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0KB
约14页
文档ID:55430715
根据考纲编写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_第1页
1/14

中国中国现现代史部分代史部分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今)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通常称为“建国初期”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这个时期概括为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表明了这段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1949---1952: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6:三大改造1956年至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的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第一章第一章现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统一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内容: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地位: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平,内容: A 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 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 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新中国的成立:奠基:七届二中全会,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一一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背景: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②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③1953 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选的开展;(2)概况:1954 年 9 月 北京 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主要内容有: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A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B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C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一届人大会议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三大政治制度概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54 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意义: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政治):①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③新阶段: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③法律保障(过程):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建国前建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 年)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文化大革命(略):1966 年---1976 年导火线:1965 年姚文元批吴晗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6 年 5.16 通知正式开始。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即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1、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1)内容: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主要内容:A 解放思想;B 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②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③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1)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 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制定 1982 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实行依法制国方略:1997 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 “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形成过程:①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三通; ②1981 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提出国共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③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④1984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 (4)意义: ①是一项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②有利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2、港澳的回归: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 澳门的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解决国家间的历史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香港、澳门回归的启示:①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保障;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79 年元旦, 《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②1980 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③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④1994 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⑤1995 年“”,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⑥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初步形成⑦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和成功实现;③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保证);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双方不断增进了解;不利因素: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②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建建设设道路道路(一)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一一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一一一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一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1)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意义: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成就:鞍钢、沈飞、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过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和平赎买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3.《论十大关系》:1956 年 4 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4、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 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5.错误探索表现 :1958 年—1960 年冬“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0 年冬,中央开始纠左,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1964 年,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6、1956---1966 年成就:武汉、包头钢铁、石油实现自足。

7、1966—1976 年成就:1971 年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 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8.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