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教材统编版登泰山记完美版课件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73MB
约38页
文档ID:336860075

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解 题泰山简介: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泰山视频五岳“五岳之首五岳之首”“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世界人类文明遗产”泰山:泰山:日出美景图十八盘十八盘南天门南天门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作者简介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1、思考全文写作思路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壮丽的图画?3、你认为画面中最精彩的是哪一幅?1、解释下列词语阳:阳谷:当:山的南面 山南面谷中的水在研读第一段文化常识:关于“阴”和“阳”口诀: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尝试说出这些地名的由来:衡阳 湘阴 淮阴 汉阴 淮阴(淮河之南)汉阴(汉江之南)衡阳(南岳衡山之南)湘阴(湘江之南)2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用由“面面”到到“线线”再到再到“点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水的分流,这是“面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长城),这是“线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点”。

这个这个“点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思考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乘:限:磴:循:崖限:几: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界限,这里指城墙石级顺着 像门坎一样的山崖几乎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负:烛:居:背照停着研读第二段苍山负雪苍山负雪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辛巳四月二十七日 江泽民日照城郭日照城郭京师京师泰安泰安南麓南麓中谷中谷中岭中岭(天门天门)西谷西谷山巅山巅乘、历、穿、越乘、历、穿、越由由循循越越复循复循遂至遂至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2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由南麓由南麓入中谷入中谷道少半道少半越中岭越中岭循西谷循西谷至山巅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登山路线:登山路线:思考思考3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作者用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俯视“半山居雾半山居雾若带然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森严的美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负”“烛烛”两个动词,把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

烛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1、解释下列词语晦:五鼓:极天:采:绛皓驳:偻: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五更 天边同“彩”大红、白、杂色驼背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研读第三段有关的古文化知识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朔、晦、望与既望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七点起更,晚晚上上7 7时至时至9 9时为一更,时为一更,9 9时至时至1111时为二更,时为二更,1111时至时至1 1时为时为三更(即三更(即“子时子时”),午夜),午夜1 1时至时至3 3时为四更,后半夜时为四更,后半夜3 3时至时至5 5时为五更,时为五更,“五鼓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相当于五点钟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蒲数十列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而皆若偻回观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色彩点染色彩点染绚丽壮美绚丽壮美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思考思考日出前日出前日正出日出后日出后1、解释下列词语行宫:漫:失: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磨灭缺失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研读第四段2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思考思考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好处: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1、解释下列词语圜:罅:同“圆”裂缝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研读第五、六段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思考思考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

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作者游泰山后的总体印象:作者游泰山后的总体印象:1.泰山苍劲峻峭2.泰山之冬的静美第六自然段:交代记游人,游记的常用格式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全文的结构全文的结构主旨主旨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我们对泰山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 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 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问 题 探 究(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