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管理思想兵家管理思想•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三、、《《六韬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思想•四、四、《《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思想2•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一、兵家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第一个阶段从商朝末年到东周末年发端于第一个阶段从商朝末年到东周末年发端于《《六韬六韬》》的的治兵之学,经由孙武,尉缭子整理和发展,大体形成一套比治兵之学,经由孙武,尉缭子整理和发展,大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兵家管理思想体系较完整的兵家管理思想体系 • 第二个阶段从秦汉时期至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兵第二个阶段从秦汉时期至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兵家管理思想逐步完整,并进入分支学科研究的时期家管理思想逐步完整,并进入分支学科研究的时期• 班固班固《《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汉朝的兵家管理思想可分为兵权:汉朝的兵家管理思想可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流派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等流派• 第三个阶段从唐朝中叶直至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兵第三个阶段从唐朝中叶直至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兵家管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落的时期。
家管理思想逐渐发生变化走向衰落的时期• 北宋北宋《《武经七书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六韬》》、、《《司马法司马法》》、、《《三略三略》》、、《《尉缭子尉缭子》》、、《《李卫公李卫公问对问对》》3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二、兵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一)姜尚与(一)姜尚与《《六韬六韬》》• 姜尚,又称吕尚,姓姜,字子牙,号姜尚,又称吕尚,姓姜,字子牙,号太公望太公望 公元前1211年出生于今山东省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日照市,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军事家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位,儒儒、、道道、、法法、、兵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百家宗师” 代表作代表作《《六韬六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之兵书之—,也是最早涉及管理的著作也是最早涉及管理的著作《《六韬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4(二)孙武与(二)孙武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孙武,字长卿,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年左右的的齐国齐国乐安(今山东乐安(今山东惠民惠民),被国外誉之),被国外誉之“东东方兵学鼻祖方兵学鼻祖”。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兵学圣典兵学圣典”)全书共十三)全书共十三篇:篇:《《始计始计》》 、、《《作战作战》》、、《《谋攻谋攻》》、、《《形形》》、、《《势势》》、、 《《虚实虚实》》、、 《《军争军争》》 、、《《九变九变》》、、 《《行军行军》》 、、《《九地九地》》、、 《《火攻火攻》》、、 《《用间用间》》 (三)田穰苴与(三)田穰苴与《《司马法司马法》》 田穰苴,春秋末期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齐国著名著名军事家军事家,以,以严法治军严法治军,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克敌制胜而知名于世因功被封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为大司马,故史上多尊称其为司马穰苴 《《司马法司马法》》被列为被列为《《武经七书武经七书》》之一之一 尽管该书亡佚严重,管该书亡佚严重,155篇仅存篇仅存5篇,内容不篇,内容不全,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全,但仍具有很好的军事思想和很高的军事价值5(四)吴起与(四)吴起与《《吴子兵法吴子兵法》》 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吴起,卫国左氏邑(今山东山东省省定陶定陶 )人,)人,是是战国战国初期著名的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家、家、军事家军事家、统帅。
统帅 著有著有《《吴子兵法吴子兵法》》一书,与一书,与《《孙子孙子兵法兵法》》合称合称《《孙吴兵法孙吴兵法》》.《《吴子兵法吴子兵法》》48篇,今存篇,今存六篇(六篇(《《图国图国》》、、《《料敌料敌》》、、《《治兵治兵》》、、《《论论将将》》、、《《变化变化》》、、《《励士励士》》)) ,在中国古代军,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事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五)尉缭与(五)尉缭与《《尉缭子尉缭子》》 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尉缭,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而被称作尉缭战国时期著名任为国尉,因而被称作尉缭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的军事理论家 《《尉缭子尉缭子》》今存今存5卷共计卷共计24篇,近万言篇,近万言6(六)黄石公与(六)黄石公与《《三略三略》》 黄石公所作黄石公所作《《三略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
战略《《上略上略》》强调统治者要切实掌握民心动向;强调统治者要切实掌握民心动向;《《中略中略》》强调君主应有识人之明;强调君主应有识人之明;《《下略下略》》则说则说明治国的根本明治国的根本《《三略三略》》与与《《六韬六韬》》一起,合称一起,合称“六韬三略六韬三略”,影响深远影响深远七)李靖与(七)李靖与《《李卫公对问李卫公对问》》 李靖(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三原(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人,唐朝唐朝伟大的伟大的军事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军事理论家、统帅著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武经七书》》,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堪称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7•(八)(八)《《三十六计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逐步总结是人们根据兵家思想和历史上战争经验逐步总结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而蜚声中外,对于而成的兵书,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而蜚声中外,对于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现代商战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 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原书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败战计共有三十六计,依序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代虢•(九)(九)《《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兵家战略管理的案例大全兵家战略管理的案例大全8•三、、《《六韬六韬》》的主要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思想•(一)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一)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 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姜尚十分强调百姓为立国之本,主张“同天下同天下”、、“天下同利天下同利”,强调,强调“重民重民”、、“利民利民”、、“爱民爱民”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失其众则败失其众则败”• 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收揽人心的三件法宝---仁,义,利仁,义,利• “天有时天有时”,,“地有财地有财”能与百姓分享则为仁;与众人爱憎相同,喜忧能与百姓分享则为仁;与众人爱憎相同,喜忧相同,是为义;普通人怕死喜生,好德归利,能生利的人,就顺应了规律相同,是为义;普通人怕死喜生,好德归利,能生利的人,就顺应了规律和潮流。
和潮流 “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9•(二)爱民如子,富民利国(二)爱民如子,富民利国•“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爱民奈何?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无夺,乐而无苦,喜而无怒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务农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不使其劳” 10•(三)赏罚分明,一视同仁(三)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刑上极、赏下通刑上极、赏下通) •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建立统治者的威信即只有赏罚分明,才能建立统治者的威信。
即“赏禄有功赏禄有功”,, “赏罚必信,如天如地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主张实行重赏,主张实行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赏亏则士不用赏亏则士不用命命”,,“军无赏,士不往军无赏,士不往”•姜尚认为实行赏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人姜尚认为实行赏罚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人赏所以存劝,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在在《《六韬六韬》》指出: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刑上极、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11•(四)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四)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强调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强调领导者的重要作用:“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制胜,则国家安定” •领导者必备的素质: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将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
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 •领导如何正己化人领导如何正己化人•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教育别人想正领导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教育别人想正己而化人,统治者必须做到:道、德、仁、义、礼五己而化人,统治者必须做到:道、德、仁、义、礼五者浑然一体者浑然一体12•(五)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五)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1.选拔人才的标准选拔人才的标准•挑选将才的挑选将才的“六守六守”标准,即标准,即“仁、义、忠、信、勇、谋仁、义、忠、信、勇、谋”((《《六韬六韬•六守第六六守第六》》)•“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串之而不穷者,谋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串之而不穷者,谋也•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帅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和应当避免的十大缺点错误,即所谓“将有五将有五材十过材十过” •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所谓十过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13•2、考核人才的标准、考核人才的标准.• 在考核人材方面,姜尚提出了在考核人材方面,姜尚提出了“八证八证”标准太公曰: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知之有八征:一日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3、使用人才的原则、使用人才的原则• 提出了提出了“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实当其名,名当其实”的举贤之道。
的举贤之道以官名举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贤之道也”“贤人所归,则其国强贤人所归,则其国强” • 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切忌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切忌“伤贤、蔽贤、嫉贤伤贤、蔽贤、嫉贤”,提倡进贤提倡进贤14•(六)善于激励士气(六)善于激励士气•1. 激励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激励的目标是达到统一意志•2. 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激励的关键在于惩恶扬善,赏信罚必•3. 合理授权,身先士卒合理授权,身先士卒• 《《六韬六韬.立将立将》》中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疑,中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用人不疑,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合理授权,二是上下同心,身先士卒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必须给将军授权,要必须给将军授权,要“用人莫疑,疑人莫用用人莫疑,疑人莫用” 并且并且“士未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力这样士卒才能尽其死力而战,以取得胜利而战,以取得胜利15•四、四、《《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主要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思想•(一)(一)“五事七计五事七计”,道为首计道为首计•《《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计篇计篇》》 “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
是指道、天、地、将、法•“七计七计”指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事五事”、、“七计七计”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是衡量军队战斗力强弱的维度和制订作战方法的依据战方法的依据16•(二)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二)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谋攻篇谋攻篇》》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每战必殆 •《《地形篇地形篇》》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殆地,胜乃不殆 •体现现代管理学的体现现代管理学的“信息观信息观”17•(三)全胜思想(三)全胜思想•《《形篇形篇》》“必以全争于天下必以全争于天下”•“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也” •《《谋攻谋攻》》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兵,其下攻城 •“慎重初战,务求全胜慎重初战,务求全胜”18•((四)运筹庙算四)运筹庙算•《《计篇计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观之,胜负见矣" •《《谋攻篇谋攻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19p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StudyConstantly,AndYouWillKnowEverything.TheMoreYouKnow,TheMorePowerfulYouWillBe写在最后20谢谢你的到来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Learning Is Not Over. 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