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刘备的经营哲学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KB
约3页
文档ID:61719064
刘备的经营哲学_第1页
1/3

刘备的经营哲学 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7期 作者:侯悳夫   许多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经营哲学的形成非朝夕之功,需要企业家以坚强的毅力长期垂范践行,其过程充满艰辛在这方面,1700多年前就有一个出身贫贱的中国经营者为我们作出了精彩的演绎他才智平平,却以对理想、信念的执著遗留下迄今仍有口皆碑的惊人成就,实属当今企业家学习的楷模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刘备刘备小时候是个穷光蛋,他与东汉皇族的关系很疏远,像刘表、刘璋和曹操的著名谋士刘晔的“汉室宗亲”身份都比他牛得多他的同乡刘放也成为曹操的手下所以刘备虽然辈分属“皇叔”,但这种关系并不为当时的人看得起现在有人认为刘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皇族关系的光,实乃一种不明历史真相的浅薄观点刘备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完全是他“以人为本”的结果   刘备旗帜鲜明地将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昭告天下是在208年(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南下,刘备率军撤退,荆州人民跟他走的有10多万,拖家带口,大军一天只能走10多里,部下劝刘备快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在那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万乘之主甘与“赴义之士”同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一幕了。

  “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首要地位刘备能提出这个口号并非突发灵感,而是有深厚儒学基础的他15岁跟随卢植求学,还多次与郑玄探讨过“治乱之道”卢植和郑玄都是配享孑L庙的大儒刘备虽然“不甚乐读书”,但深受儒家民本和仁政思想的熏陶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像他那样真正践行呢?      礼贤下士,谦虚受益      两汉是中国民族性最强悍的时期,崇侠尚武,蔚然成风曹操、袁绍、袁术等都以“任侠”闻名刘备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毫不骄纵霸道,能真正折节下士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即使升官发财也不改变有个叫刘平的地主看不起刘备的成分,“耻为之下”,派刺客来刺杀他刺客在刘备这里受到前所未有的待遇,被刘备的真情打动,不忍下手,便“语之而去”   谦虚能创造奇迹同时又是最难达到的美德许多人一旦上了一个阶梯,就爱自命不凡,骄傲自大,以为高人一等曹操起先也没有架子,后来并购了当时最强大的袁绍公司,就不免得意忘形了,以骄横的态度对待张松,结果张松心怀怨恨,转向刘备学者评述说:“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谦受益,满招损,结果相差太大了!   不少企业为执行力烦恼,其实要得到员工的真心认同不在于如何去“管”,与他们打成一片才是最有效的。

  义以为质,信以成之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意谓出众的领导人时时以正义为心的本质,行动不忘礼节,一向表现出谦逊,用诚信的态度来成就事业这段话用来形容刘备是再恰当不过了   刘备在军阀混战的“红海”中拼搏20多年,始终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利基,然而他总能成功跳槽起初他帮公孙瓒打袁绍,帮陶谦打曹操,与吕布时战时和,又投曹操击杀了吕布,与曹操“青梅煮酒”后又奔袁绍,袁绍亲自出老窝200里来迎接他,最后又依附刘表,被派到新野办事处喘息了七八年曹操南征,孙权又收容他共破曹操,并与他合资让出荆州使他安身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不大,却能成为一支为人所倚重的力量,正是因为他信义素著,人格感人,否则早就如袁术、杨奉等人那样成为“过街老鼠”被打杀了陶谦让徐州,看中只有他能“安民”刘表临终托孤,更是对他人格的最高赞美后来刘璋不听劝阻,执意请刘备帮他打张鲁也是相信刘备不会打他的主意刘备凭着他的信义档案大摇大摆进了西川,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   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人,是成为优秀领导的必备条件然而我们有多少在上者轻于许诺,做的和说的是“两张皮”,这到底蒙不了人,企业文化也就会产生“分裂症”,难以适应竞争环境,最终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毅力顽强,坚持理念      刘备宽厚待人,爱惜百姓,虽然企业一直没发展起来,却树立了鲜明动人的品牌形象进益州时,他的经营哲学受到了严峻考验凤雏”庞统主张趁与刘璋会宴时演一场“鸿门宴”,可“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此法看似简捷,实则只能以力服人,不能以心服众一来会破坏刘备仁义的形象,二来会激起西川地主集团的愤慨和反对,不利于长治久安,很可能会导致将来内外交困刘备看到不能单纯追求军事上的一时之利必须使一切行动服务于最有利于实现“企业使命”的整体利益故而坚持了他的经营理念:“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他刚在益州成立分公司,就立即展开积极的公共关系和企业行为识别活动,“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其实在入川之前刘备就已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并说“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正因为有了明确的定位思想,他才能做到临利而不苟求   不久刘备找到借口,可以跟刘璋翻脸了,庞统又献三策,刘备选择了中策因为下策是打道回府不必多说;上策是趁刘璋无备突袭成都,这虽能速战速决,但未经宣战,与“鸿门宴”之计本质相同,不利于建立政治威望;而中策摆出仁义之师、堂堂正正的姿态,名正言顺,稳扎稳打,有利于收服民心。

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刘备在54岁时终于“跨有荆、益”,实现了7年前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第一步计划   今天很多人仍埋怨刘备过于迂腐,只须酒杯一摔或偷偷摸到刘璋老窝,从此即可脱离苦海,何乐而不为?实际上刘备的雄才大略恰恰表现在这里,他牢记自己的“企业使命”是统一中华、振兴汉室,一时心切只会因小失大,所以能抗拒诱惑,坚持“仁义战”,充分显示了他不仅有很深远的政治眼光,也具有超人的意志力,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      尽人器能不拘一格      刘备在树仁义结民心之外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邦的武勇和谋略都很一般,却以会用人而战胜了中国历史上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著名军事统帅项羽,缔造了汉族名称由来的大汉王朝刘备本人的才能比刘邦强不了多少,也是以用人在与“汉贼”曹操的对抗中从绝对劣势而逐渐占据了优势   刘备三顾茅庐前身边缺乏优秀的策划人才,公司始终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然而他“兴复汉室”的大义吸引了怀有同样志向的诸葛亮、庞统等“许以驱驰”刘备从此发动了一波又一波凌厉而有效的营销攻势,不足7年便“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一段述说刘备的用人:“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恙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有志之士,无不竟劝刘备起用人才不拘一格,虽然他的地盘和人才基数都不如曹操,却创造了一个足以制衡对手的局面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使用好人才,注意培养、提拔人才,既能大胆任用又能用得适当,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使团队永远不失积极向上的朝气,这是蜀汉在人才战略上的前后反差带给我们的思考      随机应变奇正相生      马基雅弗利在《君主论》中说:“实际的人生本来就和理想相去甚远,罔顾现实的人只能是自取灭亡;一个人凡事以行善为目标,必将失败,因为世上天性不善的人太多君王因此也该学习仁政以外的治国之道,视情况需要加以灵活利用,才能确保生存刘备就是这样,毫不带宋襄公式的迂腐气,同时也不像那些口是心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客们一样,他能把政治行为的实践技巧和高度道德标准的坚定要求结合起来,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否则曹操怎么会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呢?   刘备刚出道时在一次行军中忽遇大批黄巾军拥来,他战斗负伤,于是倒地装死,侥幸逃过一劫后来他常打败仗,几次自己逃走而丢了家室按说这既显得像孬种又有不道德之嫌,但人们并不贬低他,部下反而更爱戴他,因为他是为大义而舍小义,为了远大目标而暂时退却,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这种见机行事是与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有根本不同的   不过刘备有一件似乎不怎么地道的事常被人们提起,用以嘲讽那些不讲信用的人,那就是“刘备借荆州”为借荆州,刘备曾冒险去京(今镇江市)见孙权当曹操听说孙权把江陵资助给刘备时,惊得“落笔于地”,可见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刘备只能把孙权的股份据为己有了,这是为千秋大业宁背千古恶名   刘备为该不该强行并购同宗刘璋的公司也一度有道义上的顾虑庞统劝说他:“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霸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于是刘备决定正中出奇,你信我信义,这次偏偏我不讲信义了可以说,从下决断的那一刻起,益州就已成为刘备的囊中之物了   需要指出的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但如果没有深厚的理念做后盾,一味依靠小聪明,耍手腕和花招惑世欺人,是不可能长久的   (摘自《发现》)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