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Ⅱ、课程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主要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事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规律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存在七、教育学的对象是指教育学科群的对象,也即说是教育学是指教育学科群的整体,是教育学科群的总称.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层次性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了解〕p4〔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二〕相关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四、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p7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学科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3.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成熟阶段)19市级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巴格莱的新传统教育学等等.教育学出现了新的特点:教育学变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教育学研究的细化、教育学研究的多元化.五、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1.不能自圆其说,要夯实基础.2.不能脱离现实性,要把握动态性.3.不能脱离实践性,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Ⅲ、考核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Ⅳ、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与代表人物.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的理解与概念、教育的本质与属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Ⅱ、课程内容第一节 教育的理解与概念〔一〕教育的理解p141.教育的东方理解2.教育的西方理解〔二〕"教育"的概念: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机构性的和非机构性的教育活动.广义上的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是一种社会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主流的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任何教育行为至少包括三方面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者 :承担教的任务的人受教育者:承担学的任务的人教育内容: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使用的内容与其载体.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本质的认识p23〔1〕教育本质的质性分析法:教育本质上层建筑说、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教育本质多质说〔2〕教育本质的矛盾分析法:受教者、教育者、教育内容2.教育本质的研究p27〔1〕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本质〔2〕在教育过程中揭示教育本质(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属性的内容〔7个方面〕: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2.教育属性的研究: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1.教育的价值〔价值具有主观性〕2.教育的功能〔功能具有客观性〕第三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一〕原始人教育的产生: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互相协调的需要,原始人过着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群体生活,一方面必然要求有最初级的分工,以人的自然性别、体力强弱为基础的分工〔如经历的母系和父系氏族时代等〕;另一方面共同的劳动与生活又需要协调,在对付共同的敌人-猛兽、恶劣自然环境、其他部落的侵袭斗争中,更需要符合共同利益的合作行为,这就使原始人之间需要沟通思想、取得行为的一致.〔二〕原始人相互学习生产生活经验的行为蕴含了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发现、创造经验的人——"教育者"的角色;学习他人经验的人——"受教育者"的角色;经验——"教育的内容";然而,在初期,这种活动还不是有意识的,也不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而是自发的,以满足生存需要为直接目标的,所以还不能称为教育.只有当传递类经验的必要性被意识到,并有意识地以类经验的传递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才算发生了.这种"发生"在历史上是以类经验在两代人之间传递为转折点的.二、教育以与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建立在两种再生产的基础上:一种是社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无论哪一种再生产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类经验在代与代之间的有意识的传递和继承.完成上述传递与继承的任务,以实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人类需要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具有永恒联系的最根本的原因.〔二〕教育得以产生的条件(1) 人类生产劳动,是产生教育的众多条件中最具基础性的条件;(2)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条件;(3) 人类之间的交往,是人类教育产生的又一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三〕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p40:1.在内容上和形态上都还未达到独立的专门化状态,它主要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年长的、有经验的老人是当然的教育者,年幼的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必需的,如捕追野兽的方法、习俗,原始##、艺术、礼仪.2.在原始社会##未有阶级存在,原始社会的教育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只是在教育内容上因性别、年龄、体力大小和所在部落的不同而带来的区别. 三、学校教育的出现〔一〕、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与.在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二〕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域的国家都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学校?1.从社会方面看,奴隶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发展,从不同角度为学校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为学校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经济上,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体脑分工的水平.这一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使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政治上,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少数统治 压迫多数人的政权,要维持这样的统治,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官员`武士和文人,这些人都须经过专门的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的需要.社会文化发展上,奴隶社会出现了文字,它的形成使掌握文化的活动专门化起来,这对学校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使掌握文字逐渐成为学校在传授文化方面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任务之一.2.从教育方面看,原始社会后期,教育活动已在局部方面表现出专门化的倾向.除了在教者、学者、教学内容等方面逐渐特化,形成传统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也逐渐固定起来.这种独立化的倾向为学校的出现准备了教育内部的条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学校是应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为维护自己的政权需要而设立的,具体表现为培养某些服务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成员的需要.〔三〕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 1.脑力和体力劳动处于对立地位,导致它不同于原始社会.它不是为全体成员服务,而仅仅局限于为奴棣主统治服务,为奴隶主阶级培养接班人.2.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分化出来.非学校教育承担起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服务的功能.学校教育为奴棣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它的功能通过人才的培养维护当时社会上层建筑的连续性和巩固性.〔四〕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的功能1.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占地位.如孔子以"仁"的教育为中心内容,《学记》中也明确指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教育是选拔各种人才,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从而维护已有的奴棣制秩序.2.传递文化的功能.3.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第二章 教育规律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与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Ⅱ、课程内容第一节 社会与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持劳动起源说者看到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认为教育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些年我国的研究者对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2.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内容的同一性.〔二〕古代社会与古代学校教育1.学校的出现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学校是奴隶社会里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阶级性、等级性;非生产性;专门化;内容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三〕近代社会与近代学校教育1.义务教育的普与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2.近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普与性;系统性;双轨制〔四〕现代社会与现代学校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有的主要特点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一〕经济与教育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与市场经济联系直接而又紧密的那些学校上,其影响具体表现为:〔1〕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受商品经济的供求规律的制约;〔2〕学校自身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办学实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3〕市场观念冲击着原有办学模式,影响着师生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二〕政治与教育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