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第一节 精气学说第二节 阴阳学说第三节 五行学说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标示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标示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已有“阴阳”一词的多处记载,如《诗经·大雅》中就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的记叙《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 -”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如《左传· 昭公元年》记载的“六气病源说”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普遍性普遍性:: 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 阴阳《《内经内经》》曰:曰:阴阳者,天地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附: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附: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它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它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畴有着根本的区别¡((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矛盾范畴对于各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它规定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它规定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因此,矛盾法则运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因此,矛盾法则运用了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用了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2)阴阳范畴)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如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有形、晦暗、抑制等属于阴,如静止、内守、下降、寒凉、有形、晦暗、抑制等属于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正因如此,所以在特定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因如此,所以在特定的矛盾统一体中,双方的阴阳属性是不能象矛盾那样可以反称的,如在寒中,双方的阴阳属性是不能象矛盾那样可以反称的,如在寒热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其双方的阴阳属性是不可以反称的热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其双方的阴阳属性是不可以反称的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矛盾形式,它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矛盾形式,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比矛盾范围小得多阴阳的所谓普遍性具有的内涵和外延都比矛盾范围小得多阴阳的所谓普遍性具有显著的不彻底性,只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做一定程度的有显著的不彻底性,只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做一定程度的有限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限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的关联性:阴阳的关联性: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也就是说:只有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一对事物或现象;或者一个事物和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才能划分阴阳,这就是阴阳属性划分的先决条件。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举例1:天和地——两者一上一下,是一对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所以,天地可以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举例2:昼和夜——也是一对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现象所以,昼夜也可以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那么,“天和昼,地和夜或者天和夜,地和昼”之间能不能分阴阳啊?不能,为什么哪?因为它们不属于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一对事物或现象,不具备阴阳属性划分的条件,所以也就无法划分它们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称为“阴阳之征兆”征兆—象征,“水为阴”而“火为阳”,水和火各自反映和代表了阴阳的基本特性,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水的特性——静止、内守、下降、寒凉、 (有形 ) 有形、 晦暗、抑制等凡是水或具有水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阴 医学——实体、内守、凝聚、 宁静、 (抑制 ) 凉润、抑制、沉降等 火的特性——运动、外向、上升、温热、 (无形 ) 无形、 明亮、兴奋等凡是火或具有火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阳 医学——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 (兴奋) 兴奋、升举等¡举例1:就天地来说——“天为阳,地为阴”(因天气轻清无形所以属阳,而地气重浊有形所以属阴)¡举例2:就动静来说——“阴静阳躁”(动)(阴主静,所以相对静止的状态属阴;阳主动,所以剧烈运动的状态属阳。
¡举例3:再就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说——“阳化气,阴成形”(当某一事物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如果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则属于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无穷可分性)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以阴阳两分法标示的,也有以阴阳三分法标示的¡两分法: 《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 地(阴)天(阳)冬,太阴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地山水风雷火泽天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三分法: 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主要用以阐释: 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 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 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
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阴阳交感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中阴阳二气的交感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上之气(阳气)的下降,在下之气(阴气)的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协调如心肾相交,龙虎回环以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为喻,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为理论依据¡二是在内之气(阴气)向外运行,在外之气(阳气)向内运行,阴阳二气协调如经气的运行,营卫出入等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天之阳气为何能降,地之阴气为何能升?¡古代哲学家是用“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传》)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下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如此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中寓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而表现为阴消阳长当此阴性事物或现象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伴随的转化中,其阴性成分仍然占较大比例时,此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仍属阴。
但若在其内部的阴阳消长与转化中,其阳性成分多于阴性成分而成为该事物或现象的主导成分,该事物或现象则转属阳性,此即所谓“阴转化为阳”;反之则“阳转化为阴”¡因此阴阳的互藏互寓是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运动及与此相伴的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或表现为阴长阳消,或表现为阳长阴消;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或表现为此长彼亦长,或表现为此消彼亦消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8种) 1.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前者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 2. 阴阳皆消皆长:在阴阳双方互根互用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又会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亦增长,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亦消减的皆消皆长的消长变化。
前者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后者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在自然界可表征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明疾病的发生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则属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异常的阴阳皆消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转化的形式(2种)¡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阴阳运动规律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为消长→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皆消皆长 阴阳互藏→交感的内在动力 互根的维系基础 转化的内在依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1. 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 划分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人体组织结构人体部位:人体部位: 上半身上半身————阳,下半身阳,下半身————阴;阴; 体表体表————阳,体内阳,体内————阴;阴; 背部背部————阳,腹部阳,腹部————阴;阴; 四肢外侧四肢外侧————阳,内侧阳,内侧————阴脏腑:脏腑: 五脏五脏————阴,六腑阴,六腑————阳;阳; 心、肺心、肺————阳,肝、脾、肾阳,肝、脾、肾————阴;阴; 心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阳中之阴; 肝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阴中之至阴经络:经络: 经经————阴,络阴,络————阳阳气血:血气血:血————阴,气阴,气————阳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 1、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可以用阴阳来划分、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可以用阴阳来划分 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无形之气属阳,有形之血、津、液属阴气具有温煦、推动等生理作用;血、津、液、精具有滋养、濡润等作用津液可以复分阴阳,质清稀而薄的为津属阳,质稠厚而浊的为液属阴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2、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和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功能)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物质) 阳气是阴精的能量表现,阴精是阳气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3、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出(阳)降、入(阴)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 1.1.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风邪、暑邪、火(热热)邪为阳邪为阳 六淫六淫 (阳阳) 寒邪、湿邪为阴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阴) 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实热证实热证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实寒证实寒证 阳虚则寒阳虚则寒————虚寒证虚寒证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 “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 ” (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 阴虚则热阴虚则热————虚热证虚热证 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阴损及阳((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1)阳盛则热)阳盛则热¡阳胜阳胜——阳邪盛。
阳邪侵犯人体致病可以导致阳的绝对亢盛阳邪侵犯人体致病可以导致阳的绝对亢盛热热——热性病变(性质为实热)热性病变(性质为实热)阳胜则热阳胜则热”指阳邪盛则出指阳邪盛则出现热性病变(实热证)现热性病变(实热证)¡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注意:注意:A.这是一种病理状态,并不是生理情况下的阳气充沛这是一种病理状态,并不是生理情况下的阳气充沛¡B.这个时候的阴并不虚,或者只是相对不足,就是说:阴还处这个时候的阴并不虚,或者只是相对不足,就是说:阴还处在正常水平只是和绝对亢盛的阳比较来说显得有些不足在正常水平只是和绝对亢盛的阳比较来说显得有些不足¡C.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阳偏盛的病变必然会损伤机体的阴液,导致阳偏盛的病变必然会损伤机体的阴液,导致阴的绝对亏虚阴的绝对亏虚¡“阳盛则热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性质而言;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性质而言;¡“阳盛则阴病阳盛则阴病”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2)2)阴偏胜(阴盛则寒):阴胜阴偏胜(阴盛则寒):阴胜————阴邪盛。
阴邪侵犯人体可以导阴邪盛阴邪侵犯人体可以导致阴的绝对亢盛寒致阴的绝对亢盛寒————寒性病变(性质属实寒)寒性病变(性质属实寒)阴胜则寒阴胜则寒””指阴邪盛则出现寒性病变(实寒证)指阴邪盛则出现寒性病变(实寒证)¡表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表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 *注意:注意:A.A.这是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指生理情况下的阴液充沛这是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指生理情况下的阴液充沛¡B.B.这个时候的阳并不虚,或只是相对不足,也就是说:阳气仍然这个时候的阳并不虚,或只是相对不足,也就是说:阳气仍然处在正常水平,只是和绝对亢盛的阴相比较来说显得有些不足处在正常水平,只是和绝对亢盛的阴相比较来说显得有些不足¡C.C.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阴偏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到人体阳气,导致阳阴偏胜的病变必然会损伤到人体阳气,导致阳的绝对亏虚的绝对亏虚阴盛则寒阴盛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盛则阳病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而言气)而言((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1)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阳虚阳虚——阳气绝对不足。
寒阳气绝对不足寒——虚寒指阳气虚损,虚寒指阳气虚损,脏腑功能减退,热量不足,阳绝对不足,阳气不能脏腑功能减退,热量不足,阳绝对不足,阳气不能制约阴,阴相对亢盛,从而出现虚寒性的病变制约阴,阴相对亢盛,从而出现虚寒性的病变¡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微等微等 图示:图示:¡ 阳绝对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阳绝对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机体阳气虚损机体阳气虚损 虚寒证虚寒证¡(脏腑功能减退,热量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热量不足) 阴主寒阴主寒((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2)阴虚则热)阴虚则热阴虚阴虚——阴液绝对亏虚热阴液绝对亏虚热——虚热指人体阴液绝虚热指人体阴液绝对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阳相对亢盛而出现虚对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阳相对亢盛而出现虚热性的病变热性的病变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举例与图示:等举例与图示:¡ 阴绝对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阴绝对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阴虚阴虚 虚热证虚热证¡(人体精血津液等阴液不足)(人体精血津液等阴液不足) 阳主热阳主热¡*注意:注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在这些病理当中,阴和阳双方表现出一盛一衰的状态,因此,¡阴阳偏盛或偏衰是由于阴阳的对立制约的关系失调所致((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1.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同 时出现阳虚的现象时出现阳虚的现象(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以虚热为主,虚寒次之)¡图示:图示:¡ 影响阳气化生影响阳气化生¡阴液耗损阴液耗损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亏虚到一定程度亏虚到一定程度 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化¡2.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以虚寒为主,虚热次之)¡图示:图示:¡ 影响阴液化生影响阴液化生¡阳气耗损阳气耗损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虚弱到一定程度虚弱到一定程度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二者最终导致二者最终导致——阴阳俱损阴阳俱损(虚寒虚热并存虚寒虚热并存)¡*注意:注意:A.损字的虚损含义,不能泛泛地作“损伤”解。
阴阳互损是以互根互用为前提的,是由于阴阳消长平衡的关系失调所致¡B.关于阴阳失调的内容,除了以上基本类型之外,还有阴阳转化、亡阴亡阳等 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热者寒之; 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清热兼滋阴; 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祛寒兼温阳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滋阴制阳 (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补阳消阴 (阴病治阳) 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的病机和治法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阴兼补阳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补阳兼补阴 阴阳亡失: 亡阴:阴气大量脱失→救阴固脱→生脉散 阴气亡失→阳气随亡→亡阳→阴阳离决 亡阳:阳气大量脱失→回阳固脱→参附汤 阳气亡失→阴气随亡→亡阴→阴阳离决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概括疾病证候:表实热属阳概括疾病证候:表实热属阳概括疾病证候:表实热属阳概括疾病证候: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里虚寒属阴里虚寒属阴里虚寒属阴( ( (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阳阳阴阴色泽色泽 鲜明鲜明 晦暗晦暗 声息声息 高亢宏亮高亢宏亮低微无力低微无力 症状症状热、燥、动热、燥、动 寒、润、静寒、润、静 脉象脉象 数、浮、大、数、浮、大、洪、滑洪、滑 迟、沉、小、迟、沉、小、细、细、 涩涩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 其它其它…………(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确定治疗的原则确定治疗的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补其不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1 1 1 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盛:““““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实寒证,实寒证,实寒证,实寒证,““““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实热证实热证实热证实热证¡2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者补之)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虚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降火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滋阴降火法)““阳病治阴阳病治阴””¡阳虚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消阴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消阴法)““阴病治阳阴病治阳”” ¡3 3)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的治疗原则)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俱损的治疗原则¡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阳损及阴阳损及阴————在充分补阳的基础上补阴(补阳配阴)在充分补阳的基础上补阴(补阳配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在充分补阴的基础上补阳(补阴配阳)在充分补阴的基础上补阳(补阴配阳)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四气 温、热温、热————阳阳 寒、凉寒、凉————阴阴五味五味 辛、甘、淡辛、甘、淡——阳阳 酸、苦、咸酸、苦、咸——阴阴作用方向作用方向 升、浮升、浮——阳阳 沉、降沉、降——阴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