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垦利县黄河口镇小学 张振坤吕剧吕剧教学目标:1.了解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2.了解吕剧的艺术特点3.了解部分著名吕剧演员教学重点及难点:吕剧的艺术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播放视频)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戏种吗?对,是吕剧吕剧是山东省的代表剧种,它的发源地就在我们东营市的东营区牛庄镇的时家村,这是我们黄河入海口地区的骄傲二、关于吕剧(一)概述(出示课件)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 2 -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00 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20 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 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 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 《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安徽、河南、天津、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2008 年 6 月 7 日,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起源与发展(出示课件)约 1900 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 ,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 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 ,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1.名称由来1900 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 ,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 年,吕剧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 ,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 ,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2.文化沉蕴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化装琴书——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 3 -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惠民等地区3.起源根据《黄河志》记载,在 1884 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 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上妆扬琴” 4.初步发展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1917 年(民国六年) ,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 4 -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5.高度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 1950 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 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 (《逼婚记》 )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 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 《李二嫂改嫁》 、 《光明大道》 、 《王定保借当》 、 《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 1957 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 1965 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6.重获新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 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 1976 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 1979 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11994 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 1995 年底,东营市先后有 15 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吕剧《潮涌黄河口》 、 《孙武》 、 《乡人俚曲》连续三届获得“泰山文艺奖” ;大型吕剧《三春柳》 、 《红柳滩》等优秀剧目先后荣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
吕剧小品《随礼》在第六届 CCTV 小品大赛中获优秀节目奖;吕剧《马书记上任》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晋京慰问演出剧目,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最佳推荐剧目”奖、全国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等多项殊荣小吕剧《英雄老倭瓜》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三)艺术特点(出示课件)- 5 -1.优美朴实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汉族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 、 “二板” (包括“垛子板”和“流水” ) 、 “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 (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2.自然流畅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3.贴近群众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四)艺术表现(出示课件)1.主要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 、凤阳歌等2.伴奏乐器- 6 -四大件:坠琴(主弦) 、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 其他: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 笛、唢呐、海笛(小啦叭) 、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打击乐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3.服装术语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竹衣子: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唱角用的,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蟒和道袍之用胖袄(垫肩):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大袜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五)角色行当(出示课件)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1.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2.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7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
彩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3.净行花脸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 《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 、 《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4.丑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六)经典剧目(出示课件)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 、 《王定保借当》 、《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 、 《金镯玉环记》 、 《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 8 -的感染力。
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另外还有《王天宝下苏州》 、 《白蛇传》 、 《李二嫂改嫁》等1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