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戏曲史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我讲的内容就和京剧有关,借由京剧简单谈谈中国古代戏曲然后我想想讲些和京剧大师梅兰芳有关的事最后讲讲不为人知的辽剧 一 中国古代戏曲简史 1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二京剧翘楚梅兰芳小时候很不喜欢京剧,总觉得听着特费劲,一个字咿咿呀呀唱好久尤其弄不懂为什么一个大男人要办女人。
长大了才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最近在看梅兰芳的自传《移步不换形》很是佩服他的为人梅先生真称得上德艺双馨梅先生是个跨时代的伟大艺术家小时学戏十分刻苦他先天的嗓子不是太好曾有老师傅说是祖师爷不赏他这口饭吃 可梅兰芳就是不服输,拼命练戏他唱的是旦角,原来武工也是要学学武工极其辛苦,没有毅力是不能坚持的他起初唱的是旦角但是他善于创新亲自设计道具服装创造出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的花衫最终创立了在中国戏剧史上很有能力的梅派 梅先生戏好,人格更好日寇欺凌中国,梅先生就排新式戏《抗金兵》以是表明中国人抵抗外辱的决心八年抗战,他蓄发留胡,不为日本人唱戏八年不唱戏对于一个艺术家是何等的残酷!一个艺术家能有几个八年!可梅先生就是不肯为日本人唱靠买字画古董支撑家人和朋友幸亏梅先生学习过画画,原来他师承齐白石老先生,不仅戏唱得好,还画得一手好国画他还喜欢养牵牛花,溜鸽子养鸽子也是为了练眼神,锻炼身体梅先生看似文弱,实则很有胆量解放前夕在上海演出,黑帮敲诈不果,故意造成爆炸声当时他正在唱《天女散花》,一爆炸,台上十几个侍女全跑了只剩梅先生一个人站台上撑着,观众被吓得不轻,可看到梅先生仍然站在台上就放心了梅先生,以卓越的人格魅力屹立在在中国戏剧史上。
永远值得我们去景仰三提到东北的地方戏曲,很多人会说是二人转其实辽宁还有一种地方戏曲不为人知——辽剧 辽剧(原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2002年1月8日,根据剧种发展需要,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正式更名为辽剧辽剧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现在查了才知道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是曾用皮影戏唱腔演唱舞台人物古装戏《大朝阁》、《大花亭》、《一担苞米》、《姜云胜》、《月在别时圆》 我的家乡是盖州沿海的一个小渔村因为渔民比较信奉龙王,所以每年打海蜇之前都会在山上的龙王庙唱戏,以求龙王保佑渔船满载而归我小时后有幸经常看到辽剧,剧目一记不得了,只记得看的剧目有叫做辽剧的期间还有京剧等穿插其中还有很多不知道属于是什么剧种印象比较深的是《马前拨水》,《半把剪》小时候就是看着热闹,长大了才知道这些留下来的戏曲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中国人去继承和发扬 您的朋友 我自己的邮箱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器加载中...正在发送...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快捷回复给所有人...下一封未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