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一的B.多元的C.不排外D.包容性(2)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
B.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C.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D.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3)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案】 (1)D(2)B(3)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解析】【分析】(1)A项,有误,由原文语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可知,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B项,有误,多元强调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不是唯一的不属于“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C项,有误,根据“‘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一句可知,此项不正确;D项,正确 (2)B项,有误,由原文“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可知,儒释道地位同等重要不对,儒家自汉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3)通读全文,根据结尾“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可知,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了解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保护不同的文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⑶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即可作答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传递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他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就在这时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居然不见了!男孩见状,拿出一部,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拿出车内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 ①________→重拾希望→ ②________→十分感激(2)第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意?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2)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3)男孩善良、拾金不昧,捡到物归原主;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懂事、勤劳、乐观,放学后捡废品减轻家里负担;他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工作后不忘回报资助过他的人,在“她”身处困境时又反过来帮助“她”4)男孩拾金不昧——“她”资助男孩——男孩知恩图报——“她”获助后继续资助更多贫困孩子,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结尾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阅读文本,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尽量用原句原词。
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可依据文章第5段中的“她非常感动”和第8段中的“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提炼概括作答 (2)文章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内容上,介绍了小男孩家庭情况及捡破烂的原因,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勤俭、乐观的美好品质结构上,为下文叙写“她”把废品送给男孩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中“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生活费呀!’”“小男孩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等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的人 (4)语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内容上,揭示了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结构上,用“小火苗”“传递”等关键词语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的结构严谨据此理解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② 心急如焚 ⑵ 插叙。
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⑶ 男孩善良、拾金不昧,捡到物归原主;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懂事、勤劳、乐观,放学后捡废品减轻家里负担;他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工作后不忘回报资助过他的人,在“她”身处困境时又反过来帮助“她” ⑷ 男孩拾金不昧——“她”资助男孩——男孩知恩图报——“她”获助后继续资助更多贫困孩子,善心、爱心在他们手中传递结尾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⑵本题考查据需顺序的把握,注意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秋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