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doc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37KB
约13页
文档ID:98230543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doc_第1页
1/13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转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1文学编一、 文学史篇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8 论“革命传奇”小说9 论“样板戏”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16 论“文革”叙述模式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二、 文学思潮论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6 论“朦胧诗”7 论“后朦胧诗”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9 论新历史小说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11 论“寻根文学”思潮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三、 作家论1 鲁迅小说创作论2 鲁迅散文创作论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4 郭沫若创作论5 茅盾创作思想论6 茅盾评论特色论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8 巴金小说创作论9 老舍的平民观探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选择一个角度)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选择一个角度)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选择一个角度)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1 论艾青的艺术追求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之分析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四、 作品篇(小说)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析13 钱钟书《围城》失探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17 论方方的小说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23 论杨绛的《洗澡》24 论贾平凹的《废都》(选择一个角度)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选择一个角度)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选择一个角度)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39 论刘震云《》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53   分析茅盾之《子夜》作品篇(诗歌)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3 论戴望舒的诗4 论徐志摩的诗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6 论小叶诗人7 论穆旦的诗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10 论顾城的诗歌11 论多多的诗歌12 论海子的诗歌13 论郭小川的诗14 论冯至《十四行集》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作品篇(散文)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8 论刘白羽的散文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11 论素素的散文12 论石娃的散文13 论史铁生的随笔14 论刘亮程的散文15 论巴金的《随想录》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作品篇(剧本)1 曹禺《雷雨》周萍论2 蘩漪悲剧探3 论郭沫若的《屈原》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五 比较论1 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2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3 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之关系4 曹七巧与三仙姑异同论5 论蘩漪与陈白露性格的异同6 李瑞珏与薛宝钗思想性格异同论7 孙犁、刘白羽的小说风格之比较8 比较《雷雨》与《北京人》六 古代文学篇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0 论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1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12 论骈文的艺术美13 王、孟山水诗艺术之比较14 论王、孟山水诗中的盛唐气象15 高、岑边塞诗艺术之比较16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精神17 论李白七绝的艺术美18 论杜甫七律的艺术成就19 论白居易咏物诗的思想、艺术价值20 李商隐无题诗的意象分析21 论《金瓶梅》的思想意义22 《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23 “三言”、“二拍”的市民意识24 “三言”、“二拍”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25 《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26 谈《水浒传》在我国小说艺术典型化方面的贡献27 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叙事视点”28 论“二拍”的叙述视角与道德判断29 论西方文学对近代谴责小说的影响30 从儒学的政治文化语境看《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31 《红楼梦》的艺术结构32 从《聊斋》女子形象看蒲松龄的妇女观33 初唐宫廷诗歌的再评价34 谈唐诗分期中杜甫的归属问题35 杜甫对中唐诗歌的影响略论36 简论韩愈诗论与文论精神实质的一致性37 陶(渊明)韦(应物)比较论38 杜甫韩愈比较论39 论晚唐小品文对古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40 温(庭筠)韦(庄)比较论41 《诗经》雅颂诗试论42 《诗经》赋体与汉乐府叙事的比较43 楚辞体的特点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 汉诗的发展与诗赋的消长45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抒情风格的比较46 汉代郊庙歌辞试论47 论汉乐府中场面描写的特点48 汉赋四大家与大赋的演进49 论曹植诗的艺术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50 曹丕在建安诗坛的地位试论51 论阮籍的《咏怀》诗52 谢灵运与六朝诗风的关系53 “文笔之辩”之我见54 《文选》选诗标准与文学的自觉55 陶渊明的被误解与被理解56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57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58 王维“诗中有画”试议59 隐逸方式与唐代山水田园诗60 唐代怀古咏史诗的演变61 李白与民歌62 杜甫七律诗的艺术贡献63 元和新体的特点试论64 “以文为诗”刍议65 论韩愈对儒家道统的贡献66 论李贺在中晚唐诗风演变中的作用67 李商隐诗对词的影响68 “词别是一家”之我见69 花间词与南唐词的异同70 冯延巳对宋词的影响浅议71 论苏辛词的不同72 论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3 南宋风雅词派的艺术特征及影响74 论苏轼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作用75 山谷体对宋诗的影响略论76 宋元话本对中国小说的转变作用77 董西厢论78 元曲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试论79 元明散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80 关汉卿杂剧的结构81 马致远在戏曲史上的影响82 论古代戏曲的大团圆结局83 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典型化性格塑造的进程84 诗人之诗与学者之诗85 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落86 杜十娘形象浅析87 汤沈之争与明清传奇88 明清诗文的拟古与反拟古之争89 纳兰词在词史上的地位90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的演进91 论宋词繁荣的原因92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93 论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94 论宋话本对中国白话小说的影响95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96 论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97 论《琵琶记》的艺术成就98 汤显祖传奇“临川四梦”之比较99 论《桃花扇》的民族意识及兴亡之感10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01 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的个性化102 论陶渊明的思想矛盾103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104 李商隐诗中的意象10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106 纳兰性德爱情词探析107 《三国演义》的理想人格类型108 论宋诗中的理性人生感悟109 《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110 《桃花扇》的双重主题11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七 外国文学篇1 “卡门”新论─梅里美《嘉里曼》人物形象分析2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3 论卡夫卡的艺术创新4 试论包法利夫人的女性意识5 试论《雷雨》的悲剧主题─《雷雨》与《俄狄浦斯王》主题比较6 《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7 《尤利西斯》:空间形式的解读8 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尤利西斯》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之比较9 论《静静的顿河》创作的美追求10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之比较11 论希腊和荷马史诗的艺术魅力12 美狄亚与《氓》中弃妇形象比较13 论果戈理的讽刺艺术14 托尔斯泰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15 论海明威的冰山原理16 论《简爱》的经久性魅力17 论《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法18 论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19 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20 美的徒劳: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浅论21 至悲至美的境界:析《静静的顿河》中的女性之死22 安娜与娜拉形象比较23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24 《高老头》人物形象论25 论《飘》斯佳丽形象26 论《雪国》中驹子形象27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28 卡列宁与海尔茂形象比较29 苔丝形象之我见文论与写作篇1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2 阅读教学新思维、新策略3 作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