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池任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县令期间,所以其父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步入官场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父亲调往杭州任职,司马光辞掉华州判,改任苏州判官正当他在仕途上步步上进时,他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封建礼教,他必须辞官回家服丧3年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哥哥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但他在居丧期间,读了大量的书,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如《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对一些古人古事,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在居丧3年的时间里,他了解了许多下层社会生活的情况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26岁的司马光服丧结束,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在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典籍,写下不少论文,如《机权论》、《才德论》、《廉颇论》、《应侯罢武安君兵》、《项羽诛韩生》、《汉高祖斩丁公》、《甘罗》、《范睢》、《秦坑赵军》等几十篇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司马光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惨遭杀害,其余尽皆焚死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在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
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出任地方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不久,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重回中央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不久,仁宗下诏,迁司马光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从仁宗嘉枯八年(1063年)四月仁宗病死,到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在五年的谏官生涯中,除了关注社会上层,帮助朝廷解决好皇位继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领、治国政纲等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外,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层人民身上他发出了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呼声而且这个思想几乎贯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司马光反对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仁宗死后,英宗将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颁赐群臣,司马光也获得近千缗但这些正确的谏言,因为朝廷腐朽,又触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然不能被采纳司马光只好从自己做起,将自己所得赏赐交给谏院为公使钱留任谏职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通志》(以《史记》为主,编成《周纪》5卷,《秦纪》3卷,共8卷)进呈英宗。
这部书的时间是从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封起,到秦二世三年,秦朝灭亡为止英宗看后大为赞赏,并给司马光二条明确指示,一是接续《通志》往下编修,二是决定设立书局,并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自己的助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赵顼即位参知政事欧阳修极力向神宗推荐,说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神宗任司马光为翰林学士,不久,又任司马光为御史中丞新旧党政神宗赵顼即位以后,朝气蓬勃,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宗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十二日,擢司马光枢密副使,可是司马光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坚决推辞,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并赏与银、绢、衣和马,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迁范祖禹为秘书省正字司马光虽离开了朝廷,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变,仍然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九日,他看到他的好友范镇因直言王安石“进拒谏之计”而被罢官司马光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专门著述《通鉴》,时间长达1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67岁三月七日,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年幼,由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下诏起用司马光知陈州,不久,又下诏除授门下侍郎(相当副宰相)司马光向皇太后进言,为了实现废除新法的政治主张,把因反对新法而被贬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招回朝中任职,吕公著、文彦博等老臣也被召回朝廷任职。
司马光废除新法,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为毒药,请求立即采取措施,全部“更新”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带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将官法还未废除,无限感伤,上表请求辞位但皇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接着很快就废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自己废除免役法的夙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暮年岁月司马光在第二次回朝为相期间,辑录《国语》的精要,编成《徽言》一书又将《历年图》和《百官公卿表》增补、总辑为《稽古录》一书,形成一部“略存体要’’的简明通史,又负责将《资治通鉴》进行了最后的校定哲宗二年(1087年)因病逝世,死后,宋哲宗将他葬於高陵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2主要成就司马光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
宣仁太后死后,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学术成就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清代大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1)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3历史评价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