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治理中的公共服务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直接关系群众日常生活质量,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并非简单增加服务供给,而是需围绕 “群众需求” 这一核心,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供给模式、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体验,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 问题,让公共服务更具针对性、可及性与温度不同地区的基层公共服务实践,虽面临的资源条件与群众需求存在差异,但都需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从群众实际感受出发,推动公共服务从 “有” 向 “优” 转变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是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前提,避免 “盲目供给” 导致资源浪费与群众不满基层组织需建立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群体的服务诉求,而非仅凭经验或上级指令提供服务在调研方式上,可采用入户走访,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尤其是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了解其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可开设线上需求反馈平台,如社区群、村级公众号,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如 “希望增加社区养老食堂的就餐品类”“建议延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时间”;可定期召开需求座谈会,邀请不同年龄、职业、身份的群众代表参会,围绕公共服务的短板与改进方向展开讨论,如针对课后托管服务,听取家长对托管时间、内容的意见。
需求调研后,需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形成 “需求清单”,如将老年人需求分为 “基础养老服务”(助餐、助浴、助医)与 “精神需求”(文化活动、心理疏导),将儿童需求分为 “教育” 与 “安全看护”,确保服务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例如,某社区通过调研发现,辖区内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 “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 的问题,随即开设 “四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为孩子提供课后与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能打破传统服务的局限,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面,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政府 + 社会组织” 协同供给是常见的创新模式,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与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具体服务,弥补政府在专业服务领域的短板例如,在养老服务领域,基层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养老社会组织,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料、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服务,政府则负责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评估服务成效;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联合心理咨询社会组织,在社区设立心理服务站,为群众提供免费心理咨询与疏导,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产后妈妈、独居老人等群体,开展专项心理关爱活动互助式服务” 模式能充分调动群众自身力量,形成服务闭环,如在农村地区推行 “邻里互助养老”,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购买生活用品、陪同就医,基层组织为参与互助的老人提供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在城市社区开展 “技能互助” 活动,鼓励有专业技能的居民(如教师、医生、维修工)为邻居提供免费的教育、健康咨询、家电维修服务,既满足了群众需求,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菜单式服务” 模式让群众自主选择服务内容,提升服务的个性化,如社区根据 “需求清单” 制定 “服务菜单”,列出 “助餐服务”“健康体检”“法律咨询”“文化培训” 等可选项目,群众根据自身需求 “点单”,基层组织或社会组织 “接单” 提供服务,避免 “一刀切” 式的服务供给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能解决基层服务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形成服务合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资源整合方面,可将分散的服务场所整合为 “一站式” 服务中心,如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政务服务窗口集中设置在同一区域,打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群众无需往返多个地点,即可办理政务、享受医疗、参与文化活动,尤其方便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例如,某社区将原有的独立养老点与卫生服务站合并,设立 “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老年人在中心既能接受日常健康监测与基础医疗服务,也能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实现 “医养一站式” 服务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可建立 “公共服务人才库”,整合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专业技术人才(如医生、教师、律师)等力量,根据服务需求统一调配,如开展健康义诊活动时,从人才库中调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与退休医护志愿者,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时,调用律师志愿者与司法所工作人员,避免人力资源闲置或重复投入。
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不同部门、不同服务机构的数据壁垒,如将居民的健康数据、养老服务记录、教育需求信息整合到同一平台,服务提供者可快速获取群众的历史服务记录与需求偏好,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通过平台了解老年人的过往病史与用药情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建议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赋能,能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提升服务便捷性,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服务搭建线上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平台可整合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群众通过 APP 或小程序即可办理相关业务,如申请低保、预约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诊疗、报名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查询周边公共设施位置例如,某地区开发的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群众提交老年卡申请材料,平台自动审核后通知群众领取,无需群众多次跑腿;平台还为老年人提供 “一键呼叫” 功能,遇到紧急情况可直接联系社区服务人员或急救机构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 “数字弱势群体”,需同步完善线下服务保障,避免 “数字鸿沟” 导致服务遗漏,如在社区设立 “数字助老服务点”,安排志愿者协助老年人操作线上平台;保留部分线下服务窗口,如政务服务大厅仍设置人工窗口,为不会使用智能的群众提供服务;开发适老化版本的线上平台,简化界面、增大字体、支持语音操作,方便老年人使用。
数字化赋能还能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预见性,通过分析平台收集的服务数据,预测群众需求变化,提前调整服务供给,如通过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预约数据,发现季节性疾病高发前,提前增加相关科室的服务人员与药品储备;通过分析文化活动报名数据,了解群众偏好,调整活动类型与频率提升公共服务人员专业素养,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避免因服务人员能力不足导致服务效果打折扣基层组织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如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开展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应急处置等培训,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对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沟通等培训,确保服务专业规范;对政务服务人员,开展政策解读、沟通技巧、服务礼仪等培训,提升其服务效率与态度培训方式需多样化,可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可组织服务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可开展案例教学与实操演练,如针对老年人急救,组织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实操训练,确保培训内容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建立服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服务完成质量、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晋升机会挂钩,激励服务人员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意识。
例如,某社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考核中,群众满意度占比达 50%,服务人员为获得更高评价,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改进服务态度,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同时,需关注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畅通职业晋升通道,避免因人员流失影响服务连续性完善公共服务监督与反馈机制,能及时发现服务中的问题,推动服务持续改进,确保服务质量不滑坡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包括群众监督、第三方监督与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可通过线上评价、意见箱、投诉等方式,让群众随时对服务质量进行反馈,如群众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后,可通过线上平台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诊疗效果进行评价;第三方监督引入专业机构,定期对公共服务进行评估,如委托社会组织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服务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形成客观评估报告;内部监督由基层组织成立监督小组,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监督服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与服务流程,如检查社区养老食堂的卫生状况、食材质量、菜品搭配是否符合标准对监督与反馈中发现的问题,需建立 “问题整改 — 跟踪 — 复查” 机制,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间节点,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如群众反映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不全”,基层组织需及时与药品供应商沟通,补充短缺药品,并在整改后回访群众,确认问题是否解决。
同时,需将监督结果与服务改进挂钩,如根据群众反馈的 “服务态度差” 问题,组织服务人员开展服务礼仪培训;根据第三方评估发现的 “服务流程繁琐” 问题,优化服务环节,减少群众等待时间关注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保障,是提升服务公平性的重要体现,避免因群体差异导致服务覆盖不均针对老年人,需强化基础养老服务与健康保障,如开设社区养老食堂提供助餐服务,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上门助浴、助洁、助医服务,定期组织老年人健康体检与慢性病管理讲座;针对残疾人,需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如在社区道路、公共建筑设置无障碍坡道、盲道、扶手,为残疾人家庭提供无障碍改造(如安装扶手、改造卫生间),提供康复训练与就业帮扶服务;针对留守儿童,需加强教育与安全看护,如开设课后托管班、假期兴趣班,组织志愿者担任 “代理家长”,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关注其心理健康;针对低收入家庭,需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提升收入水平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需注重 “个性化” 与 “人性化”,如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 “上门办” 服务,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手语翻译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定制化的心理疏导,确保特殊群体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
基层公共服务提升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根据群众需求变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与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已从 “基础保障” 转向 “品质提升”,如对养老服务,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追求精神文化丰富与健康管理专业;对教育服务,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关注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化基层组织需敏锐捕捉这些变化,主动升级服务,如在养老服务中增加老年大学课程、文化旅游活动,在教育服务中引入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课程同时,需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服务模式,如学习其他地区的 “医养结合”“托育一体化” 服务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服务路径只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与优化,才能让基层公共服务持续贴合群众期待,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