遇到的跨部门问题或复杂矛盾,而非直接干预自治过程。

例如,某社区在居民议事会讨论老旧小区改造时,社区居委会提供改造政策解读、资金申请指导,协助联系施工单位,但改造方案的确定、费用分摊等核心问题仍由居民自主讨论决定,既确保了自治的自主性,又保障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群众自治也需接受基层组织的依法指导与监督,确保自治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不侵犯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例如,村民在通过自治决定村级事务时,村委会需提醒村民遵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决策程序合法、内容合规这种协同配合能让群众自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开展,既发挥群众的自主性,又借助基层组织的资源与能力,提升自治成效​不同地区的群众自治实践虽面临的条件与问题不同,但都证明了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力量在实践中,需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的自治形式,不搞 “一刀切”;需注重培育群众的自治意识与能力,通过培训、实践锻炼,让群众掌握议事协商、矛盾调解、服务组织的方法;需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群众自治有载体、有机制、有保障,避免 “一阵风” 式的自治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与受益者,才能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构建起 “共建共治共享” 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基层治理更具温度、更富活力、更可持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