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世***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50KB
约23页
文档ID:172929962
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1/23

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送审稿)前 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促进安宁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结合全区土地资源环境现状和《安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根据安宁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在开展《安宁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期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安宁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确定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划定了土地用途分区,明确了分区管制措施,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重点任务,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规划》是规划期内安宁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控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规划》以2009年为基期年,以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范围为安宁区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土地面积8233公顷一、规划背景(一)区域概况1、自然环境安宁区位于兰州市区西北部、黄河北岸,地处东经10334′~10347′,北纬365′~3610′东起九洲台与城关区接壤,西至虎头崖大坪山与西固区相邻,北依北山与皋兰县相邻,南临黄河与七里河区、西固区相邻全区东西长19.6公里,南北宽2.7~7公里全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缓,呈马鞍形,海拔1517.3米至2067.2米,相对高差550米,北部为丘陵山地,为梁、峁、沟壑交错分布的地形;南部为一狭长的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安宁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区,全区年平均降水量349.9毫米,年蒸发量1664毫米;年均气温8.9℃,最高气温32.6℃,最低气温零下6.7℃,无霜期171天;年日照2476.4小时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冰雹和风灾安宁区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此外还有沙土、红粘土等初育土壤。

区内水资源包括黄河客水和地下水,除黄河干流外,山区沟谷均为季节性冲沟,无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安宁区自然植被为干草原群落,川区大部已被各类人工植被替代安宁区北部山区的石料资源主要有石英砂矿,分布在碱水沟一带;沙井驿一带具有藏量丰富的红粘土;西部部分山地有少量石膏分布2、社会、经济环境安宁区下辖8个街道,分别为十里店街道、孔家崖街道、银滩街道、刘家堡街道、安宁堡街道、沙井驿街道、培黎街道、西路街道2009年全区总人口26.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98万人,农业人口5.8万人,人口密度2637人/平方公里安宁区是兰州市文化教育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万元,人均2613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4:56.87:42.79全区已形成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安宁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2009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8233公顷按照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农用地面积159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建设用地面积3178公顷,占39%;其他土地面积345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⑴农用地农用地1599公顷,其中耕地30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安宁堡、刘家堡和沙井驿街道;园地40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主要分布在安宁堡街道;林地78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9%,主要分布在十里店、培黎、安宁堡街道的北山;其他农用地10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

⑵建设用地建设用地3178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211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7%,在全区均有分布;农村居民点用地50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银滩、孔家崖、安宁堡、刘家堡、沙井驿街道;采矿用地28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主要分布在安宁堡和沙井驿街道;交通水利用地17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其他建设用地9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⑶其他土地其他土地3456公顷其中水域373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11%;自然保留地3083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89%,主要分布在安宁区北山2、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⑴土地总面积小,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大安宁区土地总面积仅为8233公顷,2009年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已达到31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自然保留地30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有限的土地资源已严重制约了安宁区经济发展⑵土地类型分布简单,山川水地貌分异明显 安宁区北部山地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疏,相对高差550米,主要地类为其他土地,不宜农业发展,也不宜于各类建设;中部为狭长的河谷川区,地势平坦开阔,但该区域土地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8%,并且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高度集中于此;南面临黄河与七里河区、西固区相望。

⑶城市建设与生态屏障用地矛盾突出位于安宁核心区7平方公里的二级水源保护地,同时也是工业用地聚集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所在地,城市建设的发展受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制约,必然不断侵占生态屏障用地,如何有效解决拓展空间、提升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矛盾十分尖锐⑷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区内原有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难度大,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合理城中村”和“旧城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1、规划指标完成情况⑴农用地规划目标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全区农用地调整到435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0%2009年末全区农用地面积159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9%,低于规划目标的要求⑵建设用地规划目标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建设用地调整到272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2009年末全区建设用地面积31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高于规划目标的要求⑶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林地面积达到2942公顷2009年末全区林地面积787公顷,现状未达到规划目标2、上轮规划实施的成效⑴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通过规划指标控制了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建设用地区控制了建设用地范围。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建设用地指标为2723公顷,2009年末建设用地实际面积为3178公顷现状情况高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目标,主要是受市政府提出行政中心西迁加大安宁开发力度影响⑵保障了中心城区、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在规划实施期内,严格按照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供地,保障了中心城区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促进了全区的经济的快速发展⑶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期间内,通过各类用地结构调整,实现了布局优化,加大了单位土地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78068万元增加到2008年万元,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由9万元/公顷增加到61万元/公顷;单位面积工业GDP由5万元/公顷增加到25万元/公顷3、上轮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⑴规划的前瞻性和预期性不足上轮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前期研究不深入,土地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被发现协调机制和咨询论证机制不健全,规划与行业规划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从而导致规划成果不尽科学合理并且上轮规划编制时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用地预测所依据的各部门规划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加之规划期过长,在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产业协调、区域协调等关系处理上未能很好地做到统筹兼顾,致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规划互相矛盾的情况时常发生。

⑵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适应性不强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兰渝铁路编组站的选址建设,使安宁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发展环境对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建设用地供需总量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并且安宁区近几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带来用地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规划所确定的用地发展空间不足;社会经济的非轨迹发展,新的大型项目或单独选址项目用地位置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规划与实际用地需求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不够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各行业部门的规划都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的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用地规模上不协调,使土地利用规划与行业规划不衔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二、土地利用的战略和目标(一)土地利用战略以“城内挖潜、山地恢复生态、经济异地发展”为区域发展主导思想,统筹安排各行业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发展以“桃园之乡”、“天斧沙宫”和仁寿山森林公园为依托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涵养和绿色空间建设,保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开发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盘活存量土地,实行集约利用,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土地利用目标1、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前提下,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集约用地的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4355公顷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优化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外延扩张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用地整理,推行废弃地整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效率规划期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不超过98平方米3、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全区土地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区林地总面积增加至1483公顷,比2009年面积增加696公顷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一)农用地2009年全区农用地面积1599公顷,规划期内农用地增加133公顷,规划至2015年农用地面积为1342公顷,至2020年农用地面积保持在173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19%上升至21%主要减少耕地、园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1、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指标2009年全区耕地总面积30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至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为44公顷;至2020年根据上级规划下达的指标全区不再保留耕地。

2、适当调整园地面积2009年全区园地总面积403公顷,规划至2015年园地面积为200公顷,至2020年全区园地总面积保持在22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9年的5%下降至3%规划期间全区积极发展休闲、生态和观光农业,完善以“桃园之乡”为依托的都市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区3、逐步增加林地面积2009年全区林地总面积78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规划至2015年林地面积增加至1064公顷,至2020年全区林地总面积增加至148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坚持以建设良好生态区域为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