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睡懒觉行为矫正实例研究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KB
约5页
文档ID:91711888
大学生睡懒觉行为矫正实例研究_第1页
1/5

大学生生活作息行为矫正黄思月(222008306011012)(一)问题提出1.目的意义生活作息紊乱一旦养成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由于晚睡导致身体状况下降,精神不振,同时第二天早上会无法起床,没法吃早饭,饮食不规律所以有必要进行纠正,使其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生活的好习惯2.理论背景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它把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并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模仿学习等行为转变技术予以改变3.研究问题大学生生活作息紊乱行为(二)案例报告1 研究方法1.1个案基本情况 黄某,性别女,今年20岁,就读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有生活作息紊乱行为1.2 功能评估1.2.1 间接访谈(1)由于课程较少,每天常常在上午10点之后才起床;(2)喜欢待在床上,看电脑、看书都在床上进行3)同寝室室友基本上都在9点之前起床,因为习惯了她的晚起所以一般不会叫醒她4)晚上总是超过凌晨3点睡觉,早睡会有失眠情况1.2.2 直接观察采用时间取样法观察和记录被试睡懒觉行为,以六天的表现作为观察基线。

请个案同寝室室友帮助记录个案上床起床的大致时间,总结出个案对自己睡懒觉的习惯放任自流,往往醒后还要在床上消磨一些时间才会起床具体行为及时间如观察记录(表1)所示:表1 时间取样法观察记录表时间起床时间睡觉时间10月23日10:253:1010月24日10:303:3510月25日10:203:2010月26日10:203:0010月27日10:203:2010月28日10:103:301.2.3 分析理解其问题行为通过向个案被试询问及观察中发现有以下原因:(1)个案认为早上基本没有课,所以不用起来得很早;(2)个案早上起床早了就睡眠不足,导致整天精神不振,大脑无法运转,影响上课;(3)个案觉得起来晚了可以少吃几顿饭,可以减肥,而且不用老跑食堂,比较方便4)个案工作比较重,经常熬夜做工作,导致无法早睡,形成了晚睡的习惯,早睡就会失眠,一直到3点左右才能正常入睡行为前提:(1)早上没有课2)晚上睡不着 行为后果:(1)省了吃饭的麻烦2)起来精神很好3)工作可以及时完成 综合各方面行为,研究者发现个案生活作息紊乱行为主要表现为作息严重不规律,晚上睡下时间通常为凌晨3点左右,早晨起不来床或起床后精神不佳,上课状态不好。

进一步分析行为前提,研究者发现其因为学业上生活中工作压力繁重,必须牺牲睡眠时间来保证任务质量,形成不良生活习惯,并泛化到平时没有工作的时候因此其生活作息紊乱行为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了惯性所以本个案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来改掉其生活作息紊乱的习惯1.3 矫正方案1.3.1 定义目标行为目标行为:作息严重不规律,晚上睡下时间通常为凌晨3点左右,早晨起不来床或起床后精神不佳,上课状态不好1.3.2 确定终点行为终点行为确定为,晚上能在1点之前入睡,早上能在8点前起床1.3.3 矫正方法对本个案先进行为时六天的观察,作为基线期然后进行为时三个月的行为矫正,此为治疗期通过基线期和治疗期目标行为的比较以及追踪期的访谈,探讨治疗对个案的有效性1.4 矫正程序1.4.1 确定强化物 通过访谈得知,个案非常喜欢吃美食所以,将美食作为强化物,与同组的同学约定好,采用代币法,每天作息达到一定水平则奖励一定量代币,以周为统计单位,每周达到规定量,则可以和同学出门吃美食,否则只能在食堂吃饭对各个连续的趋近行为实施差别强化:1点之前入睡/8点前起床……………………………………3个印章1—2点入睡/9点前起床……………………………………2个印章2—3点入睡/10点前起床……………………………………1个印章一周得到15个印章就可以外出吃美食。

1.4.2 具体实施1.4.2.1 基线期(10月23日到10月28日) 在这六天内,每天记录好个案早上起床的时间1.4.2.2 治疗阶段(11月8号到2月8号) 第一个月实现2—3点入睡,10点前起床,白天可小憩第二个月实现1—2点入睡,9点前起床,白天可小憩第三个月前半月0—1点入睡,8点前起床,白天可小憩第三个月后半月0—1点入睡,8点前起床,白天不小憩2 结果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个案对的目标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纪律结果表明在基线期,平均每天目标行为即起床时间是:9:58,睡觉时间是:3:17治疗期(第7天到第20天)每天的目标行为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具体如下:第一周能在规定时间里入睡已经出现2次,每周都有递增,能在10点前起床的时候也每周逐渐增多并且入睡时间逐渐从2-3点阶段往1-2点阶段进步,起床时间从10点之后,逐渐往10点前、9点前进步结果如下表2 睡觉时间记录时间段1点前1—2点2—3点第一周11.8~11.14101第二周11.15~11.21012第三周11.22~11.28004第四周11.29~12.5115第五周12.6~12.12104第六周12.13~12.19015第七周12.20~12.26033表3 起床时间记录时间段8点前9点前10点前第一周11.8~11.14101第二周11.15~11.21110第三周11.22~11.28102第四周11.29~12.5114第五周12.6~12.12304第六周12.13~12.19222第七周12.20~12.263223 讨论 从由本个案的治疗结果来看,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是有效的。

这充分说明,收集充分的情境因素、问题行为的维度以及问题的结果对行为矫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有助于目标设计和执行计划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该治疗效果还是存在以下不足的方面1)由于行为治疗阶段周期比较长,所以个案无意识的有松懈(2)美食这个强化物不太好把握,要试个案的想法而定3)个案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有效的监督,可能也会影响目标行为的保持4)由于治疗周期较长,目前还没有完成治疗5)治疗过程中始终有突发不可抗因素,比如需要熬夜完成工作,影响了行为治疗的进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