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清代书画艺术鉴赏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74MB
约121页
文档ID:49245791
清代书画艺术鉴赏_第1页
1/121

清代书画艺术• 清初四王王时敏,个性鲜明清四僧 扬州八怪文人画,郑燮金农和黄慎 明派徽派版画兴,清代蚀版芥子园 年画崛起三中心,天津杨柳青雅丽 苏州桃花坞写实,山东杨家埠质朴 明代末期和清初山水画• 浙派和吴派山水画持续到明末,已产生许 多流弊,使中国文人绘画渐趋衰败 •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上海地区涌现出三 支重视笔墨表现力和文化修养的文人山水 画派 • 云间派、松和华亭派,其中以董其昌 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清四王”• 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 王原祁和王翚 • 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 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 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 • “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地域划分,可分为两支 ,一支是太仓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称为 “娄东派”,一支是常熟的王石谷,称为“虞山 派 王时敏• 1、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字逊之,号烟客 、西庐老人等 ,江苏太仓人 ; • 2、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 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 ,也曾得到董其昌等 人的指点 • 3、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开创了山水画的“娄 东派” • 4、《雅宜山斋图》、《夏山图》、《溪山楼观图 》、《山水册页》等传世。

著《西田集》、《西 庐画跋》 《答菊图轴》• 清 王时敏《落木寒泉图轴》 • 清 王时敏《仿黄子久笔意》• 清 王时敏王时敏仙山楼阁图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王时敏74岁时的作品,系为友 人陈静孚之母方太君70寿辰而 作王时敏以元黄公望画法写 此图,画面上峰峦叠嶂,林木 葱郁,流泉曲绕,长松挺立 山谷中点缀着茅亭草舍,环境 清幽图中烟岚起伏,云雾环 山,增加了画面的高远感与深 远感,同时产生虚实对比,使 全图笼罩在朦胧飘逸的氛围之 中,宛若仙境 王原祁• 1、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 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 • 2、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 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 笔沉着 溪山幽居图 • 王原祁 • 2006-11-22中国嘉德 成交价: RMB:880000溪山草阁图• 成交价: 1344000 王原祁 仿高房山云山图 • 上海博物馆藏 • 此图云山取元人高克恭 法,横点皴染,并用焦 墨破醒, 富有厚重的感 觉构图以高远兼平远 ,得深远飘渺之意 王原祁 溪山林屋图 • 南京博物院藏 • 画面上方作者自 题:“子久画平淡 天真,凡破墨由淡 入浓,从此为趋向 之准,不以铅华取 工也。

识者鉴之 辛巳冬日麓台祁笔 仿梅道人秋山图轴 • 现藏苏州市博物馆 《江乡春晓图轴》• 藏苏州市博物馆 艺术成就• 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他的山水画 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 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 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 • 王原祁中年时期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 形成自己的特色,笔墨比较秀润,云山秀 水,用笔秀雅脱俗,没色清淡圆润 • 后又受到王鉴指教,至六十岁时作画,已 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 王鉴• 王鉴,字玄照,因入清后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 ,后改字圆照,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 •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 • 崇祯六年举人,后仕至广东廉州太守,故称“王廉 州” • 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 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丰富的家藏,为王鉴学 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摹古工 力很深 虞山十景图 • 苏州博物馆藏 仿子久浮岚暖翠图 • 上海博物馆藏 • 《浮岚暖翠图》为黄公 望传世名作,董其昌、 王时敏都曾临过,惜现 已不知去向此图结构 严谨 • 作者时年七十六岁 王鉴梦境图 • 故宫博物院藏 • 设色,纸本,墨笔,略 染赭色。

纵:162.8、横 :68厘米 • 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 描写的是王鉴避暑半塘 时白日所梦中的山水景 致 王翚 • 1、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 清晖老人等 • 2、江苏常熟人 • 3、师从王时敏、王鉴 • 4、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 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 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 • 5、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章 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 王翚虞山枫林图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纸本,设色,纵:146.2厘 米,横:61.7厘米 • 本幅自题:“戊申小春既望 ,伊人道长兄过虞山看枫 叶,枉驾荒斋,述胜游之 乐,临行并属余图其景, 因成此幅奉寄,时长至后 三日也虞山弟王翚 康熙南巡图3康熙南巡图9《康熙南巡图》10、11• 涉及南京 部分的画 面分布在 第十、十 一卷中, 累计长度 约30余米 康熙南巡图《吴山积雪图卷》 • RMB: 10,080,000 • 作于1705年,时年画家73岁 芳洲图轴 王翚• 常熟博物馆藏 王翚 秋树昏鸦图 • 故宫博物院藏 • 纸本,设色,纵 :118厘米,横: 73.7厘米 • 时年八十一岁 王翚 秋山萧寺图 • 王石谷仿王蒙秋山萧寺图作品尚不止一件 王翚艺术成就• 1、向传统学习,虽然受时代限制,不能脱 离盛行的临古风气,但他不像其他三王一 样独崇黄公望。

• 2、王翚的绘画创造在于融合 • 3、不但能临古,而且能写生 • 4、擅于画手卷没骨花卉画家恽寿平• 1、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 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 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 • 2、为清初六大画家之一,其中“四王”、吴 历是以山水画著称,而恽寿平独以花鸟画 名世 • 3、恽寿平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为了生 计,变卖书画也不向权贵低头 • 祖辈为明朝官吏,祖父能诗善画,明亡后,其父 不愿屈从朝廷,带子抗清,在一次战斗中,恽寿 平大哥战死,后二哥不知去向,父亲逃脱,恽寿 平被俘虏至清兵营,当时年仅13岁清兵总督陈 锦无子,其妻见其可爱,收为养子后养母带其 去西湖灵隐寺游玩,途中巧遇恽寿平父亲,父亲 先赶至寺庙与僧人密谋,待其进入寺院,僧人对 陈锦妻子说恽寿平与佛有缘,如不出家,就会早 死陈妻深信佛法,把恽寿平留在寺中,垂泪而 去,因此父子得以团聚师承• 4、其画作多写生,人称“写生正派”;更以 徐崇嗣为宗,兼取各家之长,极大的发展 了没骨画 《灵岩山图卷》恽寿平 古木寒烟图轴 • 上海博物馆藏 • 图绘山峦起伏,云雾弥漫 ,小溪从山涧涌出,汇入 江河坡岸丛树林立,翠 竹茂密。

恽寿平 花卉册(选二开) • 共计八开多为没骨画法,也有双勾法画庄重雍容的牡 丹花貌,果实累累的樱桃、花枝错落的秋海棠、霜后傲然 挺立的丛菊 等,都能形 神兼备,设 色明丽高雅 ,不同凡响 每叶均自 题五、七绝 一首,并有 清张英题诗 和跋 出水芙蓉图吴历• 吴历与“四王”、恽寿平并称“清初六大家” • 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 ,一生布衣,青少年时家境没落,以卖画 为生,中年时信奉天主教,50岁到澳门 ,入教修道,51岁成为天主教的司铎, 晚年生活清苦,病死上海 • 虽然他社会地位较低,但却不俯仰权势、 人品、画品都很高 艺术特色• 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 学生 • 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 润秀丽 • 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 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 • 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 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 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 吴历 寿许青屿山水图轴 • 上海博物馆藏 • 此图以青绿设色法 描绘了秀润清丽的 江南春色物象刻 画工细,体现了吴 历早期画风的特点 吴历 雨歇遥天图 • 上海博物馆藏 • 雨霁天晴,云雾初开, 崇山峻岭,茂林村居, 景色清朗隽秀。

笔致工 整,设色清雅 吴历 松壑鸣琴图轴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图为吴历中年之作 • 取法王蒙,景色郁茂,布 局深远,皴法细密,积墨 厚重,阴面多用重墨,受 光部分作“阳面皴”,增强 了山石的立体感,反映了 画家成熟后的典型风格 吴历横山晴霭图卷 • 纵27厘米横157.5厘米 • 此图描写江南夏山雨后的景色绘平坡板桥,环以朱栏一 红衣高士拄杖,一青衣家人在前引路,一书童携琴随后前 路群山回绕,万松青翠,山庄隐夹谷间,峰阴时见楼阁,所 谓“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后大江远岫,沙坡柳岸,意境深远 该图师法元王蒙,以枯笔皴擦,更具沉郁之气,是吴历晚 年山水佳作 吴历 泉声松色图轴• 吴历时年七十三岁 • 画仿元黄公望笔意 按吴历所理解的黄公 望绘画“峰峦浑厚,石 台层耸,其画法,则 全拟“子久山,直皴带 染 清四僧• 四大名僧:在中国画史上称“四僧”,是指明末清 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 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 • 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 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 • 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 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左淳雅;弘仁之画,高 简幽疏。

都自具风裁 • 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较大的影响直 到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 石涛• 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为僧后,更 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 尚 • 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 林,广西全州人 • 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 ,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 满矛盾 传统技法学习时期 • 他的作品从时间顺序和作品特征来分期,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是传统技法学习时期,正赶上摹 仿董其昌风格的时期,其间还明显地带有 「抑北扬南」倾向在笔墨方面竭力主张 要有「士气」,但在另一方面体现在石涛 早年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从一开始就十分 自然地流露在笔墨之中,既要承袭传统又 要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 • 1666年(即康熙五年),石涛来到宣 城,衣食赖于佛门次年,石涛作了《十 六阿罗应真图卷》,这幅画据说画了一年 始成,是其进入禅门后的精心之作在宣 城这段时间,石涛以禅会友,以诗会友, 以画会友,其中对石涛画艺有影响的是梅 清、梅庚等新安派几个画家另一方面, 石涛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古代书画,并留下 了一些师法古人画法的作品 石涛 石谷幽兰• 成交价: RMB:16500云到江南《山水清音》石涛• 《山水清音图》所描 绘黄山景色,是经过 妙手剪裁后的图画。

石涛曾题画说:“余得 黄山之性,不必指定 其名可知他对于描 绘黄山景色相当自负 随手写出,皆能为 黄山传神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 纵42.8厘米,横285.5厘米,纸本,墨色现藏北 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正 是他北游京城期间,应当说是其画中精品 石涛:《杜甫诗意图》(日本私人藏) 石涛:《杜甫诗意图》(日本私人藏) 石涛《山水小册》 • 石涛《山水小册》 石涛《山水小册》 石涛《山水小册》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石涛 山水十二帧冊波士顿美术馆藏 艺术成就• 1、一个僧人,他从禅门转入画道,因而他 的画风似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无论是 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走兽都有很高的 艺术成就 • 2、石涛作画构图新奇,尤其善用“截取法” 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 3、讲求气势 ,以奔放之势见胜 • 4、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 搜尽奇峰打草稿” 融会与创新阶段 • 在宣城十余年里,他广交友人 ,无论对佛 学禅理的悟解,还是对传统笔墨技巧的把 握以及在思想认识上的活跃程度都反映了 石涛的艺术创作己进入佳境。

艺术境界升华的时期 • 南京和扬州时期 ,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 开始发生变化 ,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 ,他们 对石涛艺术境界的升华大有作用 • 更为重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