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爱”上劫匪案件的心理分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5页
文档ID:93481859
“爱”上劫匪案件的心理分析_第1页
1/5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儿童发展与学习》期末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姓名:刘仪学号:20110209班级:11级化学师范“爱”上劫匪案件的心理分析摘 要:由奥地利女孩对拘禁她8年的男子的自杀表示难过这一事件,分析受害人的心理,引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一专业术语,并通过一系列相似案例的讨论得出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形成的4个条件:1.加害者的威胁非常直接,受害人绝对不能反抗,否则会付出生命代价2.加害人会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而不是一味地施以伤害3.加害人对受害者实施信息封锁,让受害人无法接触到其他任何信息,而只能接受加害者的观点4.加害者让受害人相信,他绝对逃不出去,或者即便暂时逃出了,加害者也会找到他并施以更加残酷的伤害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威胁、小恩小惠、明哲保身正文:2006年8月23日,失踪了8年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莉·卡姆普什突然现身,而拘禁了她8年的男子沃尔夫冈·普里克洛皮数小时后卧轨自杀如果事情就到此为止,那么这只是一件比较严重的案件但接下来娜塔莉的表现却让这起案件立即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在得知44岁的沃尔夫冈自杀的消息后,16岁的卡姆普什表现得有些悲伤,她对警方说:“在我看来,他完全没有必要自杀。

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死感到悲伤显然,一起“生活”了8年后,被绑架者对绑架者产生了一些感情警方和许多媒体因此而推测,和许多被绑架者一样,卡姆普什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被绑架者对绑架者产生了一些正性的情感,譬如爱、同情和崇拜等,甚至因此对解救者产生了一些愤怒和攻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术语,简单的说法就是,既然生活太苦,而自己又对此无能为力,那就无妨爱上苦难甚至那些制造苦难的人,这样就不觉得自己有多苦了更精练的概括是:攻击可以攻击的人,但投降不可以攻击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这种逻辑也常常可以见到,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糊涂哲学,也是一种很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恨你可以恨的,爱你不敢爱的听上去,“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词汇但实际上,这种心理在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娼妓、受虐妇乱伦等案件的受害者中非常常见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几乎每次西方人质被劫匪释放后,这些人质都会表达对劫匪的感激,同时表达对西方国家、伊拉克安全部队等拯救者的愤怒看上去,这种表达显示了劫匪的“仁慈”和拯救者的“无能”,但实际上,这是“恨你可以恨的,爱你绝对不可以恨的”这种保命哲学的体现。

劫匪,是绝对不能得罪的,否则说不定哪天又被劫持甚至人头落地,但拯救者却是可以任意斥责的,无论你怎么攻击他们都不会有任何威胁发生1 .制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条件“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1973年被创造的一个词汇那年8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把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最后劫匪向警方投降但奇怪的是,危机结束后,所有的受害者都声明并不痛恨歹徒,他们感谢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甚至在警方采取营救措施时还对抗警方这起案件让人们大跌眼镜,心理学家由此发明了一个词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概括这一类心理特征:受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甚至协助加害人对抗解救他的人这种逻辑,有时候的意识层面的“智慧”,我们知道这样做没什么问题有时则是潜意识层面的“智慧”,即为了赢得劫匪的“仁慈”,我们干脆由衷地赞同甚至爱上劫匪譬如,25岁的德国女郎妮古拉,在中美非洲岛国哥斯达黎加度假时被一伙持冲锋枪的劫匪绑架了75天后,正当德国人准备庆祝她的获释时,她却与绑匪维加双视坠入爱河菲律宾女护士雷娜,她被劫持5个月后,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匪首的小老婆,还改变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对媒体和警方极力袒护“丈夫”的罪行。

当然,不是所有白劫持者都会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研究者发现,要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至少要满足4个条件:1.1加害者的威胁非常直接,受害人绝对不能反抗,否则会付出生命代价1.2加害人会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而不是一味地施以伤害1.3加害人对受害者实施信息封锁,让受害人无法接触到其他任何信息,而只能接受加害者的观点1.4加害者让受害人相信,他绝对逃不出去,或者即便暂时逃出了,加害者也会找到他并施以更加残酷的伤害如果满足着4个条件的话,只需要3~4天的时间,一些受害人就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认同加害者并站在加害者一方,甚至帮加害者对抗拯救者这其实也是“洗脑”的关键条件只是,一般性的“洗脑”不会赤裸裸地威胁要折磨或杀害“被洗脑者”,但他们一定会让受害人感受到威胁也就是说,“洗脑者”会稍微弱化第一个条件,但会强化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至于第四个条件,所以“洗脑者”都是一样,他会绝对地限制“被洗脑者”的人身自由传销玩的就是这些手段,很多受害人也因此而变得“不可理喻”,他们一般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变成传销的狂热信徒,并对父母、警方等拯救者产生攻击性情绪如果说,一般性的传销,玩的是稍微弱化的“斯德哥尔摩游戏”。

那么,沃尔夫冈对卡姆普什所做的,则是加强版的“斯德哥尔摩游戏”2 .认同无法摆脱的痛苦,才有活下去的勇气 首先,她被绑架时年龄很小,只有8岁这样的话,信息封锁就更容易成功,而沃尔夫冈发出的威胁就会更容易发挥作用其次,卡姆普什被绑架的时间长达8年,这让沃尔夫冈的“洗脑”更加彻底我们都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如果一种通了太难忍受又无法摆脱,就不如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这其实并不是痛苦,其实挺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减少了心理冲突,内心就变得安宁一些,虽然这是病态的安宁,但如果遭遇了绵绵不绝的痛苦,那么,这种病态的安宁可以让我们不完全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对于卡姆普什来说,早一点完成这个心理过程,就可以少一点痛苦但关键是,如果这种向痛苦认同的心理过程持续地太长久了,它就可能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久性的人格特性,让这个人只习惯痛苦,而不能接受爱与幸福再次,一方面,被加害时,弱小的卡姆普什美誉反抗和逃跑的机会,另一方面,沃尔夫冈给予的小恩小惠要更多一些在关押她的只有6平方米的狭小的地牢里面,马桶、书籍、电视、床、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做工程师的沃尔夫冈还担负起了一些“教育”的职责,教卡姆普什一些知识沃尔夫冈这样做,让卡姆普什对加害者的认同就显得尤其合理,相信沃尔夫冈也会8年如一日地对卡姆普什说,他把她关在地牢里,是对她好。

一个小女孩,在一个仅6平方米的地牢里被关了6~7年,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只怕,这个小女孩更加不会相信自己有逃跑的机会了这四个条件,卡姆普什做过概括,她对警方说:“他有时把我捧在掌心,有时却把我踩在脚底所谓捧在掌心,即那些小恩小惠,让卡姆普什相信他对她好的胡言;所谓踩在脚底,即沃尔夫冈发出的真实的威胁,让她知道反抗会导致什么结果这四个加强版的条件,加在弱小的卡姆普什的身上,其效果比一般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会更加强烈,卡姆普什会在沃尔夫冈自杀后说她有点难过,这就一点也不稀奇了参考文献:《解读“疯狂”》,作者:武志红;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版次:2007年5月第1版《心理学论文选》,编者:江苏省心理学会编;出版:南京编者《心理学·修订本》,编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名著导读》,作者:王芳;出版:中国妇女出版社《人格心理学:及人格之培育》,作者:余昭;出版:桂冠图书服从有限公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