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法医学-第九章-中毒课件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8KB
约73页
文档ID:328325522
法医学-第九章-中毒课件_第1页
1/73

第九章 中毒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中毒的概念一、中毒的概念中毒中毒(poisoning):是由毒物的作用导致机体的组是由毒物的作用导致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织器官发生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而出现的疾病状态中毒死中毒死由中毒致死称为中毒死由中毒致死称为中毒死毒物(毒物(poison)指的是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在一指的是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的化学定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一种物质有毒无毒是相对而毒物的概念是相对的,一种物质有毒无毒是相对而言言二、毒物的分类二、毒物的分类法医学鉴定需要法医学鉴定需要按毒理分类按毒理分类法医毒物分析时法医毒物分析时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临床治疗时按毒物的用途,及来源分类临床治疗时按毒物的用途,及来源分类一)按毒物的(一)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分类1、挥发性毒物、挥发性毒物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毒物2、非挥发性毒物、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分离的毒采用有机溶济提取法分离的毒物,分酸性碱性,和两性毒物三类。

物,分酸性碱性,和两性毒物三类3、金属毒物、金属毒物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4、阴离子毒物、阴离子毒物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毒物5、其他毒物、其他毒物根据其化学性质需要采用特殊方法根据其化学性质需要采用特殊方法分离的毒物如:分离的毒物如:CO(二)按毒物的(二)按毒物的毒理作用毒理作用分类1、腐蚀毒、腐蚀毒对所接触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对所接触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如酸、碱等如酸、碱等2、实质毒、实质毒吸收后引起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吸收后引起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3、酶系毒、酶系毒抑制特殊酶系的毒物如有机磷抑制特殊酶系的毒物如有机磷4、血液毒、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5、神经毒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毒物引起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毒物三)(三)混合分类法混合分类法 1、腐蚀性毒物腐蚀性毒物2、毁坏性毒物毁坏性毒物3、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呼吸、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呼吸功能等4、农药5、鼠药、鼠药 磷化锌磷化锌 安妥等6、有毒植物有毒植物7、有毒动物,蛇毒有毒动物,蛇毒。

四)(四)临床分类法临床分类法1、工业性毒物、工业性毒物H2S硫化氢2、药物、药物 3、鼠药、鼠药 4、有毒动植物、有毒动植物 5、变质、变质食物三、中毒发生的条件三、中毒发生的条件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方能引起中毒毒物在一定条件下方能引起中毒一)毒物的量一)毒物的量毒物的剂量是引起中毒的重要条件之一毒物的剂量是引起中毒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量越大,作用越快一般说,量越大,作用越快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半数动物中毒死亡能引起半数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全数致死量全数致死量LD100指能引起全数动物中毒指能引起全数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死亡的剂量最小最小 致死量致死量MLD指能引起个别动物中毒指能引起个别动物中毒死亡的剂量死亡的剂量中毒量中毒量能引起机体中毒的毒物最小剂量(能引起机体中毒的毒物最小剂量(Toxic dose)称为中毒量称为中毒量致死量致死量能引起中毒者死亡的毒物最小剂量能引起中毒者死亡的毒物最小剂量(lethal dose)称为致死量称为致死量中毒血浓度中毒血浓度出现中毒时,血中毒物的浓度(出现中毒时,血中毒物的浓度(Toxic blood level)称为中毒血浓度称为中毒血浓度。

致死血浓度致死血浓度引起中毒者死亡后血中毒物浓度引起中毒者死亡后血中毒物浓度(lethal blood level)称为致死血浓度称为致死血浓度中毒血浓度中毒血浓度 值不是绝对的,而是波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值不是绝对的,而是波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致死血浓度致死血浓度(二)毒物的性状二)毒物的性状气态气态肺肺入血入血作用快液态液态肌肉肌肉入血入血作用次之作用次之固态固态胃胃入血入血作用速度再次之作用速度再次之但固态毒物又以毒物能否溶解于水或胃肠液而不同但固态毒物又以毒物能否溶解于水或胃肠液而不同以上都是相对的,仅以原态毒物性状为主以上都是相对的,仅以原态毒物性状为主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三)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心脏或血液内注射呼吸道吸收腹腔注射肌心脏或血液内注射呼吸道吸收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注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灌注若毒物能直接进入脑脊液作用极快若毒物能直接进入脑脊液作用极快四)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四)毒物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由于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强,称为协同后作用于机体,由于联合作用使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作用相加作用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 增毒作用增毒作用 相加作用相加作用指毒性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毒性的总和指毒性作用为各单项化学物毒性的总和增毒作用增毒作用指毒性作用超过各化学物毒性之和,故指毒性作用超过各化学物毒性之和,故有两种毒物都不足中毒量而混合投入时,却发生重度有两种毒物都不足中毒量而混合投入时,却发生重度中毒甚至死亡中毒甚至死亡拮抗作用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相反,一化学物质使另一化与协同作用相反,一化学物质使另一化学物质的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学物质的毒性减弱称为拮抗作用五)机体状态五)机体状态1、体重:中毒量与体重成正比体重:中毒量与体重成正比2、年龄:血脑屏障分泌、代谢、排泄年龄:血脑屏障分泌、代谢、排泄3、性别: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敏感性别:妇女在妊娠、哺乳、月经期敏感4、健康状态健康状态5、习惯性或成瘾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药机、习惯性或成瘾性,长期使用同样的毒物药机体对该毒(药)物可以习惯或成瘾,从而能耐受较一体对该毒(药)物可以习惯或成瘾,从而能耐受较一般人远为大的剂量而不发生中毒般人远为大的剂量而不发生中毒6、过敏性7、体内蓄积:反复使用某种分解慢的药物,可、体内蓄积:反复使用某种分解慢的药物,可在体内蓄积,发生像一次大量服用药物一样的急性中在体内蓄积,发生像一次大量服用药物一样的急性中毒症状。

毒症状六)其他:(六)其他:毒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毒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一)吸收和分布(一)吸收和分布1、吸收、吸收(1)经消化道吸收,是固态)经消化道吸收,是固态,液态最常见的吸收液态最常见的吸收途经,多半有潜伏期途经,多半有潜伏期2)经呼吸道吸收,是气体、挥发性毒物作)经呼吸道吸收,是气体、挥发性毒物作用快、迅速用快、迅速3)经皮肤和腔孔粘膜吸收,脂溶性毒物经皮肤和腔孔粘膜吸收,脂溶性毒物4)注射吸收注射吸收2、分布:、分布:根据毒物的性状不同可以根据毒物的性状不同可以 特异性的破坏不同特异性的破坏不同的组织及器官的组织及器官肝中肝中有机磷、巴比妥类,砷、汞有机磷、巴比妥类,砷、汞肾中肾中巴比妥类、敌鼠钠盐等巴比妥类、敌鼠钠盐等脑中脑中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镇静药物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镇静药物肺中肺中甲醇、氰化物甲醇、氰化物脂肪组织脂肪组织杀虫脒、有机氯杀虫脒、有机氯骨骼毛发骨骼毛发铅、钡、砷等铅、钡、砷等二)体内的转化、毒物吸收后,在器官组织的微环境(二)体内的转化、毒物吸收后,在器官组织的微环境内进行的化学变化过程称为内进行的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或体内代谢过程或体内代谢过程。

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的场所生物转化的场所肝脏肝脏 (1)氧化氧化(oxidation)是最常见和有效的一种解毒方是最常见和有效的一种解毒方式大多经微粒体酶氧化大多经微粒体酶氧化如酒精如酒精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H20+CO2 (2)还原还原(reducation)(3)水解水解(hydrolysis):水解后降低毒性水解后降低毒性 (4)结合结合(conjugation)在肝脏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的羧基、羟基、在肝脏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的羧基、羟基、胺基等分别结合成脂、醚、酰胺等化合物等等胺基等分别结合成脂、醚、酰胺等化合物等等三)毒物的排泄(三)毒物的排泄(excretion)它们从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的被动扩散或它们从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的被动扩散或主动分泌的方式被排除体外,肾是主要器官主动分泌的方式被排除体外,肾是主要器官肝、胆汁、肺肝、胆汁、肺第二节第二节 常见中毒常见中毒一、砷化物一、砷化物 砷(砷(arsenic)又称砒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 毒性大毒性大 剧毒剧毒 俗称砒霜俗称砒霜工业吸入砷化氢,可引起溶血工业吸入砷化氢,可引起溶血1、毒性作用:砷、毒性作用:砷粘膜吸收,皮肤吸收粘膜吸收,皮肤吸收沉积于近沉积于近端毛发,指甲,骨及甲状腺等,也沉积于肝和肾中。

端毛发,指甲,骨及甲状腺等,也沉积于肝和肾中亚砷酸离子与体内酶蛋白巯基(亚砷酸离子与体内酶蛋白巯基(SH)结合,使酶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失去活性,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三氧化二砷在体内变为砷酸三氧化二砷在体内变为砷酸尿,大便排出尿,大便排出服后服后28日内尿中可检出,可持续日内尿中可检出,可持续89日2、中毒症状:、中毒症状:急性砷中毒腹痛、腹泻、水样大便、有时带急性砷中毒腹痛、腹泻、水样大便、有时带血,似霍乱血,似霍乱量大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量大时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慢性砷中毒慢性砷中毒表现为周围神经炎症状表现为周围神经炎症状慢性胃肠炎,皮肤湿疹样变指甲可出现慢性胃肠炎,皮肤湿疹样变指甲可出现12mm宽的白色横纹等宽的白色横纹等3、致死量、致死量 口服中毒量口服中毒量0.005-0.05g致死量致死量0.1-0.2g1升空气中含砷化氢升空气中含砷化氢1mg,呼吸呼吸510分钟可致死分钟可致死4、尸体检查所见:、尸体检查所见:急性中毒死亡急性中毒死亡胃肠粘膜出血破坏明显胃肠粘膜出血破坏明显心、肝、肾实质器官变性心、肝、肾实质器官变性心内膜下出现点状或条纹状出血心内膜下出现点状或条纹状出血。

慢性中毒死亡慢性中毒死亡皮肤色素沉着,肝、心、肾皮肤色素沉着,肝、心、肾明显脂肪变性、周围神经炎胃肠充血或炎症明显脂肪变性、周围神经炎胃肠充血或炎症5、检材的收集:急性、检材的收集:急性胃内容物、肝、肾、尿胃内容物、肝、肾、尿等亚急性与慢性中毒亚急性与慢性中毒毛发、指甲、骨骼毛发、指甲、骨骼二、氰化物中毒二、氰化物中毒 氰化物(氰化物(cyanide)系一类剧毒化合物系一类剧毒化合物常用的有氰化钾、氰化钠、氰化钙常用的有氰化钾、氰化钠、氰化钙氢氰酸(氰酸)的液体在室温中易挥发为气体,极氢氰酸(氰酸)的液体在室温中易挥发为气体,极毒、具有苦杏仁气味毒、具有苦杏仁气味杏仁中含氰化物较多杏仁中含氰化物较多1、毒理作用、毒理作用 氰离子(氰离子(CN-)抑制抑制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最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最主要氰离子与机体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整个主要氰离子与机体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整个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无法继续进行,导致内呼吸停止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无法继续进行,导致内呼吸停止氰化物氰化物进入体内进入体内血浆运送血浆运送(血中浓度比肝、肾高血中浓度比肝、肾高出出310倍)倍)氰化物氰化物硫氰酸酶作用转变为硫氰酸酶作用转变为硫氰酸盐硫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