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顶管注浆加固工程施工方案(共20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7KB
约20页
文档ID:227776085
顶管注浆加固工程施工方案(共20页)_第1页
1/20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成甘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泉水湖1#退水管顶管注浆加固方案批准: 审核: 编制: 成甘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理部2018年12月 方案编号: 目录专心---专注---专业1.顶管注浆加固情况概况2018年11月泉水湖1#退水管顶管由西侧向东侧顶进6m后,顶管管道上方出现较大渗水,造成顶管上部砂卵石层向顶管内逐渐滑塌根据《项目部顶管施工会议纪要》,会上对砂卵石滑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是由于地下水水位不稳定,施工降水后,砂卵石层含水率较大,粒径较小,稳定性较差,羊纵七线道路污水管有渗水现象,渗水量较大,以上多重原因,导致出现滑塌情况结合现场情况,根据会议内容要求,为保证顶管后续正常施工,避免由于砂卵石向顶管内滑塌,造成羊纵七线道路沉降由我项目部对该段路基进行注浆加固图1-顶管砂卵石层滑塌 图2- 污水管漏水 图3-顶管地质情况示意图2.采用注浆加固法的优越性固化剂(浆液)沿顶管两侧布置注浆孔,路基软弱部位渗透充填、压密固结、劈裂置换、胶结固化,消除地质缺陷,改善路基受力性状,提高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陷。

1)根本消除路基不均匀变形,使病害从根本上得以防治2)经济效益高3)工期短、污染小、施工文明4)技术先进、工法成熟、效果可靠3.路基加固施工3.1路基加固原理路基加固的目的是要形成复合地基,通过土体强度的改良,以提高地基承载力,主要是减少土体的压缩变形或减少土体侧向位移引起的路基沉降压力注浆是通过钻孔,并利用注浆设备均匀地将浆液注入路基土体中,以充填、渗透和挤密的方式,排除土颗粒间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并占据其空间,使路基土体孔隙比减少,强度提高3.2施工方法为避免纵七线道路沥青路面被钻机破坏,须采用钢板铺垫,进行保护本次道路注浆加固采用分幅封闭施工,先完成西侧施工,再完成东侧施工,围挡高度2.5m3.2-1纵七线道路西侧封闭示意图3.2-2纵七线道路东侧封闭示意图固化剂(浆液)沿顶管两侧布置注浆孔,间距1.5m1.5m梅花形布置,注浆孔直径200mm,孔深约7.1m,孔底距顶管外壁200mm,保证安全距离,避免钻机钻透顶管外壁为保证纵七线污水管和雨水管的安全,需同时对污水管和雨水管进行注浆加固在初始注浆后根据施工监控量测情况进行跟踪注浆注浆孔布设平面图见图3,横断面图见图4 根据钻孔长度,选用D30钻机成孔。

成孔后撤出钻杆,将注浆管下到钻孔底部,堵塞注浆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后,进行后退式分段注浆,每次注浆段长0.6~1.0m注浆时采用跳孔注浆的方式3.3注浆施工工艺3.3.1注浆方式及参数注浆区域范围内采用袖阀管注浆,袖阀管外径为58mm,采用D30钻机成孔,注浆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 注浆压力为0.1~0.2MPa加固注浆量计算公式为:Q=kαβV,式中: k为损耗系数,参考值:1.2 ; α为地层孔隙率,参考值:黏土α=0.07; β为空隙填充系数,参考值:0.9 ; V为被注浆的土体体积3.3.2 注浆压力计算注浆深度取值为6.8m,密度取值2.4*103kg/m3,该处压强为P=0.165MPa,注浆压力取值为0.1-0.2Mpa3.3.3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布孔→钻孔→安设注浆管→封孔→注浆→效果检查1)布孔沿顶管两侧布置注浆孔,间距1.5m1.5m布置,注浆孔直径200mm,孔深约7.1m,孔底距顶管外壁200mm,保证安全距离,避免钻机钻透顶管外壁因污水管有漏水现象,所以对污水管、雨水管进行补强加固,增加注浆孔位钻孔作业前先用红油漆标好孔位,以利于钻孔作业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图3-顶管注浆孔位布置图(2)钻孔①利用钻机按设计要求钻孔,钻孔水平孔位误差≤5cm,钻孔角度≤1②钻孔内(套管内)不得有杂物,以便有利于注浆管的安设③施工中应做好钻孔记录,以确定注浆管的下管情况④完成钻孔,安设好注浆管后,将套管拔出图4-顶管注浆孔断面示意图(3)安设注浆管成孔后在注浆孔内下注浆管首先在连接好的注浆管底部加下闷盖,将注浆管下入注浆钻孔中,要确保注浆管下到孔底,上部要高出地面,之后将套管缓慢地提出,最后在注浆管上部盖上闷盖,以防止杂物进入注浆管,影响注浆作业质量4)封孔套管拔出后,在孔口1m范围以外的区域采用砂或碎石填充,在孔口1 m以内的范围采用喷浆料封堵,以防止注浆过程中冒浆现象发生5)浆液配置按事先选定水泥浆配比(1:1)进行水泥浆的制拌根据制浆机容量称取定量水,注入制浆机内,然后根据水灰比称取对应重量的水泥,开启制浆机,边搅拌边加入水泥搅拌时间大于3分钟,浆液无明显的沉淀即可,完后将水泥浆倒入储浆桶浆液在储浆桶内要不停的人工搅拌,防止浆液沉淀离析水泥浆制浆原料:合格的水、P.O42.5水泥应先加水后加水泥及外加剂,拌和10~20min,将浆液流入过滤筛进行两次过滤,存放浆液池。

6)注浆压力由于注浆压力与土的重度,强度,初始应力,孔深,位置及注浆次序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有难以准确确定,因而本工程注浆压力通过试验和地区经验确定,初始设计注入压力为0.10MP7)注浆注浆方式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即在注浆带内由孔底向上分段进行注浆,每次注浆段长为0.6~1.0m,注完此段后,再向上后退式注另一段,直至全孔注浆完毕注浆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注浆记录每段注浆由止浆塞控制,浆液在止浆塞控制下,只能在该段向地层扩散当全孔注浆结束后,立即取出芯管清洗,以防止浆液在芯管中凝固注浆施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8)注浆终止条件:一次注浆以在不抬升和不冒浆为宜,进浆量≤1L/min,连续10min为标准,第二次注浆应在第一次注浆结束6小时内进行,终止标准按第一次注浆要求如注浆管孔堵塞,要重新埋置注浆管9)防止冒浆:注浆采用先外围后中心的注浆顺序,显示该外面两排注浆孔,封闭浆液后在施工中心注浆孔,施工采用隔孔注浆的跳注方法进行,如发现边坡因注浆鼓出或道床抬升,则立即停止注浆待浆液稳定后进行补浆NN注另一注浆孔……第二段注浆第一段注浆注水试验安设注浆管注浆作业配制浆液达到要求 各段达到要求结 束补 注……所有孔达到要求质量检查YYYYN补 注N补 注图5-注浆工艺流程图(8)效果检查①注浆前后,物探成果资料对比,检查注浆效果。

②注浆前后,钻孔注水试验的单位长度吸水量对比,检查注浆效果注浆后单位长度吸水量应小于注浆前吸水量的3~5%,且不存在明显漏水现象③钻孔检查,检查孔数为3%,根据取芯浆液充填情况直观判断注浆效果9)注浆质量控制为同时满足路基安全与注浆质量双要求,采用双质量控制原则,即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双控注浆过程中,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停止注浆3.4 施工设备序号设备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钻机D301台2灰浆搅拌机200L1台3注浆泵HBW50/1.51台4洒水车8m31台5发电机组50KW1台4.施工进度安排及资源配置4.1施工进度安排4.1-1施工进度计划表序号施工内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工期(天)1月89101112131415一施工准备2018.12.172018.12.171二钻孔2018.12.182018.12.203三注浆2018.12.212018.12.233四地面恢复2018.12.242018.12.2414.2施工劳动力及机械计划 计划注浆工5人,钻机司机2人,普工5人,钻机1台,注浆泵1台,搅浆设备1套4.3材料计划 因顶管上层砂卵石层滑塌方量不明确,且孔隙率较大,注浆方量无法正常计算。

经施工经验估算,预先进场50吨P.O42.5水泥后续材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批次进场水泥进场后需监理、过控见证,确认数量,方便工程量的结算5.施工中易出现问题的处理(1)注浆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表面封堵、添加速凝剂、低压泵送、浓浆、限流、间歇注浆等方法进行处理;(2)注浆过程中发现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注浆条件,可以同时进行注浆,应一泵注一孔,否则应将串浆孔用塞塞住,待注浆孔注浆结束后,串浆孔再进行扫孔,而后进行钻进和补浆;(3)注浆工作必须持续,若因故中断可按以下原则进行处理:应及早恢复注浆,否则应立即冲洗钻孔,而后恢复注浆,若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扫孔而后注浆;①恢复注浆时应使用开注比级的水泥浆进行灌注,如注入率与中断前的相近,即可用中断前比级的水泥浆继续进行灌注;如注入率与中断前的减少较少则浆液应逐级加浓继续灌注;②恢复注浆后,如注入率较中断前减少较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措施,如加大临近孔的注浆压力或加孔6.施工注意事项(1) 施工前应测定沉降的具体位置2)注浆孔应跳孔施钻,不得全部钻孔完成后再注浆,以免孔位串浆,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注浆孔施工应先两侧后中间,保证注浆质量。

3)注浆过程应加强地面观测记录4)注浆全过程应做好技术资料和基础数据记录、整理、分析工作5)注浆结束后及时采用水泥砂浆或细石子砼将注浆孔封填饱满至孔口7.路基及线路观测技术人员按要求做好观测,线路人员做好线路变化观测,共同确保行车安全通畅;在路肩上设置位移、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钢筋制作,钢筋头露出地面1-2cm采用全站仪对观测桩进行坐标及高策监测监测频度:施工期间观测频次不小于2小时1次,施工结束后,继续观测时间不小于3天,频次不小于每天2次观测控制标准:每日变化报警值为1mm/d,劣迹变化报警值5mm,若超出规定时必须停止施工,与设计、监理及指挥部共同分析原因,制定补强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加强对线路的观测,检查每趟列车通过后的线路几何尺寸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应立即进行整修监测的成败与监测方法的选取以及测点布置情况直接相关主要为以下2条原则:(1)可靠性原则:必须做到系统采用可靠的仪器,并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2)多层次监测原则:1)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2)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监测仪器为主,辅以其他仪器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之间应相互印证、补充、校验,以利于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