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KB
约11页
文档ID:97986678
《教育学》考前五分钟_第1页
1/11

一、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各阶段教育家及其教学著作P24-301.萌芽阶段,中国先秦,古希腊教育家孔子,《论语》等,强调通过教育来重建奴隶社会的秩序,恢复社会原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主张贤人政治,推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而仕”;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等具体的教学、德育原则和方法思孟学派,《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2.独立形态阶段被誉为“教育学之父”的夸美纽斯,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此书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此书的主要影响: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第二,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革联系起来,论证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第三,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做了深入论证。

第四,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第五,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推动学校规范化,堪称学校管理学的创始人第六,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发展贡献甚大老师的课件是这样表述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学校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 尤其是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卢梭的《爱弥儿》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他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第四,实用主义观念第五,发现的观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则是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老师的课件是这样表述的:《普通教育学》把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力求使教育科学化其著作中所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论,对后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3.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186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3)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法》(1912)、《人类的教育学》(191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

杜威教育思想(基本观点):杜威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入手,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提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对旧教育进行改造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4.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可以指导老师更加具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学生智能开发理论研究——皮亚杰、布鲁纳课程理论的深化研究——课程理论三大典型学派: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赞科夫的“新教学体系”二、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分歧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P30-31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根据心理学来阐述了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它也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之后,他的这一理论被他的学生所发展这就是席勒,他明确的把教学分成了两个阶段,作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 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由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段教学法”这种教学过程理论,在欧美各国流行、统治达半个世纪之久,被后人称之为传统教育派或传统教学 传统的教育学派,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则日益显露出了严重的弊端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而这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表现的也是异常的明显,我们的教学过程指导理论显然还停留在传统教育学派的理论之下,亟待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验的日益普及和日益运用于教育,出现了一种反传统的教育学派,它就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他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动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改假设、获得结论。

它被简明的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作“五步教学法” 这就形成了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基本对立:五段教学法与五步教学法的对立现代教育学派注重从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或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取知识,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故到30年代,杜威的教学理论便很快的衰落三、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P15-161.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万全归于生物的本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和自觉性2.心理起源论把教育归结为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的共同劳动再次,原始社会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儿童跟随有经验的长者共同劳动,在这同时学习各种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总之,教育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这是马克思产义的正确观点。

四、教育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P38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教育就有了两个基本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这两个基本关系中又内含着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五、简述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P49-581.经济功能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第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纬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纬度的劳动者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表现在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能够发展科学2.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3.文化功能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教育能够传承文化,即传递、保存和活化文化,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六、如何理解教育的人的制约性?73-76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和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和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力求适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拉动学生的发展 七、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在学生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怎样?39-47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方面: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先天性因素最基本的是遗传遗传是指人从前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我们又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社会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被人改造的自然、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意识形态第一,环境可以使人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并使人获得一定的活动知识和经验,如孟母三迁第二,环境制约着人的才能的发展第三,环境影响着人的身体的发展。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八、简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26-127个体本位论,主张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也即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只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简单地说,社会本位论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只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九、简述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2-144198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求所有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事、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0年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十、怎样全面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199-201社会地位通常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围绕这一位置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