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浅论 摘要摘要: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已经有一千 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变化,包括声、韵、调系统和音节结构,以及 古今语音演变的来龙去脉正是由于这种特征,音韵学不仅对研究古今语音有重要指导作 用,还涉及到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将从音韵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产生和 发展、音韵学的功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以便系统的了解音韵学这门学科 关键词:关键词:音韵学 概念 研究对象 发展 功用 正文:正文: 一、一、什么是音韵学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它是分析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 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从 语音产生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特点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上看,各个区域的 方言语音也包含在它的研究范围,所以,音韵学的语音研究范畴颇为广泛 按照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分类习惯,音韵学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今音学、古音学及 等韵学,三类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 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 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最晚,大约产生在明 初以后,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按照今天的科学分 类习惯,我们把这三门传统学科分别称作:广韵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另有学者提出以元 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 ,这 四门学问,就是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二、二、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音韵学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起源于东汉末年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 汉字注音,取第一个字的声母,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构成被注音字的读音关 于反切产生的年代,一说为汉末孙炎所创,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孙叔然创《尔 雅音义》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但据研究,在孙炎之前,已有反切的使用,如王肃著《周 易音》就用了十多条反切反切发明的原因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因为佛经用古代印度梵 文书写,一方面,中国人要学习佛经,需懂梵文,而印度僧人传教,则需使用汉语,在这 种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在梵文拼音的启示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法。
反切的使用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注音,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 而生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 至南齐永明年间,沈约、谢眺、王融的等人 在作诗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 ,即我们所熟知的四个调类“平、上、 去、入” 永明诗人有意识的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们的作品在音韵上工整婉转,被 后人称为“永明体” 隋文帝开皇初年,一日,陆言法父亲陆爽在家中宴请当时的大学问家刘臻、颜之推、 卢思道等人,席间论及语音,几人对当时已有的韵书进行了评价和讨论,认为有必要编写 一部可供作家创作时参考和选韵的韵书十几年后,陆言法根据当时的记录,并参考前代 韵书,编写成《切韵》一书,得到了读书人的重视唐宋两代,研究语音的人们都把《切 韵》奉为经典之作后有唐人学者对其进行了校勘和补充,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王仁 煦《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唐韵》 反切的发明虽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仍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有两点第一,同 一个声母,可以用很多字去表示,如同是表示[t]这个音,可以用“道,多,东”等等,据 统计, 《广韵》全书共用反切上字四百七十多个,这种反切用字的纷繁情况,造成了使人难 记的困扰;第二,反切还有方言差异和音调变化的问题,同一个字音,不同地域的人读起来自然不同。
反切发明后的六百年时间里,汉字声调也随着各朝各代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再按照最初的反切,就读不准字音,因此要想正确的将反切拼切出读音来,还必须掌握古 今音的演变规律 到了宋代,由于反切运用的局限性,就有人开始对反切进行改良修正学者陈彭年、 邱雍等人奉宋真宗之命修订《切韵》 ,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 ,即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了 《宋本广韵》 《广韵》是对《切韵》语音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后来成为了人们研究隋唐语 音的主要材料,也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材料宋代等韵图大兴,等韵图是古人编制的声韵 调拼合图,与韵书比较,等韵图自觉地分析了语音系统中声韵调的类以及音节分不情况, 比韵书只涉及声调和韵母更为进步,当今我们能看到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 ,反映的是 《广韵》的语音系统等韵图从宋开始盛行,一直延续至清代,后来形成了专门研究各时 期等韵图的学问“等韵学” 此外,宋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古音三十六字母,其对于声母的 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描写都很正确,成为了古代汉语声母的标准代表字母宋代还出现 了最早的古音研究,对先秦两汉上古音的研究叫做“古音学” ,宋人吴棫、郑序是最早对此 开始做系统研究的学者 元代曲词和戏曲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周德清为了方便创作,规范戏曲 用韵标准,编写了《中原音韵》一书。
《中原音韵》反映了元代北方话的口语语音,是研究 近古音的主要材料自此,出现了一系类反映北方话的韵书,因此以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 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叫做“近代语音学” ,也叫“北音学” 明清时期,古音研究十分盛行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 、 《屈宋古音考》 等数,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学者群对古音研究也有 很多成就如古音学家陈澧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古音研究,他著有《切韵考》 一书,并且发明了“反切”联系法 乾嘉学派之后,近代的章炳麟、黄侃在古音研究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仍用传统 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在他们之后,西方语言学理论被引入到汉语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形成 了现代音韵学 三、三、音韵学的功用音韵学的功用 (一)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现代汉语的语音是由古代汉语语音逐渐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 结构的时候,通常要与古代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如今四声与古四声比较,入声字在现代汉 语普通话中消失的现象研究现代汉语语音结构规律,和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是有密切联 系的,只有懂得了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才能进一步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
另一方面,掌握语音演变规律,才能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工作第三,研究地方方言和 推广普通话,也需要我们对音韵学有一定的学习功底 (二)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 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 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 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 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 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 学的研究 (三)音韵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在古代文学方面,特别是学习诗词韵文,需要音韵学知识作为基础我们在学习一些 古代诗文时,往往会遇到本该对仗的句子却并不押韵的情况,其实这并不是诗文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字的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 来读,自然是不押韵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音韵学中古代语音知识,来探求某字在当时 的读音和意义,这对于我们了解和鉴赏古代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韵文之外, 古典文字字义的考证也离不开音韵学 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古典文献的学习与研究上如在校勘学方面,我国古籍在长期传 抄、刻印中往往会产生错误,如脱文、衍文、倒文、脱简、错简等等历代学者,尤其是 清代学者如王念孙等人,在纠正古书的错误上做了大量的艰巨工作,这就是校勘之学做 校勘工作需要的知识很多,如文字学、训诂学、历史学、语法学等,而音韵学也是其中重 要的一项因为古籍中有的是韵文,如《诗经》 《楚辞》等,即使在散文中也往往用韵,如 《易经》 、 《尚书》 、 《老子》 、 《庄子》 、 《墨子》 、 《荀子》 、 《论语》等等如果在韵脚处有校 勘问题,往往可以根据押韵的情况,推断出原来的正确用字 除上述作用外,音韵学还和考古学、古代历史学、古代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研究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四、四、小结小结 音韵学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在现代又与时俱进,在研究从古至今的语音演变规律方面 可谓成绩斐然,也是众多学科领域的基本功,对于学者的学习研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作 为本科中文生,学习音韵学也是重要任务,它既为我们以后的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也是 培养严谨品质的方法之一 五、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① 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8 月第三版。
② 梁建芬《传统汉语音韵学的现代意义》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 9 月,第 8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