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爱弥儿》读书笔记)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8.55KB
约7页
文档ID:39647506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1页
1/7

《爱弥尔》读书笔记背景: 《爱弥尔》——卢梭(1712—— 1778)写于 1757 年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专权、等级制度、阶级压迫到处充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爱弥尔》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核心观点: 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本书共分五卷, 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他认为2—12 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张对12—15 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局限性: 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摘录及心得笔记:“我们的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原序,P2)心得: 我们自认为是地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儿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

我们教育人, 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 ”(第一卷,P6)心得: 点出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一个人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从一个废人逐渐变为一个有用的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要不然,摒弃教育,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无意义,直至死去,没有丝毫曾经生存的痕迹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 是自然的教育; 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心得: 卢梭提出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指出每一个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P11)心得: 对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自身素质,自律、自省,要有恒心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用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 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P13)心得: 教育使人拥有素养,有了心理变化、内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悄然进行的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 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心得: 妙极了!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人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个人无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岁,一万岁,想必那人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几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一出生,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人平均拥有大概几年的寿命,为什么有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人消极低迷, 最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 ,, 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

由于害怕自由活动会使身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止孩子们成为残废,人们就甘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p16)心得:人们这些过度的行为一开始是想要保护婴儿,但事实证明人们这么做非但没有对婴儿成长有任何促进作用,反而还导致孩子长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卢梭指出:应顺其自然,任孩子自由发展,除去一切束缚,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p24) 心得: 所以说新生儿、 幼儿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实,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形成都在儿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教育上,使幼儿形成了健全人格,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我们期望的人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 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p26)心得: 一语中地, 仔细想想, 请那些能干的教师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说教吗?一个没有爱的孩子即使学了很多出众的才华那又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一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心中有爱的人强得多。

热心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热心”那端倾斜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我们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 (p27) “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 ,, 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p28) 心得: 这大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p31) 心得: 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而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会疲累,而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一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子的 “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

p59) 心得: 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 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 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 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 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一个孩子, 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 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 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 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刚出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 吃饭、走路 ,,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其次,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 心得: 孩子们还不懂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 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其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p91)心得: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拧并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理性教育。

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 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联想到今天, 在中国, 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都一个个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虽然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针对“书越读越重”这种现象提出“减负”的口号,但收效甚微,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中国的高考制度犹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儿,老师、 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 周末去上补习班,去上艺术班,,, 孩子现在活得比大人还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反思: 过早四让儿童学到过多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愿他们今后不会像早熟的果实那样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但愿他们不会重蹈仲永的覆辙,成年后毫无用处,碌碌无为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 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 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p107) 心得: 小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尤其是男孩子,见到什么就想破坏什么。

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坏了一样东西,马上又给他买新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孩子越来越放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 没有错 又或者大人采取另一种态度,对小孩子进行惩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但这样难免会让孩子们委屈,他们还不懂得这么多,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我担心的是大人们越制止这种行为越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后这样的破坏行为还会再次上演卢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么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难受了下次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我有一点疑问:若孩子破坏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无多大用处、 可有可无的东西呢?这样少了这样东西也丝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孩子就尝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就无法改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了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p109)“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p119) 心得: 还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因此他们只能学会一种语言,有人说他们的确学会了几种语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曾经看见过几个据说是能讲五、六种语言的儿童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的辞来讲;他们确实能用五六种词汇,但他们始终讲的是德语。

总之, 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辞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心得: 我并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卢梭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人只能学会一种 但现在也确实有人会好几种语言,并且也说得很好卢梭,你指的是语言的思维就一种吗?可是我就见过有人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来思维的那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呢?还是很想当年见到卢梭,听听他的观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