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谜题皮亚杰怎么解谜题一:小学生为什么喜欢告状,无休止地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架?(A)有一个叫作约翰的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间里,被叫出来吃饭,他走进了餐室但是, 在餐室的门后,有一只椅子,椅而上放着一个盛有十五只杯子的盘子约翰不知道门后有这 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板碰到了盘子,十五只杯子乒琳乓琅地跌落在地,全都摔破了B)以前,有一个小孩,名字叫作亨利有一天,在他母亲外出的时候,他想要从食橱 里拿些果酱他爬到椅子上,伸出手臂但是,果酱放得太高,他够不着一点也拿不到 就在他设法去拿果酱的时候,他碰翻了一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摔破了皮亚杰:《儿童 的道德判断》)关键词:意外、笨拙、自我中心这是皮亚杰设计的配对故事,请儿童判定哪一件更糟,以揭示他们关于笨拙和意外的观 念与信念小于七八岁的儿童,一般会认为约翰比亨利更坏,因为他打破了十五只杯子,而 亨利只打破一只类似的实验都揭示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判断是以行为的具体的或数量方 面的结果为依据,还不存在对意向的正确评价,动机没有被考虑到皮亚杰发现,大约在七八岁时,随着意向性观念的建构,思维的自我中心化程度减弱, 儿童才开始能够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开始把动机和意向看得与行为的结果同样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向(动机)比起某一特定的行为的后果,有了愈来愈重要的意义所以,幼儿怩、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难以把其他儿童的意外行为当作“意外”来看待 例如,某个小孩也许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小孩,被撞到的这个小孩通常会把这一行为看作故 意的、必须加以惩罚的行为,虽然他自己也会因为同样的行为受到同伴攻击时,感觉很委屈 同样,不小心撞掉了文具盒,作业本被拉破,站队时踩了邻队的脚,把粉笔盒打翻,这些意 外的笨拙的行为,都会引发班级里无休止的口角和打架「这是因为年幼的儿童不具备正确评 价其他儿童的动作或理解他们的意见的能力(自我中心化)他们坚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信条和这一信条在所有场合的适用性」皮亚杰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儿童建构起意向性这个观念之前,单靠说理是不能够劝阻儿 童放弃报复行动的他们对意向性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常会为了同学不经意的过失跑到办公室来告状,如果老师试图解释,往往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有的还会愤愤不平,认为老师不公正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在皮亚杰看来,自我中心化的解除,主要是通过与同伴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即每一个儿 童都必须通过与他人积极的交往,才能关注到动作背后的意向。
在这个过程中,伙伴们起着 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儿童被迫去寻找自己的思想的验证他说:“验证的需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这肯定是自己的思想接触到他人的思想所造成的震动, 这种震动产生了怀疑和求证的愿望……成功地了解他人的思想和传达自己的思想的社会性 需要,是以验证自己思想的需要为基础的而验证又是争论的结果……因此争论是验证的基 石皮亚杰:《儿童的判断和推理》)所以,这个时候,解释便不如倾听,让孩子在倾诉中,实现对这种行为的谴责:阻止便 不如让孩子们去争论,在争论中,孩子们便学会了交谈与倾听,学会了理解他人的观点,验 证自己的看法,慢慢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当然,如果孩子们动起手来,这个还真要通过惩 罚来使他们停下手来谜题二:孩子,为什么要说谎?“为什么我们不能说谎? ”赞布(六岁):“因为上帝会惩罚说谎的行为如果上帝不会惩罚这种行为呢? ”“那我 们就可以说谎格尔(九岁):“因为我们会受惩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说了谎,说谎也是不对的吗? ” “是的,但错误较轻……”“为什么? ”“因为它仍然是谎话最初,说谎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是惩罚的对象假如不会受到惩罚,这种行为就 可以容许后来,儿童认识到,说谎本身就是错误的,即使没有受到惩罚也是如此。
最后, 儿童又进一步认识到,说谎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在于,它与相互信任和友爱相对立这样,儿 童关于说谎的意识就逐渐内化了,并且可以假定,这种内化是在合作的影响下实现的皮亚 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大多数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中期以前,无法理解成人关于谎言的观念即使他们想要理 解,也无法做出类似于成人的关于谎言的判断在儿童能够理解不准说谎这道命令的社会价 值之前很久(由于缺乏充分的社会化而无法理解),有时是在他能够把存心欺骗同曲解真实 (这是由象征性游戏或单纯的愿望引起的)区别开来之前,就被告诫不许说谎了结果,讲 实话是外在于主体人格的,并且引起了道德上的现实主义和客观的责任因此,谎话的严重 性并不取决于它达到欺骗的意图的程度,而取决于它在实际上背离客观真实的程度皮亚杰、 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关键词:动机、合作、惩罚儿童与说谎,是皮亚杰一个关于儿童社会性和道德的有趣课题以上是皮亚杰观察到的 儿童对说谎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实验中七岁左右的儿童,把惩罚作为确定谎话能否被允 许的标准尽管,九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把规则(不能说谎)看成是应该遵守和独立于 惩罚之外的东西了但是,为什么不说谎的答案还是没有离开惩罚。
所以,如果可以不受惩 罚,说谎可能就被他们容许了所以,我们不需要为孩子的说谎而惊慌 皮亚杰研究发现,当儿童进入十至十二岁左 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时,当意向成为评价说谎的主要标准,用意不在于欺骗的不 真实的话,不会被断定为谎言,这时对说谎的正确概念开始形成了这时,儿童已认识到不 说谎话对于社会合作是必要的儿童开始反对撒谎,说谎成为某种本身有错的行为,即使不 会受惩罚也是如此,因为真诚对于合作是必要的禁止的道德开始向合作的道德过渡那么,面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我们要考虑的是:1.孩子是否知道这是说谎?2.孩子是否为了回避处罚而说谎?无论答案是什么,这都与我们教育者(教师、家长)有关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要慎用惩罚,万不可在犯错与惩罚间给儿童形成一个固定的 图式;而对无意欺骗的说谎,我们要保持一份宽容;而对孩子勇敢地坦承过错,我们要为他 们的勇气与真诚鼓掌;而对孩子刻意的说谎行为,不妨通过同伴互动的自然后果,让他们意 识到,说谎是有悖于彼此的信赖和感情的……这样,他们就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 高,将不能说谎、诚信待人的意向真正内化于心了谜题三: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小男孩正在自己的房间里玩,他妈妈要他出去买点面包做晚餐,……晚饭的时间到了, 餐桌上没有面包。
这个孩子的父亲……考虑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不许这孩子去商品展览 会……,第二种是不让他吃面包(昨天还剩了一点)……,第三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 人之身二父亲对孩子说:“你不愿意帮助你妈妈,我并不打算惩罚你,但是,下次你若要求 我替你做事情,我也不会去做这样你就会懂得人们如果不愿意互相帮助,那是多么的令人 讨厌……这三种惩罚哪一种最公正呢?安格(六岁):“不给他玩具J“为什么? 他不乖这是三种惩罚中最好的吗? ”“是 的“因为他非常喜欢自己的玩具“这是最公正的吗? ”“是的巴姆(九岁):“最后一种(惩罚)是最好的,因为这孩子不愿意帮助别人,所以他妈妈 也不帮助他“另外两种惩罚哪一种更公正? ”“一点面包也不给他这样,他晚餐就没有东 西可吃,因为他不帮助他的妈妈 “第一种呢? ”“这是他最不应得的一种惩罚,他对此不在 乎他还可以玩玩具,也会有面包吃努斯(十一岁):“我会给他一巴掌你以为哪一种是最公正的? ”“不给他任何帮助.” “你认为这比给他一巴掌更公正吗? ”“是的为什么? ”他犹豫地说:”……因为这是对他 做他所做过的同样的事情另外两种哪一种更公道呢? ”“不让他吃而包为什么? ”“因 为他不去买。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关键词:惩罚、抵罪、相关性、公正皮亚杰要求六至十二岁之间的儿童判断故事中哪一种惩罚最公正,并给出判断的理由, 皮亚杰把儿童的反应分成主张相关性惩罚最公正和主张抵过性惩罚最公正这两类,以此来确 定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前者或后者选择的频率我们看到,年幼的儿童非常支持“抵过性惩罚”,尽管这“是一种倾向严历的,任意的惩 罚,它是父母或有权威的成人因儿童违反规则而施予他们的”,尽管这个惩罚与过错无关,但 孩子们仍然认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最公正的,最有效的,也是理所当然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支持“相关性惩罚”(“无须通过那种使人痛苦的惩罚来使儿童遵守 规则,只需简单地使违反规则者意识到违反规则也就破坏了社会关系,破坏了合作的基本社 会协定就行了”)的比例上升了八岁时,孩子们开始考虑相关性,尤其是十一岁以后的孩子, 更赞同惩罚与被违反的规则的内容相关,认为相关性惩罚(对症下药和帮助儿童认识他的行 为的社会后果)比基于抵过的惩罚更“公正”如果一个学生没有整理教室,却被罚抄作业, 他肯定会不服气,而一个不做作业的学生,却被罚做清洁,他也会认为这不公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孩子们对于公正、尊敬、自我中心的图式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在我们迄今所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在赞同儿童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关系的同时,对 成人的尊敬,或者至少是尊敬的某种方式减弱了……在惩罚这个方面,单方面的尊敬的作 用(自我中心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惩罚观念中所留存下来的是这样的看法:人 们不一定要以承受相应的痛苦的方式来补偿其过错,但我们应当采取与过错本身相适应的措 施,使犯过者认识到自己是如何破坏了合作所需尽的义务的……”“相关性原则(the idea of reciprocity)亦可译作'互反性观念'.起初常常被当作 一种合理的报复或回报的法则……当儿童认识到互惠只存在于友善的行为之中时,这种观念 向谅解和理解的道德的过渡就开始了……相关性法则这种形式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积极的义务 因此,一旦儿童承认了在公正范围内相关性惩罚的原则,就常常会认为任何惩罚性成分,都 是不必要的,即便对于‘故意’的行为也是如此首要的事情是使犯过者认识到,只要其行 为违反了合作的规则就是错误的"(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所以,科学的惩罚方式才有助于帮助儿童指明他们行为的后果,能够更好地“说服和防 I匕而不是为惩罚的惩罚这种惩罚与其说是由权威和强制来支配的,不如说是以公正和平 等的原则为指导的”。
谜题四:谁应该为事件负责?“广义地说,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客观责任逐渐消失而让位于主观责任年幼儿童倾向于忽略意图而仅仅考虑行为的实际后果相反年长儿童却相当注意动机.” “在这方面最有趣的是……他知道成人往往只注意行为的后果……我们能够确定,在儿童道 德判断的演变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过程一方面有成人或年长儿童的约束,这种约束远不 能消除自我中心的思想或自我中心的行为,而是很容易地与后者结合起来,并导致纯粹外在 的和实在论的规则观念,然而这种观念对规则的实践并不发生有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存在 着协作,在我们看来,这种协作既能消除自我中心的实践,又能消除强制的神秘态度,而且 导致对规则成功的应用和规则含义比较广泛和内在的理解J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关键词:惩罚、公正、责任、合作我们常常会遇到几个学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纠纷,当几个人的行为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时, 究竟应怎么找到责任人?什么样的责任划分才是最公正的?孩子们是互相推诿不负责吗?其 他的孩子是故意包庇,唯亲而论吗?皮亚杰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正如前而的惩罚一样,这都 关系着公正,而在皮亚杰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公正概念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主要的时期:第一时期(七或八岁前):公正就是对成人权威的服从。
只要成人说它是对的,儿童就认 为它是‘公正的"‘在这里,公正或不公正的观念同服从或不服从的观念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第二时期(八至十一岁):公正就是“法律”而前人人平等同样的“错失”每个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