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三)中国古代玉器(三)第1页,共35页第三节 古器物学研究之玉器工艺•一、玉质特征——料•所谓玉质特征就是指古代玉器的“料”,主要是指古玉中的呈色原因,其次,包括古玉的出土特征•(一)古玉色泽•古器物学把玉器的呈色原因概括为自然呈色和外来沁染二种 •1、自然呈色•自然呈色包括玉石本身呈现的颜色和外表风化的黄色皮谷•可分为单色玉、多色玉和玉皮三种 •单色玉•颜色单一的玉石称为“单色玉”常见的单色玉有白玉、青白玉、青黄玉、碧玉、墨玉等 •多色玉•玉矿形成时内含多种金属离子而呈现出多种颜色的玉称为“多色玉” 第2页,共35页 墨玉凸缘环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白玉剑璏 西汉碧玉玉珩 战国晚期青黄玉镂空龙形佩 战国晚期单单色色玉玉白玉透雕龙凤饰 战国晚期第3页,共35页多色玉玉璜 齐家文化 玉环 齐家文化 玉琮 齐家文化玉环 齐家文化 第4页,共35页•玉皮•玉石外表常有一层风化的皮谷,俗称“玉皮” 天然玉石玉带扣 明 俏色玉鳖 商代晚期 翡翠卧牛 清第5页,共35页•2、外来沁染•外来沁染可以分为自然受沁的“沁色”和人工染作的“染色”两种。
•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作为随葬品埋入土中,受到相邻物质的长期浸染而呈现出沁入物质的颜色,俗称“沁色” •常见的沁色有两种,主要由金属所造成•铁沁:铁氧化生锈后,会顺着玉质较疏松处或绺裂处沁入内部,形成红褐色的铁沁铁沁的来源有天然铁矿和铁器两种 •铜沁:铜氧化生锈后,会顺着玉质较疏松处或绺裂处沁入内部,形成绿色的铜沁 玉剑格 西汉玉觿 西汉第6页,共35页玉角形杯 西汉前期 铜沁玉龙虎多节带钩 西汉前期 铁沁玉琮 商代晚期 土沁第7页,共35页•染色•人工染色的玉器大多具有相同的特征:整体的色调一致、块状分布在器表上,颜色外深内浅,或有顺着玉质结构渗入的细毛纹现象•染色玉器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现代的仿制者也在赝品上染色 玉镯 明 大红袍玉蝉 明 水银沁玉蝉 清 钉金沁 玉蝠寿桃佩清早期 血沁第8页,共35页(二)出土特征•长期埋入墓葬里的玉器,一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与其它的器物相接触,出土时的现象与未入土的玉器不同,这种出土时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俗称“生坑”•常见的出土特征有附着物、白化、玻璃光等•1、附着物•出土玉器常见的附着物有泥土、铜锈、铁锈、朱砂、丝织品残迹、黑色有机质及一些不明物质等。
玉璧 齐家文化玉斧 新石器晚期玉璧 西汉前期玉剑珌 西汉第9页,共35页•2、白化•白化是指出土玉器常见的变白现象,俗称“鸡骨白”•地质学家闻广先生认为:白化是玉器入土后,受到入埋环境的影响,玉质的显微结构变松,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白化程度可分为整体白化和局部白化的现象局部白化玉器又可分为分段白化、表面白化、网状白化、不规则白化等 玉镯良渚文化 整体白化玉珩 春秋晚期 分段白化勾形器 红山文化 整体白化玉簪 清 熟坑 玉璧 良渚文化 网状白化第10页,共35页二、制玉工具与方法——工•(一)制玉工具•1、砣机• 砣机是明清时期制作玉器的主要机器,俗称“水凳”砣机2 2、砣具、砣具 砣具是一种圆盘状的工具,背后有砣具是一种圆盘状的工具,背后有一根圆管可以与砣机上的旋转杆连接一根圆管可以与砣机上的旋转杆连接 砣具第11页,共35页•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所使用的砣具大约有五种:大砣用于切割;宽砣、斜砣、细砣用于雕琢纹饰;平砣用于打磨•3、解玉砂•解玉砂是由硬度比玉高的自然矿石加工而成。
宽砣斜砣平砣大砣细砣解玉砂第12页,共35页(二)《玉作图》 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作的《玉作图》将古代玉器制作分为十二道程序: (1)以石攻玉: 利用硬度高于七度的矿物,研捣为砂粒状,制成解玉砂2 2)开玉:)开玉:开玉,即去除围岩、切割玉料的工序开玉,即去除围岩、切割玉料的工序捣捣砂砂图图开开玉玉图图第13页,共35页 (3)扎碢: 扎碢是利用碢具(圆形薄盘状的砣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4 4)冲碢:)冲碢:利用宽缘的碢具利用宽缘的碢具冲去玉料的直边冲去玉料的直边棱角5 5)磨碢:)磨碢:利用碢具初步打磨玉器,使器表利用碢具初步打磨玉器,使器表光滑利于纹饰的处理光滑利于纹饰的处理磨磨碢碢图图冲碢图冲碢图扎扎碢碢图图第14页,共35页 (6)搯膛: 搯膛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用来制作鼻烟壶和玉瓶等器物7 7)上花:)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型的轧碢,又称钉子,上花也就是以小型的轧碢,又称钉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上上花花图图搯搯膛膛图图第15页,共35页(8)打钻: 这是镂空的第一道工序。
就是在玉器上钻出圆洞,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9 9)透花:)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 “搜搜弓弓” ”为主要的工具为主要的工具 透透花花图图打打钻钻图图第16页,共35页 (10)打眼: 打眼类似打钻,用桯钻和管钻工具进行1111)清底上光:)清底上光: 木碢、皮碢是玉器制作最后的工序,木碢、皮碢是玉器制作最后的工序,此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采用质地此工序所使用的碢具,是采用质地致密、强韧的木料、皮料、干葫芦致密、强韧的木料、皮料、干葫芦等,配合极细的解玉砂进行打磨和等,配合极细的解玉砂进行打磨和抛光木木碢碢图图、、皮皮碢碢图图打打眼眼图图第17页,共35页(三)制玉方法•1、切割•切割玉料的工具有软性线具、砣具和片状工具,每种工具的切割痕迹都不一样•(1)软性线具切割•软性的线状工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常用来切割与镂空 玉玦 红山文化玉璧 凌家滩文化第18页,共35页•(2)砣具切割•砣具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切割工具,具有中厚、边薄、圆盘状的造型特征。
砣具切割一般有双向对切和单向切割两种,切割时与玉料的接触面呈“V”字形,切口处外大内小、边缘平直,切割痕中间宽深、两端尖浅柱形器 良渚文化玉璜 大溪文化石斧 新石器时代晚期第19页,共35页•(3)片状工具切割•片状工具为长条扁平状工具,具有薄利、平直的特性,因此以切割痕平直、切割厚度极薄为首要特征 玉璧 齐家文化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形玉佩 战国第20页,共35页2、打孔打孔的工具有实心的桯具和空心的管具两种制作方法分双向对钻和单向钻磨两类•(1)桯钻打孔•桯具是一种尖锥状的实心工具,主要用于制作穿孔、镂空和浅浮雕纹饰的去料其钻磨的圆孔有上大下小、状如喇叭的特点,因此把用桯具所钻的孔,俗称“喇叭孔”桯具所钻孔径比较小,一般为0.1~1厘米琮形玉片饰鸟形佩 红山文化玉觿 良渚文化第21页,共35页•(2)管钻打孔•圆管状的工具依口径的大小可分为小管、中管、大管三种小管用于系带孔、镂空、镶嵌孔及高浮雕纹饰的去料,中管钻磨玉琮、玉环、玉璧等器物的中心圆孔,大管钻磨玉璧的外廓 •管具有单向管钻和双向对钻两种方式,管具所钻的孔径较大,一般为2~15厘米左右 玉斧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管玉剑格 西汉第22页,共35页。
齐家文化玉料上留下的管钻痕迹心料对钻错位示意图玉琮孔内错位台痕管钻孔芯第23页,共35页三、古玉的造型制作——形•(一)蹄形器•蹄形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特有的器物,造型上大下小,中空无底,上端作椭圆形斜口状 蹄形器切磨外形 器缘打孔 沿边拉切 取料成形未完工蹄形器第24页,共35页•(二)琮形器•琮形器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区域 方形玉料 打孔取心 去角为圆 成形玉琮未完工玉琮琮心玉料玉琮第25页,共35页(三)璧形器玉璧出廓璧 战国晚期玉璧边料使用示意图未完工玉璧第26页,共35页(四)璜形器•璜形器是弦月形的器物,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呈上弦月的是玉璜春秋时期,玉璜倒向使用,并在中间加一穿孔,成为下弦月形的玉珩 •璜形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1、成形对开法制作玉璜 玉璜三件 齐家文化第27页,共35页 2、环形分割法 3、钉线打稿切锯法 第28页,共35页•(五)片饰器•璜形器以外的片状象生动物玉饰,统称为片饰器 。
•1、成形对开法 2、对开成形法 3、边料成形法龙形佩一对 战国 成形对开龙形佩 战国 对开成形第29页,共35页边料成形第30页,共35页(六)改形器•当玉器发生破损或功能改变时,往往被重新改制或局部改制成其它的器物,称为“改形器”•改形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代都有,有的改自于前朝遗留物,有的则是从当代玉器改制而成•改制器的特点是保留着原器物的特征与痕迹,改制以后具有纹饰不完整或色泽不一的现象 柄形器 商代玉鱼 西周玉玦 西周第31页,共35页玉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玉珩一对 战国晚期第32页,共35页•四、古玉的纹饰制作——纹(一) 镂空•1、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镂空,大体上分为砣具镂空、线具镂空等•红山文化玉器镂空属于“砣具镂空”用砣具和桯具制作特点是透空处中间宽深、两端尖浅;圆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形;透空边缘呈薄刃状砣具镂空兽形佩残器未完工兽形佩兽形纹佩第33页,共35页•良渚文化玉器的镂空分布在器内或器缘,位于内部的镂空以桯具和软形线具制作,位于器缘的镂空以砣具和软性线具配合制作,由于用线具和桯具制作的镂空有独特的风格,所以把良渚文化镂空方法归于“线具镂空”。
玉璜镂空工序图兽面玉饰玉璜第34页,共35页•龙山文化玉器的镂空也以软性线具配合砣具或桯具来制作,其器缘镂空以砣具向内切入,软性线具穿入切口,与砣具切口呈垂直方向拉切,形成L形的弯转,所以称为“勾转镂空”器内的镂空以桯具和软性线具制作,透空处大多呈长条状或L形,所以又称 “条状镂空” 玉冠饰玉凤玉龙第35页,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