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永定河金门闸历史简介说起琉璃河地区的历史,让人不会不想起流经域内的另一条水系永定河永定河为海河流域北系最大河流主要有两大流源:一是发源于山西省五宁县神头泉的桑干河;一是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两条河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永定河又称卢河、浑河、无定河,东南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河北涿州、固安、永清、霸州等地,达天津入海其中自卢沟桥以下3 公里右岸临房山境,经长阳、葫芦垡、窑上,在金门闸上约1.7 公里处出境,入河北省涿州市境内流长29 公里,流域面积26.75 平方公里由于永定河上游支流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中下游严重淤积,加之上游水流湍急,来势汹涌,自古以来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地区造成严重灾难为了抵御永定河洪水灾难,从辽代开始就曾在永定河上筑堤防洪,北宋霸州知州杨应洵曾于霸州疏浚河道,构筑堤防金代以后,北京被确立为历朝都城,永定河流经北京近郊,直接威胁着北京的安全,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曾对永定河进行治理因此,便有了永定河上的重要水利工程金门闸金门闸位于现在的房山区琉璃河镇窑上村南、韩营村北清朝时期,称右岸为南岸,堤防编号为南二工十四号段金门闸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 ,原址在任营村南、窑上村北2 的永定河右岸堤段,清代堤防编号为二工八号段。
此地原为老君堂村地界,对岸与今大兴区北章客隔河相望而现在的金门闸遗址,是该闸创建三十七年后的乾隆三年(1738)移建到这里的金门闸之创建金门闸的创建与康熙时期的永定河治河方略密切相关清初,永定河称“浑河”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 ,动工修筑石景山以南至卢沟桥决口堤岸,这是清代永定河治理的开端而大规模的永定河治理工程,则始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工部尚书萨穆哈、顺天府尹熊一潇奉命修治上游石景山至卢沟桥一线堤防康熙三十一年(1692)四五月间,康熙帝命直隶巡抚郭世隆疏浚永清东永定河故道54里,使其下口畅通无阻,顺流归淀又筑固安至永清之北永定河故堤 72 里, 从而揭开了清代大规模永定河治理的序幕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康熙帝采取 “疏筑兼施” 的策略,命直隶巡抚于成龙对上游起自卢沟桥南良乡县老君堂村(今窑上村与韩营村之间)下游至永清县朱家庄(今河北省永清县小朱庄)长达145 里的永定河段进行全面统筹治理疏浚全程河道, 筑起两岸百丽堤防 还于老君堂旧河口建竹络坝,使水并流东注 这一年, 康熙皇帝给 “浑河”赐名为永定河康熙三十八年(1699) ,永定河下口的郎城河淤平,郭家务以下河道则淤高六七尺,以至上游河水壅塞,灾害四起。
康熙帝于是年十月、 翌年(1700) 二月两次考察永定河情况时,3 亲临良乡老君堂旧河口处巡阅竹络坝,意识到永定河水患皆由沙淤所致 于是,提出在旧河口处引养牛河清水入永定河,以清水攻永定河沙的构想从此把治沙列为治河重点康熙帝亲授方略,命直隶巡抚李光地于郭家务以下旧河右岸借低洼地势另挑新河以旧河南北堤及淤高河身为北堤,另筑南堤这样,北岸朱家庄以下筑新堤15 里,南岸郭家务以下筑新堤 10 里北岸自张庙场至柳岔口堤尾,堤防总长165里南岸自高店沙堤至柳岔口堤尾,堤防总长百六十七里康熙四十年( 1701)三月,自老君堂东南将莽牛河堵塞,在莽牛河与永定河之间,斜向竹络坝北挑引河一道,长5 里,名小清河,将莽牛河清水逼入永定河,以实施康熙帝借清刷浑的既定方略,为控制水流,在竹络坝北的小清河入口处的永定河堤岸之间建草坝一座,口门宽2 丈,名金门闸该闸于四月八日竣工,开闸放水,引入永定河金门闸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及其配套工程小清河,却是康熙时期永定河清淤排沙的关键水利工程,也是当年永定河防治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四十六年(1707) ,齐苏勒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使永定河水大时则闭,防浑水倒漾,水小时则开,引莽牛河清水入永定河攻沙。
改建后的金门闸金门宽2 丈,入深 1 丈2 尺,两金刚墙高8 尺,南北护以埽坝, 各长 5 丈,宽 1 丈,高 6 尺闸河旁还设有一只镇河铁狗此段堤防,就是人们后来常说的铁狗堤4 雍正二年( 1724) ,修缮金门闸在金门闸旧埽下增新埽二道, 闸东增筑鸡嘴坝一道,围长 21 丈,尾宽 6 丈 5 尺,鸡嘴坝东护崖,下近水埽二道金门闸下溜接旧埽下,增下顺水埽二道,各长2 丈配合金门闸修缮,于闸侧筑新河堤190 丈,顶宽 2 丈,底宽 5 丈,高 6 尺至 1 丈不等修缮旧大堤一段,长450 丈,加高六七尺不等,顶宽2 丈,底宽 5丈这是金门闸创建好改建后的第一次修缮金门闸之移建康熙时期所采取的疏浚河道,修筑堤防,以水攻沙等治河方略,在当时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效,自康熙三十九年至雍正末年,经过30 年间的岁月,永定河基本上无大水患由于长时间的泥沙沉积,造成河道淤淀受阻,因此下游河段决口事件又时有发生例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圣口决口,四十八年( 1709) ,王虎庄决口,五十六年(1717) 、六十一年( 1722) ,贺尧营两次决口雍正四年(1726) ,泥沙淤积,断绝了永定河的去路。
到了乾隆初年,永定河淤势蔓延,石景山至卢沟桥河段,河底淤积,浮沙高筑,使得卢沟桥淤沙达 8 尺之高南岸头工以下河道(今房山区大宁村至下场村)、二工(今房山区佛满村至河北涿州市南蔡村)浮沙涌起,暴水骤至,四处泛滥,又给引水排沙工程和沿河两岸造成严重危害乾隆二年( 1737)六月,永定河伏汛,洪水暴涨,漫过卢沟桥面,越过堤岸,冲刷石景山土堤一处又漫过南岸金5 门闸铁狗堤8 处,北岸张客(今大兴区北张客)等22 处,全河漫水决堤达40 余处河水由宛平、 良乡、 涿州、 固安、永清、东安、武清等地弥漫而下,流归凤河南岸决堤被大水冲垮,小清河被泥沙淤平, 引水排沙工程被洪水彻底毁废北京及永定河沿岸流域的畿辅州县,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水患危害七八月份,乾隆皇帝先后派员前往沿岸勘察灾情,大学士鄂尔泰提出改导下口,在上游两岸筑建闸坝,开出引河,减水分流,再自下而上疏浚河道淤沙的主张,并借鉴康熙以清刷浑的排沙对策,建议将引河下游导入清河,以除沙淤鄂尔泰的主张随即被朝廷采纳乾隆三年(1738) ,在永定河右岸建良乡金门闸坝、永清郭家务闸坝金门闸以康熙三十七年( 1698)以前永定河通向莽牛河的旁支故道下接莽牛河为引河,郭家务坝以雍正四年(1726)以前郭家务以下的永定河故道为引河。
再建的金门闸从南二工八号南移至数里外的南二工十四号, 即现在的窑上村南、 韩营村北的金门闸乾隆三年( 1738)所建的金门闸改为减水石坝,金门宽56 丈,进深 5 丈,石迎水簸箕内宽56 丈,外宽 61 丈 4 尺,进深 2 丈,石出水簸箕内宽56 丈,外宽 67 丈 3 尺,进深 9丈南北筑有两个坝台,各宽12 丈,进深 85 丈,金墙高8尺灰迎水簸箕75 丈,外宽 85 丈,进深 5 丈,灰出水簸箕内宽 75 丈,外宽 85 丈,进深 15 丈南北迎水雁翅各长30丈,北出水雁翅长30 丈,南出水雁翅长60 丈这座金门闸与原来的南二工八号康熙年间的金门闸的功能完全不同原6 来的金门闸是引水闸,用于节制小清河所引莽牛河排沙清水进永定河而再建的金门闸是排水闸,用于永定河上游的分洪减水,其名称仍袭用康熙时金门闸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