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寒假预习:第17课《短文两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gege****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15KB
约7页
文档ID:261396774
寒假预习:第17课《短文两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1/7

寒假预习小助手3-1 《陋室铭》【原文背诵】陋室铭刘禹锡 〔唐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背景介绍】《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文义梳理】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 )德馨( )苔痕上( )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 )无丝( )竹( )之( )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没有平民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神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动,使……绿,使……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使……乱、使……劳特殊句式: 斯是陋室 判断句何陋之有 倒装句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倒装句?一词多义: 之 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取独,不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以我酌油知之 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补充阅读】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唐代〕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译文】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

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

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寒假预习小助手3-2 《爱莲说》【原文背诵】爱莲说周敦颐 〔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章背景】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文义梳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5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洁净地挺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文言现象】1、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2、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助词,的)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示舒缓语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表示强烈反问。

④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它(指桃花林的奇景)3、特殊句式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省略句【拓展阅读】经典的“说”《师说》(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