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欧美国家的巴尔干地区战略.doc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13页
文档ID:84988865
欧美国家的巴尔干地区战略.doc_第1页
1/13

欧美国家的巴尔干地区战略朱晓中【内容提要】 在处理巴尔干事务时,美国既承认欧盟独立与相对平等的地位,但又不放弃它在美欧关系中既定的领导地位美国试图给欧洲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在欧洲的重大问题上,欧洲人离不开美国人美国-欧盟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关系表明,虽然有分歧,但合作更多欧盟地区立场的核心是要在巴尔干实现稳定与和平而对东南欧国家来说,它们只有与欧盟一体化,才是解决巴尔干冲突的最终方法一、西方大国对巴尔干的战略构想由于东南欧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命运注定要同列强联系在一起东南欧地区的主要比较优势在于其地处中欧、近东、俄罗斯和地中海十字路口交通要冲因而在大国的欧洲和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以及由此引发的战争,东南欧地区成为欧洲最不稳定和持续动荡的地区巴尔干再次受人瞩目解决原南斯拉夫联邦地区冲突的努力可以被认为是检验欧洲和国际社会控制冷战后冲突的能力,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分析原苏联地区未来可能发展趋势的一个实验室面对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引发的危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就是否要介入这一地区进行干预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从地缘政治和战略层面上说,介入解决原南斯拉夫联邦地区的危机符合一些欧洲大国和世界级大国的共同利益。

直观地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介入巴尔干事务是为解决因南斯拉夫危机引发的东南欧地区稳定和安全问题,但西方国家干预巴尔干地区事务有深层次的战略考虑第一,巩固和扩大冷战的成果,进一步排挤俄罗斯在欧洲的存在,削弱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第二,将冷战时期的灰色地区变为在政治上有归属的地区西方国家希望在巴尔干拥有直接的政治主导影响,使巴尔干地区成为“世界新秩序”链条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虽然北约不断加强其在东南欧地区的军事存在,且美其名曰是为了这一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但实质上,北约的军事考虑似乎超过了政治目的:即将巴尔干变为北约的另一个军事基地,从南翼包围俄罗斯换句话说,人们可以将北约向东南欧地区渗透视为中东欧北约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北约沿俄罗斯西部边界的扩大将以向俄罗斯南部边界扩大而结束东南欧地区的北约化不仅有助于强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巴尔干的政治和军事主导,而且将最终完成欧洲的北约化,加强北约在欧洲最重要和最敏感地区的地位此外,它还将加强和确保西方国家对黑海地区和近东及中东的影响; 第三,彻底清除东南欧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残余”这主要是针对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在2000年9月24日大选之前,南联盟的执政党尚未完全放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不仅反映其在意识形态上仇视社会主义,同时也为其日后宣传和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奠定基础从1995年起,美国和欧盟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巴尔干问题的倡议和地区政策这些倡议和地区政策主要包括:美国提出的“东南欧合作倡议”(1995年)和欧盟提出的“鲁瓦约蒙进程”(1995年),欧盟对东南欧的3个地区立场(1996年、1997年、1998年),以及由欧盟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东南欧稳定公约》(1999年)等这些战略的最近目标是在巴尔干实现和平和稳定,最终目标是使东南欧地区非巴尔干化这些倡议和地区政策或多或少地反映提出国家和地区组织自身的战略利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非巴尔干化的计划和措施又带有欧美国家试图将自己的非巴尔干化的政策和模式,甚至价值观强加给东南欧地区的嫌疑同时,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缘处境和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和设想,欧美提出的各种倡议也凸现了它们在利益方面的分歧二、美国的巴尔干战略南斯拉夫危机爆发时,美国依然处于“赢得”冷战的欣快之中随着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抬头,南斯拉夫危机不断升级,美国在对待巴尔干问题上,一直“放手”让欧共体/欧盟自行处理但在波黑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在1993年以预防波黑冲突蔓延至马其顿为由,派出200名美国士兵进驻马其顿。

这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巴尔干事务1995年11月21日,又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时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订了结束历时3年的战争和实现波黑和平的《代顿协定》为了顺利执行该协定、进一步巩固东南欧的和平形势和恢复经济,1996年底,美国提出了“东南欧合作倡议”美国对巴尔干事务的这种从旁观到积极介入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上述的战略考虑之使然,亦与其在冷战后新的美欧关系中的双重心态有关,即在承认欧共体/欧盟独立与相对平等地位的同时,又不放弃美国在美欧关系中既定的领导地位东欧剧变、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使得长期以来决定美欧关系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不再需要以对付美欧的共同敌手作为其制定欧洲政策的主要依据,因而开始调整其对欧洲的政策 1990年11月,美国与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就双方在冷战后的相互关系发表一项声明,确定了美国与欧共体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鉴于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美国承认欧盟已经在贸易、外交和安全等方面成为美国的一个充满活力的伙伴,同欧盟紧密的伙伴关系是美国推行民主外交的基础但是,美国并未由此而放弃长期以来在美欧关系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继续强调北约是处理冷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机制,北约今后依然是北美与欧洲相互连接的基础美国明确提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上,不允许存在任何与美国相敌对的超级大国;不允许向美国的主导权进行挑战;世界新秩序必须由美国维持而且,在众多问题上,美国依然我行我素,视欧盟为小伙计在介入巴尔干事务的时机上,美国选择了在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的调停屡次受挫之后美国试图给欧洲人和世界这样一个印象:欧洲人做不成的事,美国可以做成;在欧洲的重大问题上,欧洲人离不开美国人为实现其巴尔干的战略,美国于1995年提出了《东南欧合作倡议》该倡议是在“美国-欧盟共同理解要点”基础上启动的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更好地执行《代顿协定》而在地区层面上提出的一个战略,旨在通过鼓励参加国之间的合作,推动东南欧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创造相互沟通的新渠道,促进它们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通过推动东南欧国家之间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地区合作,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和仇恨,实现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1996年12月5-6日,东南欧合作倡议在日内瓦举行了首次会议,并正式通过了东南欧合作倡议目标声明东南欧合作倡议的支持国包括:美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俄罗斯和欧洲联盟。

东南欧合作倡议参加国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希腊、匈牙利、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土耳其东南欧合作倡议更多的是东南欧国家同国际社会(主要是国际金融机构,即世界银行、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密切合作,进行国内各方面的改革但是,由于美国的推广力度和实际措施不力,加之当时克罗地亚和南斯拉夫联盟领导人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在政治上不合作,因而,该倡议在提出之后并未真正在整个东南欧地区实施三、欧盟的地区立场 在南斯拉夫解体引发的东南欧形势急剧变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欧共体/欧盟没有明确和连续的巴尔干政策 如果说欧共体/欧盟对南斯拉夫危机有什么政策的话,它至多是一个或几个主要成员国对东南欧地区政策的结果对南斯拉夫联邦解体造成的东南欧地区危机的反应和处理方式显现出欧共体/欧盟对东南欧地区外交政策中的三个特点:第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导致欧共体/欧盟决策过程缓慢且缺乏前瞻眼光;第二,欧盟的共同防务与外交政策尚处于初级阶段,成员国之间缺乏协调;第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共体/欧洲对东南欧的政策一直是双边的,而不是多边的欧共体/欧盟对南斯拉夫危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以来欧洲地缘政治的“历史遗产”。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部分西欧强国(现在的欧盟成员国)或控制和影响东南欧地区国家,或为抗衡其他列强而同这一地区的国家结成利益同盟南斯拉夫危机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不同的地缘政治取向,欧盟部分成员国对自己同东南欧国家“传统的”历史联系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估计过高,导致部分欧盟成员国为谋求自身利益而“率先”承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独立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欧盟各成员国在政策层面上缺乏(欧盟)共同利益的协调换句话说,欧盟成员国未能将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转变为欧盟共同和连续的政治立场及战略欧盟对南斯拉夫解体所引发的危机非连续性的反应,导致东南欧地区冲突未能得到及时的遏制和管理,导致冲突不断升级持续不断的种族冲突,由此引起的战争、政治动荡、贫困化和难民潮,不仅威胁到东南欧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也威胁到欧盟成员国的安全以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此,随着代顿协定签订和波黑实现和平,欧盟开始考虑如何在东南欧地区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地区的问题也正是从这时起,欧盟开始逐步形成针对东南欧地区的政策自1995年底起,欧盟不断提出稳定东南欧局势(主要针对西巴尔干地区)的倡议和地区立场欧盟早期对东南欧地区政策的主旨是,在东南欧实现和巩固稳定的和平。

欧盟地区政策的基本考虑是,从外部促进东南欧形势正常化,鼓励原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之间恢复和保持正常关系与建立信任,并最终将东南欧地区纳入到一体化进程中来,真正实现“完整和自由的欧洲”的梦想欧盟先后出台的地区倡议有:鲁瓦约蒙进程,1996年和1997年出台的两个地区立场(政策),1998年提出的对西巴尔干的共同立场,1999年提出的稳定和联系进程,以及科索沃战争之后由欧盟提出(其他西方国家支持)的《东南欧稳定公约》,2000年提出的东南欧伙伴关系进程等欧盟地区立场的核心是要在巴尔干实现稳定化的和平以科索沃战争为分水岭,欧盟的地区立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欧盟前期的地区立场更多的是强调通过对话与合作,在东南欧实现稳定与和平科索沃战争之后,欧盟的地区立场具有全面性,实现其目标的手段也更加丰富除了常规的政治手段之外,加大了经济援助的力度最重要的是,欧盟放弃了以往在欧洲一体化中不重视东南欧地区的做法,向东南欧国家昭示,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一样,它们也有加入欧盟的可能性同美国的倡议相比,欧盟的地区立场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除了具有与美国相同的政治立场之外,欧盟利用自身的地理和经济优势,提出同东南欧地区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特别向西巴尔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发展经贸关系的各种建议和措施;第二,在科索沃战争之后,欧盟加快了其南扩的步伐。

在《东南欧稳定公约》中,明确将欧洲一体化同巴尔干的欧洲化联系在一起,一俟东南欧国家满足了其入盟的基本条件,欧洲也准备吸纳这些国家入盟欧盟的意图很明显,用欧盟正式成员国的前景督促东南欧国家巩固和平,迅速实现政治和经济转型,按欧盟的价值观和制度重塑西巴尔干,使之远离动荡和混乱,最终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流,使欧洲真正成为统一与和平的欧洲四、欧美巴尔干政策的合作与分歧美国和欧盟各自都提出了化解巴尔干危机和稳定巴尔干局势的战略美国一直声称在巴尔干问题上同欧盟合作是美国对欧洲政策的基石巴尔干问题亦是近年来美国-欧盟首脑会议(两年一次)上跨大西洋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和全球战略的不同,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政策和行为差异合作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一直承认欧盟在巴尔干事务中的主要作用,也支持欧盟关于将巴尔干国家置于统一欧洲中的设想欧美在东南欧国家重建的费用分担和东南欧事务欧洲化等方面存有共识克林顿政府认为,“科索沃、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和东南欧所有国家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在边界问题上无休止的争执,而是与欧洲更大的一体化……”克林顿强调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巴尔干非巴尔干化”克林顿政府认为,巴尔干国家的欧洲化分两个阶段,即欧盟先发挥模范作用(传授欧盟的区域合作经验),然后发挥磁石作用(吸引巴尔干)。

1999年6月,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欧洲应在巴尔干重建中承担主要份额的两个理由:其一,欧洲一直想在东南欧重建中扮演主要角色,且巴尔干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