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力平衡针法

简****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2页
文档ID:94826101
张力平衡针法_第1页
1/2

根据Brunnstrom的6阶段理论,偏瘫恢复的过程分为六阶段阶段I:为脑血管意外发病后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这是由于锥体束休克所致阶段Ⅱ:约为发病2周后,疾病开始恢复,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活动,而以基本的共同活动、联合反应的运动为主要表现阶段Ⅲ:约持续2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阶段Ⅳ: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阶段V:相当于病后第5周~3个月,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阶段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以上恢复过程是由早、中期的异常运动模式向后期的正常模式的转变过程这个理论是偏瘫临床治疗的基础,也是评定病人的依据脑卒中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失去其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级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即中枢痉挛性瘫痪由于脑卒中时高级中枢的抑制性指令消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出现以抗重力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即支配抗重力肌肉(下肢伸肌、上肢屈肌)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牵张反射活化,而呈现亢进状态,形成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表现为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时引起的肌痉挛模式。

其主要特点为: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反射亢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控制障碍、平衡功能异常等偏瘫患者特有的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篮样屈曲,肩下沉,臂内旋,上肢诸关节屈曲;颈向患侧侧曲,躯干向患侧弯曲;下肢强直外旋,骨盆上抬,足内翻,行走呈划圈样步态由偏瘫表现出来的肌张力过高和运动模式往往给康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肌痉挛期间,如果治疗中不注意抑制痉挛,并采用过强的刺激,则会使肌痉挛加重废用综合征”:即由于急性期缺乏必要的康复介入,担心早期活动有危险而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的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加之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存在和反复(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严重的肩痛和其他疼痛等),致使患者的主动性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废用状态”误用综合征”:相当多的患者虽然认识到应该较早地进行主动性训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康复知识,一味地进行上肢的拉力、握力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早早地架着患者下地“行走”……,结果是加重了抗重力肌的痉挛,严重地影响了主动性运动向随意运动的发展,而使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的运动模式强化和固定下来,于是形成了“误用状态”患者表现为严重的痉挛、姿势异常(如明显的偏瘫步态)、挛缩畸形,甚至不得不长期卧床,必须依赖他人的残疾状态。

中风偏瘫恢复的顺序一般为: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先粗大运动后分离运动手指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后,最后才是拇指的恢复偏瘫患者恢复早期表现为软瘫、肌张力低下;恢复中后期主要表现为硬瘫、肌张力增高,以上肢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特征张力平衡针法以卒中瘫痪康复的难点——痉挛瘫痪为重点,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针刺手法,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使患者的恢复过程向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从而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其操作要点介绍如下: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承扶、血海、梁丘、女膝、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膝阳关、解溪、申脉体位:嘱患者放松,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尽量让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胭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使其保持中立位手法:① 第一步: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取直径32号、长40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② 第二步: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侧穴位,快速进针,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

③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之间隔2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