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徐汇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相待漏①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 有思乎?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④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且 B.所 C.其 D.也22.对第②段贤相待漏时思虑的分析,都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3分)①安泰百姓,并吞四夷 ②消弭战患,开垦荒田 ③举荐贤能,贬斥奸佞 ④辞官消灾,严惩罪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3.下列成语与第③段描述的奸相不吻合的一项是( )1分)A. 恩将仇报 B.以权谋私 C. 党同伐异 D. 阿谀逢迎24.赏析②③两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4分)25.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答案】:(五)13分21.(1分) C 22.(3分)选D 3分,选A 或B 2分23.(1分) A24.(4分)答案示例:前者生动刻画出贤相为国计民生而焦虑、时刻准备上朝答对的神态,后者刻画了奸相为一己之利而烦忧那种装模作样的神态,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
25.(4分)答案示例:第④段先总结宰相所思所为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性,再补充了尸位素餐、明哲保身的庸相不可取,体现行文及阐述的缜密周全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
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兖公之四十七世孙云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 所感叹的应是( )2分)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A.矣 B.乎 C.耳 D.也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答案】:24.(2分)A25.(1分)B26.(2分)D27.(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绎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28.(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青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题13分)宝绘堂记 [宋] 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①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②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③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④,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⑤,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⑥,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礼义⑧,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注】①结髦:织毛物②锻炼:打铁③蜡屐:制鞋子 ④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⑤书:书画 ⑥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⑦戚:皇亲国戚 ⑧被服礼义:牢记并遵循礼仪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哉 B.也 C.乎 D.耳2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宝绘堂坐落在驸马都尉王晋卿住宅的东面B.宝绘堂收藏了驸马都尉王晋卿喜欢的书画C.苏轼年少时轻视富贵生死而特别看重书画D.驸马都尉王晋卿喜爱诗书也喜欢与人角斗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A.第①段末尾 B.第②段末尾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末尾24.分析第①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3分)25.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答案】:(五)21-25题 (13分)21.D (1分) 22.D (2分) 23.C(3分)24. 答案示例:第①段用了引证和例论的方法作者引老子的话证明圣人不曾废除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田猎,又列举刘备嵇康阮孚等人都有声色臭味而乐此不疲的事实,论证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的观点。
25.(4分) 答案示例:①直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②又言“不可以留意于物”,例证说明留意书画必生祸患,③陈述苏轼年少时过分留意书画的教训,④希望王晋卿不要沉溺于书画,从而远离祸害 [注释]1.寓意于物:指欣赏美好的事物,通过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意趣2.留意于物:耽溺、过分看重外物,不可自拔留,(个人喜好为物所)牵制3.尤物:特异之物,与“微物”相对病:担忧,与“虽微物足以为乐”的“乐”字相对4.“五色”四句:见《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口爽即口味败坏5.“刘备”二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备性好结盹,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吒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既而答日:‘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吒”为“旄”“髦”之借字好结髦:喜好用毛编结饰物6.“嵇康“二句: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文学家,谯郡锤人为魏宗室婿,仕魏为中散大夫尚老庄,工诗文,精乐理后为司马昭所杀《晋书·嵇康传》称其"远迈不群""恬静寡欲"《世说新语·简傲》刘孝标注引《文士传》:“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
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惟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瞰,清言而已7.“阮孚”二句:阮孚,字遥集,东晋陈留尉氏人蓬发饮酒,不以王务婴心元帝时为黄门侍郎,因以金貂换酒,为有司弹劾《晋书·阮孚传》:“初,祖约性好财,孚性好屐,同是累而未判其得失有诣约,见正料财物,客至,屏当不尽,余两小簏,以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因自叹日‘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甚闲畅于是胜负始分参见《世说新语·雅量》篇“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条蜡屐(jī):在木屐上涂蜡屐,木鞋8.移人: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9.释:放弃,舍弃,抛弃这里“不释”指过分沉溺不松手,即不能自拔10.祸有不可胜言者:倒装句,定语后置,指意想不到的祸害11.钟繇:字元常,三国魏著名书法家善书,尤长于正、隶《三国志》有传据《张君宝墨堂记》注引《墨薮》:钟繇于韦诞处见到蔡邕笔法,“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发冢:盗人坟墓12.相忌:相互猜忌宋孝武: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4-464年在位王僧虔:南朝宋书法家,晋王羲之四世族孙,仕宋为尚书令,工隶书《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年号)世常用掘笔(秃笔)书,以此见容。
13.桓玄:东晋权臣桓温之子,后篡晋安帝自立,兵败伏诛《晋书·桓玄传》:“元兴二年(403),桓玄带军队讨平后秦姚兴,整理行装时,“先使人作轻舸,载服玩及书画等物或谏之,玄日‘书画服玩既宜恒在左右,且兵凶战危,脱有不意,当使轻而易运’众咸笑之走舸:不忘记把书画带上船14.王涯:唐文宗宰相,字广津《旧唐书·王涯传》:王涯极喜书画,“前代法书名画,人所保惜之,以厚货致之;不受货者,即以官爵致之厚为垣,窍而藏之复壁甘露之祸时,尽被人破壁取去复壁:夹墙15.儿戏:贪念书画等身外之物害其国,凶其身:忘国丧身16.吾予:给予我,为倒装句17.颠倒错缪(miù):本末倒置18.不复好:不再沉溺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